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5965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外部驱动,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性伸缩杆,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定位打孔组件,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往复旋转组件,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定量投料组件,通过定位按压板的按压使得菌棒的位置被固定,防止在对菌棒进行打孔的过程中,空心打孔刀抵触到菌棒时会带动菌棒偏移,避免菌棒偏移而导致打孔错位的情况,在对菌棒进行打孔之后,因为收料箱内的菌种全部被投放到空心打孔刀内,菌种通过空心打孔刀内部播种至菌棒上对应的孔洞中,避免菌种被散播至菌棒外,减少菌种的浪费,从而避免产量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培养
,具体为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鹿茸菇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作物,工厂化培养使得鹿茸菇的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在对鹿茸菇进行接种过程中,需要对菌棒进行打孔,传统培养方案采用人工打孔的方式,若打孔位置不精准会使得菌种生长发育空间不足,而在同一菌棒上打孔位置不精准也会导致菌种分布不合理,而菌种种植稀疏的位置,会导致菌种吸收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因此残留的营养物质氧化变质会产生毒性,破坏菌种的生长环境;
[0003]此外,在菌棒打完孔洞之后,便可将对应的位置进行接种,使得鹿茸菇菌种顺利播种,若未在既定孔洞内播种会使得菌种散落在菌棒表面,浪费菌种资源,同时现有由于人工打孔对于力度的把握不精确,使得菌棒上打的孔洞深浅不一,在手工播种时对于菌种的量难以把握,菌种在发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代谢,菌种过多集中在一起,会使得产生的乳酸难以被分解,进而影响菌种的生长空间,造成菌种死亡

[0004]为此,提出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方法,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外部驱动,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性伸缩杆,所述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所述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定位打孔组件,所述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往复旋转组件,所述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定量投料组件;
[0007]所述定位打孔组件包括有定位按压板和空心打孔刀,所述定位按压板设置于工作台的上方,所述空心打孔刀滑动连接在定位按压板的中部;
[0008]所述往复旋转组件包括有第一转动板

第二转动板

拨动块

第三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与第一定位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远离电性伸缩杆的一侧,所述拨动块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远离电性伸缩杆的一侧,所述第三转动板设置于第二转动板的上方;
[0009]所述定量投料组件包括有旋转支撑架和收料箱,所述旋转支撑架设置于工作台的顶端,所述收料箱固定连接在旋转支撑架远离第一定位杆的一端

[0010]优选的,所述定位打孔组件还包括有第一定位板和弹簧,所述第一定位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杆的表面,所述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板的底部,所述弹簧的底端与定位按压板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往复旋转组件还包括有定位架

棘齿台

棘轮

第二定位杆

换向槽,所述定位架固定连接在工作台的上表面,所述棘齿台固定连接在定位架的下表面,所述棘轮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靠近电性伸缩杆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在旋转支撑架上,所述第三转动板的内侧与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换向槽贯穿开设于第三转动板的表面

[0012]优选的,所述定量投料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定位杆

转动轴

第四定位杆

投料架

投料箱

出料箱,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底端与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第三定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旋转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支撑架与第二定位杆远离第三转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位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定位杆的上表面,所述投料架的侧壁与第四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投料箱固定连接在投料架的顶端,所述出料箱固定连接在投料架的底端且贯穿第一定位杆,所述空心打孔刀固定连接在出料箱的底端

[0013]优选的,所述电性伸缩杆由外部驱动电性控制其上下伸缩

[0014]优选的,所述收料箱设置有四个,相邻的所述收料箱之间设置的角度为九十度,所述换向槽设置有八个,相邻的所述换向槽之间的角度设置为四十五度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板的形状大小与第三转动板的轮廓相适配,所述拨动块的运动轨迹与换向槽相适配

[0016]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方法:
[0017]步骤一:鹿茸菇培养基配方,将鹿茸菇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
70


