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安全技术领域的灭火喷射装置,包括:雨淋阀、混合装置、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自救盘喷射机构,其中:混合装置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雨淋阀、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和自救盘喷射机构的一端相连接,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的另一端与进水口相连接,雨淋阀的另一端与混合液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自救盘机构实现现场自救灭火,并且可通过安装在隧道两侧的双液流隧道喷头实现双侧轴向喷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灭火装置存在的单侧灭火盲区的缺陷。而且还具有六个明显的突破性效果,实现了隧道自动灭火装置质的飞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消防安全
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灭火喷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际、国内所使用的泡沫灭火装备,如泡沫灭火器、贮罐压力式泡沫比例混 合装置、泡沫灭火车等,一般均采用泡沫灭火发泡剂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机械发泡, 形成一定倍数的空气泡沫,喷洒覆盖在燃烧物上,灭火初期,泡沫中的空气泡受热膨胀破碎 后,一方面泡中的水分在汽化蒸发时带走了一定的热量,另一方面泡中溢出的空气与燃烧 物质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形成再燃烧,由于不断补充的泡沫,使得再燃烧与原燃烧热量有所 降低,循序渐进不断冷却,使得燃烧不能继续,最后达到冷却、隔绝灭火的目的。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190364A,公开日2008_6_4, 记载了一种"高膨胀泡沫火火设备",该技术涉及使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灭火剂混合在水 中并压送泡水溶液的喷射喷嘴;内置有该喷射喷嘴并通过从上述喷射喷嘴排出上述泡水溶 液来吸引排出区域内的空气的流道筒;设置在上述流道筒中并且与从上述喷射喷嘴排出的 上述泡水溶液碰撞的泡沫产生网。但是该技术具有以下缺陷高膨胀泡沫在有效灭火的同 时,泡沫泡弥漫于整个保护空间,几乎没有视觉空间,严重影响人员活动和疏散。另外,隧道 内情况复杂,车辆内人员众多,老弱妇幼皆有,高膨胀泡沫可能引起部分老弱病幼人员的呼 吸问题。因此,不宜用于隧道自动灭火。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461988A,公开日2009-6-24,记载了一种"多功能平衡控制 阀",该技术包括主阀阀体、换向阀阀体、主阀阀芯、换向阀芯、密封组件等。通过控制管路引 导压力介质,使这种新型阀门同时具备压差平衡及控制启闭功能。但是该技术具有以下缺 陷该混合器结构复杂,需设置扩散管,从而縮小了出液口径,使同口径的装置灭火效率降 低。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026362Y,授权公告日2008_2_27,记载了一种"一种组合框 架式洒水喷头",该技术包括一与消防管道连接的本体, 一使水均匀地喷涌的溅水盘, 一装 于溅水盘上用于固定感温元件和密封组件的螺钉,其还包括复数个支柱,将溅水盘和加强 板支撑在本体上。支柱与本体和溅水盘及加强板之间采用铆接、螺纹、焊接方式中的一种进 行连接。但是该技术具有以下缺陷首先是通水孔径小,单只喷头单位时间内的喷水量达不 到隧道灭火要求。其次,该喷头喷射的水流不成雾状,喷射范围小,扑救危险火灾的效果不 好。再次,该喷头靠感温元件感温爆破来喷射水流,由于隧道内气流流通复杂,其无法准确 感知起火点,针对性灭火效果差。不宜用于隧道灭火。 另经检索发现,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此类装置,其中泡沫混合 方式系采用平衡式泡沫比例混合器。该混合器结构复杂,需设置扩散管,从而縮小了出液口 径,使同口径的装置灭火效率降低。另外,该装置没有自救盘出液系统,只能另外设置泡沫 消火栓箱或放置若干具干粉灭火器供急救用。再次,该装置所带喷头为单侧轴向喷头,在背 水侧形成喷射盲区;更危险的是一般汽车的油箱部位均在车辆的右侧,一旦汽车油箱着火,4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灭火,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在被保护物下方也是喷射盲区,一旦车辆 底部起火,损失也将是很大的。最后,由于装置上没有泡沫液冲洗孔,残存于相关管道和装 置内部的泡沫液的高腐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可能导致有关管道和装置的严重腐蚀、毁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灭火喷射装置,能够通过自救盘 机构实现现场自救灭火,并且可通过安装在隧道两侧的双液流隧道喷头实现双侧轴向喷 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灭火装置存在的单侧灭火盲区的缺陷。而且还具有六个明显的 突破性效果,实现了隧道自动灭火装置质的飞跃。