【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制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
、
方法
、
装置
、
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需要对电芯极片进行冷压,以使极片上的活性材料获得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
。
在冷压的过程中,极片上涂抹活性材料的涂膜区在压应力和走带方向的张力的作用下,会沿走带方向变长,而未涂抹活性材料的留白区由于没有受到压应力,因此长度方向没有顺着走带方向变长,这会使得留白区承受较大的拉力,容易断带
。
为了减小留白区与涂膜区的长度差别,会对留白区进行延展
。
[0003]然而,留白区的延展率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极片的质量,甚至造成极片和电芯报废
。
因此,对极片留白区的延展率检测尤为重要,传统的延展率测量方式为人工检测,人为标识样品,冷压后再取样测量,检测效率低,且造成极片浪费
。
[000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陈述仅用于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而不必然的构成现有技术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
、
方法
、
装置
、
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本申请能够针对性的解决现有极片延展率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r/>[0006]基于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极片加工装置
、
第一测距仪
、
第二测距仪和处理器;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面向所述极片加工装置中的走带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面向所述极片的留白区设置,所述留白区为所述极片上未涂布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预设间距,所述基准面为基于在所述极片加工装置上走带的所述极片所在的平面而标定的面;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
、
所述第一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一数据得到第一偏移值,根据所述第二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对所述极片测得的第二数据得到第二偏移值;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值和所述第二偏移值,得到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基于所述变化量和所述预设间距,得到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基于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以及所述预设间距,计算所述极片的延展率
。
[000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通过面向极片加工装置中的走带区域设置的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来检测极片分别与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数据,且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在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预设间距,可以使得处理器基于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数据和上述预设间距计算极片的延展率,
无需人工检测,可实现极片延展率的在线检测,大大提高极片延展率的检测效率
。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分别设置在所述极片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极片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
。
[0009]本实施例中,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与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则此时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发出的检测光均垂直与基准面,检测到的极片与第一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是垂直距离,检测到的极片与第二测距仪之间的距离也是垂直距离,可以减小因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与极片之间的距离不一致带来的误差,提高检测精度
。
且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分别设置在极片的相反两侧,使得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不受自身壳体宽度的影响,可根据实际检测精度需要自定义设置两个测距仪之间的间距,即,可以根据实际检测精度需要调整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预设间距,实现检测精度可调
。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设置在所述极片的同一侧
。
可适用于极片的正面对应的一侧或者极片的反面对应的一侧设置有其他设备,而导致两个测距仪无法分别设置在极片两侧的情形,可以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
[0011]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一数据,以及第二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数据包括与第一测距仪对应的第一检测位处的极片与所述第一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数据包括与第二测距仪对应的第二检测位处的极片与所述第二测距仪之间的距离;基于所述第一数据
、
所述第二数据和预设间距,计算所述极片的延展率;所述预设间距为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在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的预设间距
。
[0012]本实施例通过处理器获取第一测距仪和第二测距仪对极片的检测数据,再根据检测数据进行极片延展率的计算,可以实现极片延展率的在线测量,极大地提高计算效率
。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数据
、
所述第二数据和预设间距,计算所述极片的延展率,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和所述第一数据得到第一偏移值,基于所述第二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和所述第二数据得到第二偏移值;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值和所述第二偏移值,得到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基于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和所述预设间距,得到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基于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以及所述预设间距,得到所述极片的延展率
。
[0014]本实施例以基准面为参考面,可以快速的得到第一偏移值和第二偏移值,且使得检测结果不受极片抖动的影响
。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分别设置在所述极片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值和所述第二偏移值,得到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偏移值和第二偏移值的和值,将所述和值作为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
。
可以适应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分别设置在极片第一侧和第二侧情况下的数值检测,提高检测速率
。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设置在所述极片的同一侧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值和所述第二偏移值,得到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
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包括:计算第一偏移值和第二偏移值的差值,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极片在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
。
可以适应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设置在极片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极片加工装置
、
第一测距仪
、
第二测距仪和处理器;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面向所述极片加工装置中的走带区域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面向所述极片的留白区设置,所述留白区为所述极片上未涂布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在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预设间距,所述基准面为基于在所述极片加工装置上走带的所述极片所在的平面而标定的面;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
、
所述第一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一数据得到第一偏移值,根据所述第二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间距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对所述极片测得的第二数据得到第二偏移值;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值和所述第二偏移值,得到所述极片在所述基准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量;基于所述变化量和所述预设间距,得到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基于所述极片的实际走带路程以及所述预设间距,计算所述极片的延展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分别设置在所述极片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极片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与所述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均设置在所述极片的同一侧
。4.
一种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一数据,以及第二测距仪对极片测得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数据包括与第一测距仪对应的第一检测位处的极片与所述第一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数据包括与第二测距仪对应的第二检测位处的极片与所述第二测距仪之间的距离;基于所述第一数据
、
所述第二数据和预设间距,计算所述极片的延展率;所述预设间距为所述第一测距仪和所述第二测距仪在基准面上的映射位置相隔的预设间距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延展率在线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数据
、
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众,罗思洋,杨攀,余迎祥,张伟,林秀娟,阳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