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底板和支撑板,支撑板的底端通过第一合页连接于底板左端,底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支撑调节机构,支撑调节机构包括转筒、螺杆、连接头、固定头、u形板、通孔、固定螺丝、凹槽和插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撑调节机构进行收紧,置于底板上的凹槽内,可以使得底板和支撑板之间合为一体,整体体积缩小,移动运输更加方便,通过支撑调节机构可以对底板和支撑板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支撑板可以适用于各种角度的基坑,对基坑进行支护,通过第二合页连接的另一个基坑支护结构可以使得对基坑的支护面积更大。基坑的支护面积更大。基坑的支护面积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做好防水排水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坑支护装置大量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
[0003]而目前所使用的对基坑的支护方法大都为使用钢管焊接成架子进行支护,该方法较为耗费时间,且最终需要撤掉支护装置时较为的麻烦,而市面上出现的支护结构或支护装置也存在不足:1、传统的支护结构或装置大都不可进行折叠,导致其占用空间较大,运输时较为麻烦;2、传统的支护结构或装置大都为固定一体式,其支护角度不可调节,导致不能适用于不同角度的基坑;3、传统的支护结构或装置大都对基坑的支护面积较小,需要大量装置才能满足对一个基坑的支护。
[000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解决了传统装置不可折叠导致运输不便和不可根据基坑角度进行调节自身支护角度及其对基坑支护面较小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底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端通过第一合页连接于底板左端,底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支撑调节机构,支撑调节机构包括转筒、螺杆、连接头、固定头、u形板、通孔、固定螺丝、凹槽和插孔,支撑板内侧面设有u形板,转筒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根螺杆,顶部螺杆通过连接头活动连接于u形板上,底部螺杆通过固定头插于底板上设有的凹槽最右端,且固定头上设有插孔,插孔垂直上方的底板上贯穿连接有固定螺丝,且固定螺丝插入固定头上的插孔内,转筒表面中心部位环绕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通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共设有两个,且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以底板为轴对称分布。
[0008]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长度大于支撑调节机构的长度,凹槽的宽度和高度大于转筒的直径。
[0009]进一步的,转筒的内侧面和两根螺杆的表面均设有螺纹,且两根螺杆表面螺纹相反。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二合页,基坑支护结构通过第二合页连接另一个基坑支护结构。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有防滑纹,防滑纹设于底板底部。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流水槽,流水槽设于支撑板外侧面。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固定板,固定板共设有若干,连接于底板的外侧面,且固定板上设有固定螺栓。
[00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支撑调节机构进行收紧,置于底板上的凹槽内,可以使得底板和支撑板之间合为一体,整体体积缩小,移动运输更加方便,通过支撑调节机构可以对底板和支撑板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支撑板可以适用于各种角度的基坑,对基坑进行支护,通过第二合页连接的另一个基坑支护结构可以使得对基坑的支护面积更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折叠形态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板;2、支撑板;3、转筒;4、螺杆;5、连接头;6、固定头;7、u形板;8、通孔;9、固定螺丝;10、防滑纹;11、固定板;12、固定螺栓;13、凹槽;14、第一合页;15、第二合页;16、插孔;17、流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阅图1
‑
图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底板1和支撑板2,支撑板2的底端通过第一合页14连接于底板1左端,底板1和支撑板2之间设有支撑调节机构,支撑调节机构包括转筒3、螺杆4、连接头5、固定头6、u形板7、通孔8、固定螺丝9、凹槽13和插孔16,支撑板2内侧面设有u形板7,转筒3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根螺杆4,顶部螺杆4通过连接头5活动连接于u形板7上,底部螺杆4通过固定头6插于底板1上设有的凹槽13最右端,且固定头6上设有插孔16,插孔16垂直上方的底板1上贯穿连接有固定螺丝9,且固定螺丝9插入固定头6上的插孔16内,转筒3表面中心部位环绕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通孔8,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13共设有两个,且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13以底板1为轴对称分布,凹槽13的长度大于支撑调节机构的长度,凹槽13的宽度和高度大于转筒3的直径,转筒3的内侧面和两根螺杆4的表面均设有螺纹,且两根螺杆4表面螺纹相反,本技术通过支撑调节机构可以对底板1和支撑板2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支撑板2可以适用于各种角度的基坑,对基坑进行支护,通过将支撑调节机构进行收紧,置于底板1上的凹槽13内,可以使得底板1和支撑板2之间合为一体,整体体积缩小,移动运输更加方便。
[0022]其中,还包括有第二合页15,基坑支护结构通过第二合页15连接另一个基坑支护结构,通过第二合页15连接的另一个基坑支护结构可以使得对基坑的支护面积更大。
[0023]其中,还包括有防滑纹10,防滑纹10设于底板1底部,通过底板1底部的防滑纹10可以使得在对基坑进行支护时,基坑支护结构不易滑动。
[0024]其中,还包括有流水槽17,流水槽17设于支撑板2外侧面,通过支撑板2外侧面的流
水槽17,可以使得在降雨时,雨水从流水槽17内流出,不易进入基坑支护结构内部。
[0025]其中,还包括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共设有若干,连接于底板1的外侧面,且固定板11上设有固定螺栓12,通过固定板11和固定螺栓12可以使得基坑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提高,不易在对基坑支护时滑动偏移。
[0026]综上可得,本技术的工作流程:在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时,将基坑支护结构运输至基坑内部,将支撑板2的外侧面对准基坑坑壁,随后将支撑板2通过第一合页14打开,使得支撑板2外侧面贴住坑壁,完毕后转动转筒3,使得顶部螺杆4通过表面螺纹缓缓从转筒3内部滑出,因顶部螺杆4顶部端头被限位,使得转筒3带动底部螺杆4上的固定头6进入凹槽13内,将固定头6移动至凹槽13最右端,使用固定螺丝9从底板1上插入至固定头6上的插孔16对固定头6进行固定,完毕后通过使用钢筋插入转筒3上的通孔8内带动转筒3进行旋转,使得转筒3两端的螺杆4向外缓慢伸出,推动支撑板2贴紧基坑坑壁对其进行支护,如需根据基坑坑壁的角度调整支撑板2的角度时,正转或反转转筒3即可,如需要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折叠时,以上步骤反之即可,如需对基坑坑壁全部进行支护时,使用将多个基坑支护结构展开使用即可。
[00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底板(1)和支撑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的底端通过第一合页(14)连接于底板(1)左端,底板(1)和支撑板(2)之间设有支撑调节机构,支撑调节机构包括转筒(3)、螺杆(4)、连接头(5)、固定头(6)、u形板(7)、通孔(8)、固定螺丝(9)、凹槽(13)和插孔(16),支撑板(2)内侧面设有u形板(7),转筒(3)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一根螺杆(4),顶部螺杆(4)通过连接头(5)活动连接于u形板(7)上,底部螺杆(4)通过固定头(6)插于底板(1)上设有的凹槽(13)最右端,且固定头(6)上设有插孔(16),插孔(16)垂直上方的底板(1)上贯穿连接有固定螺丝(9),且固定螺丝(9)插入固定头(6)上的插孔(16)内,转筒(3)表面中心部位环绕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通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折叠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13)共设有两个,且支撑调节机构和凹槽(13)以底板(1)为轴对称分布。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海生,邹向向,张涛,万文凯,邓伟,李道兴,徐乐良,吕木堂,
申请(专利权)人:中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