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雨淋阀、混合装置、多点直喷比 例混合器、自救盘喷射机构和水雾喷射口,其中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混合 装置和自救盘喷射机构相连接,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消防水源和泡沫源相 连接,混合装置的输出端与雨淋阀相连接,雨淋阀的输出端与若干个水雾喷射口相连接。 所述的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自压控制阀、上封板、下封板和 混合腔,其中壳体的泡沫入口与自压控制阀相连通,自压控制阀和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分 别竖直和水平地活动设置于壳体内部,混合腔位于壳体内部并与自压控制阀平行,自压控 制阀与混合腔相连通,上封板固定设置于混合腔的顶端,下封板固定设置于压力流量递增 控制阀的底端,泡沫液冲洗孔设置于壳体前部。 所述的壳体内部设有环绕于混合腔的泡沫液流通隐槽和若干个泡沫液直喷器,其 中泡沫液流通隐槽为环形且与壳体的泡沫入口相连通,泡沫液直喷器沿混合腔径向活动 设置于壳体内并与泡沫液流通隐槽相连通。所述的泡沫液喷射口上分别设有喷射弧面和喷射斜面; 所述的自压控制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压力控制室、第一活塞体、第一压力作用腔、第一泄压孔和第一压力控制簧,其中第一泄压孔与混合腔相连通,第一阀体与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连接,第一压力控制室位于第一阀体上部,第一压力控制簧位于第一压力控制室内,第一活塞体套接于第一阀体内且与第一压力控制簧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压力控制簧的另一端与第一阀体固定连接,第一活塞体在上止点和下至点之间活动。所述的自压控制阀的外部设有螺纹,以活动设置于壳体内,自压控制阀的两侧设有泡沫液输入口,自压控制阀的顶部对应第一压力控制簧的位置设有状态控制调节孔,自压控制阀的底部与第一泄压孔的相对位置设有压力作用孔。 所述的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的外部设有螺纹,以活动设置于壳体内,该压力流量 递增控制阀包括第二阀体、第二压力控制室、第二活塞体、定位槽、泡沫液递增补偿喷射 口 、第二泄压孔、第二压力控制簧、第一泡沫液输入口 、第二泡沫液输入口 、第二压力作用腔 和定位销,其中泡沫液递增补偿喷射口分别与第二泡沫液输入口和混合腔相连通,第二阀 体与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连接,第二压力控制室位于第二阀体上部,第二压力控制簧位于 第二压力控制室内,第二活塞体套接于第二阀体内且与第二压力控制簧的一端相连接,第 二压力控制簧的另一端与第二阀体固定连接,第一泡沫液输入口和第二泡沫液输入口分别 竖直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同侧,定位槽固定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底部,定位销活动设置于定位 槽内,第二活塞体在定位销以上位置活动。 所述的自救盘喷射机构包括自救盘、自救盘软管、自救盘壳体、锥形喷射枪、分流管、连接管和混合液输入口,其中自救盘软管套接于自救盘上且两端分别与分流管和锥形喷射枪相连接,分流管与连接管相连,混合液输入口的两端分别与混合装置和连接管相连。所述的混合液输入口和连接管之间设有启动阀; 所述的连接管和分流管之间设有压力开关 所述的水雾喷射口也可以是多屏水幕喷头或梯形下喷头。本实施例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隧道两侧上方安装的双液流隧道喷头的四个末端均安装了多屏水幕喷头,在灭火喷射时可实现对灭火区间的箱型封闭,确保烟气、毒气、火焰不外窜,有效保证了其他区域的安全;在隧道两侧下方同时安装有梯形下喷头,在灭火的同时可向隧道两侧上下喷射出水雾,解决了原有灭火装置对被保护物下方的喷射盲区问题;利用梯形下喷头向前后两侧喷射出水雾可进入车辆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灭火喷射装置,包括:雨淋阀、混合装置、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自救盘喷射机构和水雾喷射口,其中: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混合装置和自救盘喷射机构相连接,多点直喷比例混合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消防水源和泡沫源相连接,混合装置的输出端与雨淋阀相连接,雨淋阀的输出端与若干个水雾喷射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装置包括:壳体、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自压控制阀、上封板、下封板和混合腔,其中:壳体的泡沫入口与自压控制阀相连通,自压控制阀和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分别竖直和水平地活动设置于壳体内部,混合腔位于壳体内部并与自压控制阀平行,自压控制阀与混合腔相连通,上封板固定设置于混合腔的顶端,下封板固定设置于压力流量递增控制阀的底端,泡沫液冲洗孔设置于壳体前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银伟,沈郁,
申请(专利权)人:沈银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