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加载台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三传动组件、驱动组件和切换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一伞形齿轮、传动齿轮和第二伞型齿轮;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三伞形齿轮、第四伞形齿轮、第三传动杆和第五伞形齿轮;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皮带、第二带轮、第四传动杆、减速机和第二联轴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五传动杆,第五传动杆分别与第三伞形齿轮、第一带轮传动连接;切换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活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减速增加扭矩,适应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应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应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驱动加载台架的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变速箱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过程中,在产品下线之前需要在试验台架上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因此,部分产品的试验需要对台架进行驱动以使其进行旋转,但是,目前的台架驱动装置扭矩较小,导致部分试验情况不稳定或者部分试验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的驱动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
[000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加载台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加载台架传动连接;
[0006]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0007]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联轴器、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一伞形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台架底部的齿圈啮合,所述第一传动杆上安装有第二伞型齿轮;
[0008]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三伞形齿轮、第四伞形齿轮、第三传动杆和第五伞形齿轮;
[0009]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带轮、皮带、第二带轮、第四传动杆、减速机和第二联轴器;
[0010]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五传动杆,所述第五传动杆分别与所述第三伞形齿轮、所述第一带轮传动连接;
[0011]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件和活动件,所述第一传动杆贯穿所述活动件,并与所述活动件转动配合,所述活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联轴器与所述第一联轴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伞形齿轮与所述第五伞型齿轮啮合。
[0012]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杆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杆上,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滑动配合。
[0013]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还包括:箱体,所述第一伞形齿轮和传动齿轮均位于所述箱体外,所述第二传动杆贯穿所述箱体,且与所述箱体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联轴器,所述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二伞形齿轮、所述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
件、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切换组件均设于所述箱体内。
[0014]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箱体内具有一固定板,所述第三传动杆贯穿所述固定板,且与所述固定板转动配合,所述活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所述箱体的内壁滑动配合。
[0015]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均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内壁。
[0016]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五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五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内壁转动配合。
[0017]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四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内壁转动配合,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联轴器传动连接。
[0018]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相互连接的伞形部和齿部,所述伞形部与所述第一伞型齿轮啮合,所述齿部与所述齿圈啮合。
[0019]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四传动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传动杆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五传动杆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平行设置。
[0020]上述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机,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气缸。
[0021]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22]本技术通过切换组件进行切换,在加载台架需要增加扭矩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传动连接,此时第二伞形齿轮与第五伞型齿轮脱离;在加载台架不需要增加扭矩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伞形齿轮与第五伞型齿轮啮合,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脱离,能够实现减速增加扭矩,适应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的的加载台架处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中:1、第一传动组件;2、第二传动组件;3、第三传动组件;4、驱动组件;5、切换组件;6、箱体;7、固定板;8、加载台架;10、齿圈;11、第一联轴器;12、第一传动杆;13、第二传动杆;14、第一伞形齿轮;15传、动齿轮;16、第二伞型齿轮;17、伞形部;18、齿部;21、第三伞形齿轮;22、第四伞形齿轮;23、第三传动杆;24、第五伞形齿轮;31、第一带轮;32、皮带;33、第二带轮;34、第四传动杆;35、减速机;36、第二联轴器;41、第一驱动件;42、第五传动杆;51、第二驱动件;52、活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7]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的的加载台架处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加载台架8,驱动机构与加载台架8传动连接。
[002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传动组件1、第二传动组件2、第三传动组件3、驱动组件4和切换组件5。
[003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传动组件1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联轴器11、第一传动杆12、第二传动杆13、第一伞形齿轮14和传动齿轮15,传动齿轮15与加载台架8底部的齿圈10啮合,第一传动杆12上安装有第二伞型齿轮16。
[003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传动组件2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三伞形齿轮21、第四伞形齿轮22、第三传动杆23和第五伞形齿轮24。
[003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三传动组件3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带轮31、皮带32、第二带轮33、第四传动杆34、减速机35和第二联轴器36。
[003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驱动组件4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41和第五传动杆42,第五传动杆42分别与第三伞形齿轮21、第一带轮31传动连接。
[003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切换组件5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件51和活动件52,第一传动杆12贯穿活动件52,并与活动件52转动配合,活动件52用于带动第一传动杆12处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第一传动杆12处于第一位置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和加载台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加载台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联轴器、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一伞形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加载台架底部的齿圈啮合,所述第一传动杆上安装有第二伞形齿轮;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三伞形齿轮、第四伞形齿轮、第三传动杆和第五伞形齿轮;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带轮、皮带、第二带轮、第四传动杆、减速机和第二联轴器;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五传动杆,所述第五传动杆分别与所述第三伞形齿轮、所述第一带轮传动连接;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件和活动件,所述第一传动杆贯穿所述活动件,并与所述活动件转动配合,所述活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联轴器与所述第一联轴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伞形齿轮与所述第五伞形齿轮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杆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杆上,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机驱动加载台架减速增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所述第一伞形齿轮和传动齿轮均位于所述箱体外,所述第二传动杆贯穿所述箱体,且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新伟,黄恒,吴见,张超,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埃科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