75


[0018]步骤二:通过高温高压对鹿茸菇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

[0019]步骤三:冷却时,通过在清洁的冷却室进行冷却,将鹿茸菇培养基的温度冷却到
20℃
以下,以保持鹿茸菇培养基的活性,鹿茸菇培养基可对菌种提供营养物质

[0020]步骤四:将冷却后的鹿茸菇培养基在上述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内进行接种工作,保持无菌接种环境,在培养基菌棒上打好孔洞之后,向培养基菌棒对应的打孔内投入菌种

[0021]步骤五:在接种之后,获取已经接种的鹿茸菇培养基,转接至催芽工序,在催芽时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16

18℃
,湿度大于
95
%,在白天给予鹿茸菇培养基
20

200lux
的照明强度,保持培养环境
3000ppm
以下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
10

12
天;催芽完毕后,将所得产物进行生育管理

[0022]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的高温灭菌的过程中,先升温至
120℃
,温度保持
30

45min
,然后升温至
150℃
,温度保持
60min。
[0023]优选的,所述步骤五中的生育管理环境为:温度控制在
16

20
摄氏度,湿度大于
90
%,在白天给予鹿茸菇培养基
50

500lux
的照明强度,保持培养环境
3000ppm
以下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
15

18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1、
通过定位按压板的按压使得菌棒的位置被固定,防止在对菌棒进行打孔的过程中,空心打孔刀抵触到菌棒时会带动菌棒偏移,避免菌棒偏移而导致打孔错位的情况,在对菌棒进行打孔之后,因为收料箱内的菌种全部被投放到空心打孔刀内,菌种通过空心打孔刀内部播种至菌棒上对应的孔洞中,避免菌种被散播至菌棒外,减少菌种的浪费,从而避免
产量降低;
[0026]2、
通过收料箱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包括工作台
(1)
,所述工作台
(1)
的内部设置有外部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
(1)
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性伸缩杆
(2)
,所述工作台
(1)
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
(3)
,所述工作台
(1)
的上方设置有定位打孔组件
(4)
,所述工作台
(1)
的顶端设置有往复旋转组件
(5)
,所述工作台
(1)
的顶端设置有定量投料组件
(6)
;所述定位打孔组件
(4)
包括有定位按压板
(403)
和空心打孔刀
(404)
,所述定位按压板
(403)
设置于工作台
(1)
的上方,所述空心打孔刀
(404)
滑动连接在定位按压板
(403)
的中部;所述往复旋转组件
(5)
包括有第一转动板
(504)、
第二转动板
(505)、
拨动块
(506)、
第三转动板
(508)
,所述第一转动板
(504)
与第一定位杆
(3)
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
(505)
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
(504)
远离电性伸缩杆
(2)
的一侧,所述拨动块
(506)
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
(504)
远离电性伸缩杆
(2)
的一侧,所述第三转动板
(508)
设置于第二转动板
(505)
的上方;所述定量投料组件
(6)
包括有旋转支撑架
(603)
和收料箱
(604)
,所述旋转支撑架
(603)
设置于工作台
(1)
的顶端,所述收料箱
(604)
固定连接在旋转支撑架
(603)
远离第一定位杆
(3)
的一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打孔组件
(4)
还包括有第一定位板
(401)
和弹簧
(402)
,所述第一定位板
(401)
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杆
(3)
的表面,所述弹簧
(402)
的顶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板
(401)
的底部,所述弹簧
(402)
的底端与定位按压板
(403)
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旋转组件
(5)
还包括有定位架
(501)、
棘齿台
(502)、
棘轮
(503)、
第二定位杆
(507)、
换向槽
(509)
,所述定位架
(501)
固定连接在工作台
(1)
的上表面,所述棘齿台
(502)
固定连接在定位架
(501)
的下表面,所述棘轮
(503)
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板
(504)
靠近电性伸缩杆
(2)
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杆
(507)
固定连接在旋转支撑架
(603)
上,所述第三转动板
(508)
的内侧与第二定位杆
(507)
固定连接,所述换向槽
(509)
贯穿开设于第三转动板
(508)
的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菌种改良的鹿茸菇工厂化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投料组件
(6)
还包括有第三定位杆
(601)、
转动轴
(6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和贵吴小波杨阳王前霞胡攀龙秦鹏刘政代双梅刘亚莲李敏娄友林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