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700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隔震装置,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包括主支撑隔震组件以及辅助支撑隔震组件,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呈间隔布置于建筑物下侧用于支撑建筑物,主支撑隔震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套以及同轴设置于金属支撑套内部的橡胶缓冲柱,橡胶缓冲柱支撑于建筑物下部,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包括呈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台以及竖直设置于金属支撑台上端的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支撑固定于建筑物下部,金属支撑台上端面竖直开设有一圈支撑插孔,同一金属支撑台上的支撑插孔下端连通,金属支撑台于支撑插孔内灌注有非牛顿流体液,支撑柱竖直滑移密封插装于支撑插孔并接触非牛顿流体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隔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此项技术开展了广泛

深入的研究

传统建筑结构抗震是以损伤结构本身构件为代价,依靠结构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隔震技术立足于“隔”,采用专门的隔震元件,通过设置隔震层,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由剧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整个上部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从而有效地阻止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减小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可靠性和安全性

[0003]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土质松动,部分地面出现裂缝,从而形成部分地点土地下沉,而支撑于建筑的隔震装置也随着土地下沉而出现歪斜的情况,此时减震装置对于建筑的支撑性将会大打折扣,非常容易造成因支撑性不足而造成的建筑坍塌等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

)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隔震装置,其解决了因地面部分沉陷而造成的对建筑的支撑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0006](

)
技术方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隔震装置,包括主支撑隔震组件以及辅助支撑隔震组件,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和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呈间隔布置于建筑物下侧用于支撑建筑物,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套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套内部的橡胶缓冲柱,所述橡胶缓冲柱支撑于建筑物下部,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包括呈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台以及竖直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台上端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支撑固定于建筑物下部,所述金属支撑台上端面竖直开设有一圈支撑插孔,同一所述金属支撑台上的所述支撑插孔下端相连通,所述金属支撑台于所述支撑插孔内灌注有非牛顿流体液,所述支撑柱竖直滑移密封插装于所述支撑插孔并接触所述非牛顿流体液

[000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型隔震装置,当使用该隔震装置时,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呈均匀间隔阵列布置支撑于建筑物的下部,其中,主支撑隔震组件的橡胶缓冲柱在金属支撑套的束缚下竖直支撑于建筑物的下部,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缓冲橡胶柱可自身形变以减少传递至建筑物的震动,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通过顶部的支撑柱支撑于建筑物的下部,当发生震动而导致金属支撑台发生倾斜或震动时,建筑物作用于支撑柱的力将会发生改变,在受力改变的一瞬间,支撑柱受非牛顿流体液的支撑将会提供给建筑物足够的支撑力,随后受到较大作用力的支撑柱将会向支撑插孔内回缩,从而挤压支撑插孔内的非牛顿流体液,而支撑插孔内的非牛顿流体液将会挤压其余支撑柱沿着支撑
插孔上移,从而继续提供支撑,即使建筑物的底部出现倾斜的状况,该辅助支撑隔震组件依然可以较好的对建筑物进行支撑,使得这个隔震装置在隔震的同时可以起到更好的支撑效果

[0010]可选地,相邻所述金属支撑套和所述金属支撑台之间水平设置有连接杆

[0011]通过在乡里内的金属支撑套和金属支撑台之间设置连接杆,通过连接杆将所有的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整个隔震装置的整体性,进而提高该隔震组件的稳定性,以及在地震时对建筑物的支撑性

[0012]可选地,相邻所述金属支撑套和所述金属支撑台之间竖直设置有截断支柱,所述截断支柱的下端于地面固定,所述截断支柱的上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杆下侧端中部

[0013]通过连接杆将所有的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在水平方向构成一个整体,但当因地震导致地面出现水平方向的撕裂时,一旦某一组件受到地面水平方向的移动时,可能会因为连接杆的连接而带动其余组件产生移动,从而影响支撑性,该方案中在支撑杆的中部竖直设置截断支柱,通过截断支柱对连接杆进行竖直方向的支撑,使得在连接杆受到水平方向的拉力时,截断支柱一方面可分散拉力,减小对其余组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当拉力过大时,连接杆中部与截断支柱产生连接的位置将会产生形变,此时截断支柱可直接将连接杆的中部截断,从而断开相连的两组组件,更加安全,进而提高该隔震装置在震中对建筑物的支撑

