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0322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其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0001]本技术涉及在
1X1
抽针编织中使用的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在至少具备在前后相向的一对针床的横编机中,作为在属于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针和在该编织物的编织中不使用的编织针以预先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交替的方式配置的
1X1
抽针,也进行编织

不使用的编织针用于属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的编织中的移圈等

通过一边在长度方向的一方编织属于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并在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编织属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物,一边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结,从而能够编织筒状的编织物

[0003]横编机的编织针沿着排列于针床的针槽,顶端的钩相对于齿口进退而进行线圈形成

线圈由相对于齿口进退的编织针引入编织纱线的针编弧和通过编织纱线卡挂于面对齿口的沉降片而产生的沉降弧形成

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基板上排列设置的板状的针板之间

若将沉降片设为可动式,则还能够使在形成新的线圈时从编织针脱离的旧线圈具有向齿口下方压入的功能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在专利文献1中,在针板之间相对于1根编织针,在其一侧配置可动沉降片

可动沉降片收于将针板沿针床的成为长度方向的厚度方向加工而形成的薄壁部

在具备这样的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中,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以针板r/>、
可动沉降片

导纱器间隔件

针间隔件

针板的层叠顺序配置各构件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
4016028
号公报
[0007]为了利用横编机编织细小的线圈,需要使用细的编织纱线

横编机需要减薄各构件的板厚并减小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的编织针的排列间距的细针距化

对于成为细针距的横编机而言,即使减薄各构件的板厚,也难以在空间面进行配置

当编织针等各构件减薄厚度时,刚性会降低

另外,当编织针进入齿口并上升时,支承消失或者即使有支承,刚性也降低

当编织针本身的刚性低时,在齿口上升的编织针容易倒下

为了能够进行移圈,需要在编织针的针杆侧设置移圈用的叶片

随着编织针的上升,叶片也上升,当编织针倾倒时,导纱器间隔件的下摆的部分等进入叶片的内部,有可能使叶片破损

另外,也需要防止编织纱线错误地咬入在
1X1
抽针编织中不使用的编织针的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其即使成为细针距,也能够在
1X1
抽针编织中防止编织纱线咬入不使用的编织针的钩,还能够防止移圈用的叶片的破损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技术是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所述横编机在针槽收容编织针,在编织针与针板之间具备导纱器间隔件,在编织针之间还具备能够使顶端部相对于齿口进退的可动沉降片,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0012]编织针作为
1X1
的抽针编织,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有在利用该针床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
[0013]对于针板及导纱器间隔件,也分别交替地配置有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

以及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和第二导纱器间隔件,
[0014]从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在第一编织针与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之间至少层叠配置有第一针板

可动沉降片

第一导纱器间隔件

第二编织针

第二针板

以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
[0015]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在面对齿口的顶端侧具有向从齿口退出到针床的编织针的钩引导编织纱线的导纱器部,
[0016]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在面对齿口的顶端侧具有第一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以及第二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所述第一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防止编织纱线向设置于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相邻的可动沉降片侧的针床的沉降槽脱落,所述第二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防止编织纱线向设置于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一个相邻的可动沉降片侧的针床的沉降槽的脱落,
[0017]第二导纱器间隔件在面对齿口的顶端侧具有成为壁的遮蔽部和下摆部,所述遮蔽部遮蔽将休止的第二编织针的钩关闭的针舌而防止编织纱线的进入,所述下摆部在远离齿口的方向上设置于遮蔽部,并突出到比设置于第二编织针的针杆的移圈用的叶片的顶端低的位置

[0018]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纱器间隔件的所述下摆部突出到与所述第二针板的所述齿口侧的顶端部接触,在该顶端部支承该下摆部

[0019]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和所述第二导纱器间隔件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齿口侧的顶端附近具有肩引导部,所述肩引导部通过向所述第二编织针侧靠近的偏置弯曲,在第二编织针进入齿口时一边与针杆的肩部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引导

[0020]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纱器间隔件在所述肩引导部的下方,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肩滑动接触部,所述肩滑动接触部在所述第一编织针进入所述齿口时一边与所述针杆的所述肩部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引导

[0021]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纱器间隔件的所述第一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在与所述第二编织针之间,具有间隙至少直至关闭钩的针舌的上方

[0022]技术效果
[0023]根据本技术,第二导纱器间隔件能够利用遮蔽部在
1X1
抽针编织中防止编织纱线咬入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的钩

第二导纱器间隔件的导纱器部的下摆部比设置于第二编织针的编织针的针杆的移圈用的叶片的顶端低,因此能够防止进入移圈用的叶片的内部,也能够防止叶片的破损

[0024]另外,根据本技术,第二导纱器间隔件的下摆部由第二针板的顶端部支承

由于第二导纱器间隔件不易在针槽的上下

左右振动,因此编织纱线的引导和向移圈用的叶
片的内部进入防止的精度提高,能够实现编织的稳定和编织物的品质提高

[0025]另外,根据本技术,在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和第二导纱器间隔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偏置弯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所述横编机在针槽收容编织针,在编织针与针板之间具备导纱器间隔件,在编织针之间还具备能够使顶端部相对于齿口进退的可动沉降片,所述针槽形成于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的针板之间,其特征在于,编织针作为
1X1
的抽针编织,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有在利用该针床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编织针和不使用的第二编织针,对于针板及导纱器间隔件,也分别交替地配置有第一针板和第二针板

以及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和第二导纱器间隔件,从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在第一编织针与下一个相邻的第一编织针之间至少层叠配置有第一针板

可动沉降片

第一导纱器间隔件

第二编织针

第二针板

以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及第二导纱器间隔件在面对齿口的顶端侧具有向从齿口退出到针床的编织针的钩引导编织纱线的导纱器部,第一导纱器间隔件在面对齿口的顶端侧具有第一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以及第二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所述第一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防止编织纱线向设置于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相邻的可动沉降片侧的针床的沉降槽脱落,所述第二编织纱线脱落防止部防止编织纱线向设置于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一个相邻的可动沉降片侧的针床的沉降槽的脱落,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原健治鸟居慎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