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9855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上下设置的两层柔性光背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光背板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数据通信和传输领域,早期的电子背板采用传统的电线和导线进行数据传输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如传输速度低

带宽受限和信号电磁干扰等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光纤的优势,如高速

高带宽

低损耗和抗干扰能力强

因此,光纤逐渐应用于背板技术中,以提供更高效

可靠和高密度的数据传输

光互连背板是一种背板技术,利用光纤代替传统的电互连背板,实现高速

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0003]近年来,光纤背板技术发展迅速,现代光纤背板要求更高的密度

维度和适应性

光纤背板的整体结构已从最初的盒式光背板发展成现在的柔性光背板,相比传统的盒式光背板,柔性光背板具有轻薄柔性

节能环保

高效传输和更小的体积等优势

如图1所示,普通柔性光背板只有单层结构,由上下两层柔性薄膜

位于柔性薄膜之间的中间层光纤和平均分布在柔性光背板四个边缘处的光纤端口组成,该结构的特点是光纤端口固定且密集排布,但光纤交叉点间隔较远,并且由于采用了柔性材料制造,光背板可以弯曲和弯折,抗压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不够理想,甚至在较小的压力下,光纤信号传输的损耗会急剧增加,甚至可能导致光纤损坏,影响整体光背板的性能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柔性光背板,通过使用双层柔性光背板和每个柔性光背板中的多层光纤优化布线,以提高光背板的抗压性能,从而提高光背板光传输交换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柔性光背板抗冲击和抗压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上下设置的两层柔性光背板

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每层柔性光背板均包括上下两层柔性薄膜

光纤和固定设置在柔性光背板四个侧边处的光纤端口,两层柔性光背板共用一层柔性薄膜,每层柔性光背板的光纤端口的数量均为
2n
个,其中
n
个光纤端口为上行端口,另外
n
个光纤端口为下行端口,当
n
为偶数时,柔性光背板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柔性光背板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当
n
为奇数时,柔性光背板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柔性光背板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相同编号的
上行端口和相同编号的下行端口处的光纤汇聚到一起成一束光纤并与
MPO
光纤连接器连接,光纤在上行端口处是密集排布的光纤阵列束,在下行端口处是分开的一根根光纤;
[0008]每层柔性光背板上光纤交叉的最大交叠层数为2层,光纤交叉点的间距为4‑
6mm
,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上的光纤端口相错设置,上光背板的上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左平行边上且和其编号不同的下行端口连接,上光背板的下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右平行边上且和其编号不同的下行端口连接,下光背板的上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右平行边上的下行端口连接,下光背板的下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左平行边上的下行端口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光纤通过粘结剂与所述柔性薄膜连接,所述柔性薄膜为厚度为
0.1mm

FR4
柔性薄膜

[0010]优选的,每层柔性光背板上的光纤交叉点的间距为
5mm。
[0011]优选的,同一侧边上的光纤端口之间的距离为
1cm。
[0012]优选的,每层柔性光背板中光纤最小弯曲角度为
60
°
,光纤弯曲半径为
9.5mm。
[0013]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1:准备三层柔性薄膜分别为第一柔性薄膜

第二柔性薄膜和第三柔性薄膜,将第一柔性薄膜和第三柔性薄膜的一侧面均匀涂上粘结剂,将第二柔性薄膜的两侧面都均匀涂上粘结剂;
[0015]步骤2:对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进行光纤端口的排布定位:上光背板光纤端口的排布定位方式与下光背板光纤端口的排布定位方式相同,区别在于上光背板的光纤端口排布定位在第一柔性薄膜的四个侧边处,下光背板的光纤端口排布定位在第三柔性薄膜的四个侧边处,且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上的光纤端口相错设置,下面以上光背板光纤端口的排布定位方式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将
2n
个光纤端口间隔均匀地固定在第一柔性薄膜的4个侧边处,同一侧边上的光纤端口之间的距离为
1cm
,其中
n
个光纤端口为上行端口,另外
n
个光纤端口为下行端口,当
n
为偶数时,第一柔性薄膜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放置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第一柔性薄膜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放置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当
n
为奇数时,第一柔性薄膜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放置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第一柔性薄膜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
[0016]步骤3:采用多层光纤交叉及错位叠加的布局方式利用光纤实现光纤端口之间的互连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两层柔性光背板

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每层柔性光背板均包括上下两层柔性薄膜

光纤和固定设置在柔性光背板四个侧边处的光纤端口,两层柔性光背板共用一层柔性薄膜,每层柔性光背板的光纤端口的数量均为
2n
个,其中
n
个光纤端口为上行端口,另外
n
个光纤端口为下行端口,当
n
为偶数时,柔性光背板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柔性光背板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2
号和
n/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当
n
为奇数时,柔性光背板的上平行边和下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上行端口,柔性光背板的左平行边和右平行边上分别设有编号为1号到
(n+1)/2
号和
(n+1)/2+1
号到
n
号的下行端口,相同编号的上行端口和相同编号的下行端口处的光纤汇聚到一起成一束光纤并与
MPO
光纤连接器连接,光纤在上行端口处是密集排布的光纤阵列束,在下行端口处是分开的一根根光纤;每层柔性光背板上光纤交叉的最大交叠层数为2层,光纤交叉点的间距为4‑
6mm
,上光背板和下光背板上的光纤端口相错设置,上光背板的上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左平行边上且和其编号不同的下行端口连接,上光背板的下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右平行边上且和其编号不同的下行端口连接,下光背板的上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右平行边上的下行端口连接,下光背板的下平行边上的每个上行端口均通过光纤与位于左平行边上的下行端口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通过粘结剂与所述柔性薄膜连接,所述柔性薄膜为厚度为
0.1mm

FR4
柔性薄膜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其特征在于:每层柔性光背板上的光纤交叉点的间距为
5mm。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其特征在于:同一侧边上的光纤端口之间的距离为
1cm。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压性和可拓展性强的双层柔性光背板,其特征在于:每层柔性光背板中光纤最小弯曲角度为
60
°
,光纤弯曲半径为
9.5mm。6.
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的所述一种抗压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风光李桢民王旭谭勇邱天丁畅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