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742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能够与冷板连接,该冷板与热源热接触。所述冷却单元具有第一歧管、第二歧管以及散热器。所述第一歧管使在第一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从多个流出口朝向所述冷板流出。在所述第二歧管中,从所述冷板流入到多个流入口的制冷剂在第二配管内流通。在所述散热器中,在所述第二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在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流路中流通。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分别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对置。器的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对置。器的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单元。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冷却装置。在冷却装置的壳体内设置有作为热源的电解电容器、电力用半导体模块以及印刷基板。通过热源进行动作,周围温度上升。冷却装置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在冷却装置内,通过微型风扇使空气循环。空气的热在被冷却装置的空气冷却翅片收集之后,通过热管而被移送至冷却体。冷却体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在吸入口和排出口各连接有一根冷却管。低温的制冷剂经由冷却管从吸入口流入到冷却体内。从热管移送来的热在冷却体内向制冷剂移动。之后,高温的制冷剂从排出口向冷却装置外流出。由此,电子设备内的热被运出到电气设备外。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60515号公报
[0004]在专利文献1中,在多个冷却体上分别连接有两根冷却管。因此,通过多个冷却管的引绕,冷却装置变得大型化。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各冷却管的具体的引绕。
[0005]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用于利用微型风扇使空气有效地流通的内置部件的最佳配置等没有任何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冷却单元,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使空气有效地流通。
[0007]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冷却单元能够与冷板连接,该冷板与热源热接触的。所述冷却单元具有第一歧管、第二歧管、散热器以及送风部。所述第一歧管具有第一配管和多个流出口。所述第一歧管使在所述第一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从所述多个流出口朝向所述冷板流出。所述第二歧管具有第二配管和多个流入口。在所述第二歧管中,从所述冷板流入到所述多个流入口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配管内流通。所述散热器具有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流路。在所述散热器中,在所述第二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在所述多个流路中流通。所述送风部产生沿与所述多个流路垂直的第一方向在所述多个流路之间流动的气流。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分别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
[0008]根据例示性的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使空气有效地流通的冷却单元。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0010]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冷却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1]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冷却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2]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观察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冷却单元的内部结构时的立体图。
[0013]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线V

V的冷却单元的纵剖视图。
[0014]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歧管2和第二歧管3的图。
[0015]图7是沿着图5所示的线VI

VI的冷却单元的横剖视图。
[0016]标号说明
[0017]100:冷却单元;1:泵部;2:第一歧管;21:第一配管;22:流入口;24:流出口;3:第二歧管;31:第二配管;32:流出口;34:流入口;4:散热器;41:第一罐;42:第二罐;43:散热器芯;431:流路;432:翅片;433:通风路;5:送风部;61:冷板;62: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不再重复进行说明。
[0019]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10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图。如图1所示,冷却单元100具有泵部1、两个第一歧管2、两个第二歧管3、散热器4以及送风部5。
[0020]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地记载了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第一方向D1是与散热器4中的多个流路431(参照框W1内)垂直的方向。另外,第二方向D2是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方向。详细而言,第二方向D2是各流路431所延伸的方向。
[0021]另外,将第一方向D1的一侧记载为第一方向一侧D11,将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记载为第一方向另一侧D12。第一方向一侧D11是在散热器4中空气在多个流路431之间流动的方向。将第二方向D2的一侧记载为第二方向一侧D21,将第二方向D2的另一侧记载为第二方向另一侧D22。第二方向一侧D21是制冷剂在多个流路431中流动的方向。将第三方向D3的一侧记载为第三方向一侧D31,将第三方向D3的另一侧记载为第三方向另一侧D32。但是,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了方向,特别是除了需要定义水平方向、铅垂方向的情况以外,并不限定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冷板时的朝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垂直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垂直的方向。
[0022]泵部1具有三个泵单元11。各泵单元11例如具有两个离心型泵。但是,各泵单元11不限于离心型,也可以具有其他种类。各泵单元11具有吸入口11A、排出口11B以及叶轮(未图示)。各泵单元11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叶轮的旋转,将从散热器4流出的制冷剂用吸入口11A吸入,并将吸入的制冷剂从排出口11B排出。制冷剂是冷却液。作为冷却液,例示出防冻液或纯水。防冻液的典型例为乙二醇水溶液或丙二醇水溶液。
[0023]各第一歧管2具有第一配管21、流入口22、多个出口管23、多个流出口24以及流路25。第一配管21是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管状的部件。在第二方向一侧D21的第一配管21的端部形成有流入口22。第二方向另一侧D22中的第一配管21的端部被封闭。流入口22经由流路91与各排出口11B连接。通过流路91,制冷剂能够从各排出口11B向流入口22流通。各出口管23从第一配管21的周面突出,并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多个出口管23在第二方向D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出口管23的前端各形成有一个流出口24。多个流路25将流入口22与多个流出口24以制冷剂能够流通的方式连接。另外,第一歧管2分别由硬质材料制作。硬质材料是金属或树脂。
[0024]从泵部1排出的制冷剂经由流路91从各流入口22流入第一配管21内。制冷剂在第
一配管21和各出口管23内的流路25中流通,从多个流出口24流出。多个流出口24通过多个流路92与多个冷板61连接。通过多个流路92,制冷剂能够从多个流出口24向多个冷板61流通。即,各第一歧管2使制冷剂从多个流出口24朝向多个冷板61流出。
[0025]至少一个热源62与各冷板61热接触。因此,冷却单元100能够与冷板61连接,该冷板61与各热源62热接触。各热源62是计算机装置的构成部件。通过计算机装置的动作,各热源62发热。各热源62例如是电解电容器、电力用半导体模块以及印刷电路基板中的任一个。详细而言,冷板61直接或经由热传导材料与热源62的外表面接触。热传导材料是硅或热传导脂。
[0026]各冷板61具有流入口61A、流出口61B以及流路61C。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参照标号“61A”、“61B”以及“61C”仅标注于一个冷板61。制冷剂从与各流入口61A连接的流路92流入各流入口61A。制冷剂从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单元,其能够与冷板连接,该冷板与热源热接触,其中,该冷却单元具有:第一歧管,其具有第一配管和多个流出口,该第一歧管使在所述第一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从所述多个流出口朝向所述冷板流出;第二歧管,其具有第二配管和多个流入口,该第二歧管使从所述冷板流入到所述多个流入口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配管内流通;散热器,其具有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流路,该散热器使在所述第二配管内流通的制冷剂在所述多个流路中流通;以及送风部,其产生沿与所述多个流路垂直的第一方向在所述多个流路之间流动的气流,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分别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各自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散热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的一半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隔开间隔地排列。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田圭佑渡庆次锐彦玉冈健人
申请(专利权)人:尼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