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144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24
本申请公开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包括罐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调节空气缓冲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缓冲器
,尤其涉及自调节空气缓冲器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市面上常见的空气缓冲器大多是直接通过隔膜
90
将缓冲腔分隔为气腔
901
和液腔
902
两个独立的空间,气腔
901
通过充气开关阀
91
进行充气,液腔
902
通过底部的接口
903
连接到管道的三通上,来感应液压

一般情况下,按照经验值,气腔
901
内的充气压力为液压的
0.6

0.8
倍,但是液压在很多情况下是变化的,因此,液压值通常是取大多数情况下的液压平均值,然而,充气是在缓冲器没接到管道上的时候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气腔
901
被压到最大容积,不能再进一步膨胀

[0003]目前,常规的空气缓冲器具有如下缺陷:
[0004]1.
需要预先充气:当液压变化时,需要手动充气或排气,从而改变初始气压值,保持充气压力=
0.6

0.8
倍液压,操作比较麻烦;
[0005]2.
只有在液压高于初始充气时,气腔
901
容积收缩后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实现缓冲效果,而在液压低于初始充气时,由于隔膜9运动使得气腔
901
膨胀到初始气压后不能再进一步膨胀,因此是无法达到平衡状态的;
[0006]3.
依靠气腔的收缩或膨胀来实现气压的变化,需要较大的气腔
901
空间,使得空气缓冲器整体的体积较大,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其中当液压变化时,基于气腔压力和液腔压力大小的不同,隔膜带动自调节轴自动上下移动,能够给气腔进行自动补气或通过排气孔进行自动泄气,操作十分方便,同时气腔也不需要特别大的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空气缓冲器的体积,此外,在泄气时,并非持续泄气的状态,而是基于气腔和液腔压力值的变化进行的自动调整,因此,总体耗气量微乎其微,能够节约资源

[0008]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其中加强筋不仅能够提高罐体自身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起到限位自调节轴的作用,避免自调节轴由呼吸器中脱出而造成密封失效,从而提高了该自调节空气缓冲器的工作可靠性

[0009]为达到本技术以上至少一个优势,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罐体和罐盖,并通过所述罐体和所述罐盖包绕形成缓冲腔,其中所述罐盖远离所述罐体的一端设置有呼吸器,所述呼吸器内沿垂直于所述罐盖的方向设置有自调节轴,其中所述自调节轴延伸至所述缓冲腔内,并于靠近所述罐体的一端垂直连接有隔膜,并于靠近所述罐盖的一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通气槽,其中所述隔膜的外周侧被夹紧设置在所述罐体和所述罐盖之间,进而将所述缓冲腔分隔为气腔和液腔,其中所述液腔靠近所述罐体,所述气腔靠近所述罐盖;
[0010]所述呼吸器远离所述罐盖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用于接外部压缩空气,所述呼吸
器内沿轴向依次设置有用于套设密封所述自调节轴的第一密封圈

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并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沟槽,并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沟槽,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沟槽通过通气孔连通所述气腔,所述第二沟槽通过排气孔连通外部,用于排气,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

所述第三密封圈

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在轴向的厚度均小于所述通气槽在轴向的长度

[001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自调节轴于所述隔膜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气体端压板和液体端压板,所述隔膜被夹紧设置在所述气体端压板和所述液体端压板之间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液体端压板和所述气体端压板相对的侧面设置有水平部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水平部的两侧的倾斜部,其中所述倾斜部由所述水平部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朝靠近所述罐盖的一侧倾斜延伸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液体端压板的周侧与所述倾斜部之间为圆弧过渡,用于支撑所述隔膜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液体端压板的顶部设置有螺纹槽,所述自调节轴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槽相配合的螺柱

[00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液体端压板的底部设置有弧形凸起结构,其中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顶端正对所述罐体的接口,所述罐体内于所述接口的周向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轴向延伸,并于靠近所述罐盖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弧形过渡部

[001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通气槽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通气槽沿所述自调节轴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通气槽为矩形槽或弧形槽

[00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罐体和所述罐盖之间通过抱箍或者螺栓连接

[001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通气孔为直孔,且所述第一沟槽的径向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沟槽的径向厚度

[0020]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

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0021]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空气缓冲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自调节空气缓冲器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本申请中呼吸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本申请中自调节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5]图5示出了本申请中自调节轴在通气槽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0026]图6示出了本申请中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充气状态和平衡状态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0027]图7示出了本申请中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平衡状态和排气状态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

以下描
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

变形方案

改进方案

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说明书的揭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罐体和罐盖,并通过所述罐体和所述罐盖包绕形成缓冲腔,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罐盖远离所述罐体的一端设置有呼吸器,所述呼吸器内沿垂直于所述罐盖的方向设置有自调节轴,其中所述自调节轴延伸至所述缓冲腔内,并于靠近所述罐体的一端垂直连接有隔膜,并于靠近所述罐盖的一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通气槽,其中所述隔膜的外周侧被夹紧设置在所述罐体和所述罐盖之间,进而将所述缓冲腔分隔为气腔和液腔,其中所述液腔靠近所述罐体,所述气腔靠近所述罐盖;所述呼吸器远离所述罐盖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用于接外部压缩空气,所述呼吸器内沿轴向依次设置有用于套设密封所述自调节轴的第一密封圈

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并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沟槽,并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沟槽,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沟槽通过通气孔连通所述气腔,所述第二沟槽通过排气孔连通外部,用于排气,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

所述第三密封圈

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在轴向的厚度均小于所述通气槽在轴向的长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调节空气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调节轴于所述隔膜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气体端压板和液体端压板,所述隔膜被夹紧设置在所述气体端压板和所述液体端压板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自调节空气缓冲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静唐加名
申请(专利权)人:氢友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