[0014]可选地,相邻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和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围成的区域中心设置有副支撑隔震组件,所述副支撑隔震组件包括水平抵接于地面的底板

水平抵接于建筑物下部的顶板

竖直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顶柱以及同轴套设于所述顶柱周侧并抵接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相互靠近一端面的橡胶缓冲环

[0015]通过在相邻的各两组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中心处设置副支撑隔震组件,使得副支撑隔震组件可协同主支撑隔震组件和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对建筑物进行支撑,从而提高支撑效果

[0016]可选地,所述橡胶缓冲环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同轴相间堆叠的橡胶环和金属环组成,所述橡胶缓冲环和所述顶柱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浇筑有混凝土

[0017]通过将橡胶缓冲环设置为橡胶环和金属环相间堆叠形成,使得橡胶缓冲环在具有足够支撑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形变缓冲特性,同时在橡胶缓冲环和顶柱之间的缓冲腔内浇筑混凝土,使得隔震装置整体的支撑性更好

[0018]可选地,所述底板

所述金属支撑套筒和所述金属支撑台下侧铺设有钢筋网,所述底板

所述金属支撑套筒和所述金属支撑台均焊接固定于所述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内浇筑有混凝土

[0019]通过在底板

金属支撑套和金属支撑台下端铺设钢筋网,使得钢筋网与底板

金属支撑套和金属支撑台下端焊接,再向钢筋网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将主支撑隔震组件

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和副支撑隔震组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整个隔震装置的整体性

[0020]可选地,所述支撑柱的顶部球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端面粘接有缓冲橡胶片

[0021]通过在支撑柱的顶部球接支撑板,并在支撑板的顶部粘接缓冲橡胶片,使得可通过缓冲胶片增加支撑柱和建筑物之间的缓冲效果,同时当底部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因地震产生倾斜时,支撑柱顶部的支撑板依然可以抵接在建筑物下部,从而提供较为良好的支撑

[0022]可选地,所述支撑柱中部周侧端竖直周向设置有加强筋

[0023]当辅助支撑隔震组件出现倾斜时,支撑柱也会呈倾斜状态对建筑物进行支撑,此时建筑物的部分压力依然会竖直给到支撑柱,使得支撑柱以倾斜的姿态承受竖直的重力,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新型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撑隔震组件
(1)
以及辅助支撑隔震组件
(2)
,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
(1)
和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
(2)
呈间隔布置于建筑物下侧用于支撑建筑物,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
(1)
包括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套
(11)
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套
(11)
内部的橡胶缓冲柱
(12)
,所述橡胶缓冲柱
(12)
支撑于建筑物下部,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
(2)
包括呈竖直设置的金属支撑台
(21)
以及竖直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上端的支撑柱
(22)
,所述支撑柱
(22)
的顶部支撑固定于建筑物下部,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上端面竖直开设有一圈支撑插孔
(211)
,同一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上的所述支撑插孔
(211)
下端相连通,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于所述支撑插孔
(211)
内灌注有非牛顿流体液,所述支撑柱
(22)
竖直滑移密封插装于所述支撑插孔
(211)
并接触所述非牛顿流体液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金属支撑套
(11)
和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之间水平设置有连接杆
(5)。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金属支撑套
(11)
和所述金属支撑台
(21)
之间竖直设置有截断支柱
(6)
,所述截断支柱
(6)
的下端于地面固定,所述截断支柱
(6)
的上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杆
(5)
下侧端中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主支撑隔震组件
(1)
和所述辅助支撑隔震组件
(2)
围成的区域中心设置有副支撑隔震组件
(3)
,所述副支撑隔震组件
(3)
包括水平抵接于地面的底板
(31)、
水平抵接于建筑物下部的顶板
(32)、
竖直连接于所述底板
(31)
和所述顶板
(3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少强史江涛陆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