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604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发热结构包括:管体,具有腔体和可透红外光的管壁;发热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腔体中,且与所述管壁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用于辐射红外光并透过管体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发热元件的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腔体的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65小于1,可实现快速加热气溶胶生成基体使其快速出烟,并且降低发热结构的制造成本,另外还可降低发热元件高温变形的程度,使得发热元件与管体的管壁保持设定的间距;保证发热元件与管体不贴壁的前提下,控制该管体的尺寸不至于过大,进而避免造成抽吸过程中吸阻过大或者与气溶胶生成基体装配困难,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尤其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一般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发热体产生热量,然后热量通过热传导直接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介质一般会在350摄氏度左右雾化。这种加热方式的缺点是,发热体直接将热量热传导给气溶胶形成基质,这就要求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在400摄氏度以内,否则将引起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异味而影响抽吸口感,但是温度不高直接导致加热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结构,包括:
[0005]包括:
[0006]管体,具有腔体和可透红外光的管壁;
[0007]发热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腔体中,且与所述管壁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用于辐射红外光并透过管体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
[0008]所述发热元件在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腔体在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65小于1。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一端的尖顶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中空且构成至少部分所述腔体。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呈螺旋柱状,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发热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0.6mm~2.5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腔体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尺寸为0.7mm~3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纵长设置,所述发热部的长度为5mm~12mm。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上形成有第一高温区,所述第一高温区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等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体长度的四分之三。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温区的长度为5mm~11mm。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管壁外侧的部分段形成第二高温区,所述第二高温区位于所述第一高温区的外周,所述第二高温区的长度为7mm~12mm。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管壁厚度为0.2mm~0.5mm。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长度为13mm~29mm。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内壁与所述发热部之间的间隙为0.05mm~0.5mm。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壁完全不接触。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电部,所述发热部在其轴向上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导电部从所述管体引出。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安装定位的定位部;
[0022]所述管体包括供所述导电部引出的管口;
[0023]所述定位部靠近所述管口设置;
[0024]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定位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且等于所述管体的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等于所述管体的长度的四分之三。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定位部之间的距离为2mm~12mm。
[0026]本技术还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结构,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连接的供电组件。
[0027]实施本技术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发热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发热结构通过将发热元件在横切方向上的第一尺寸与腔体在横切方向上的第二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65小于1设置,发热体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500摄氏度以上,上述尺寸结构的限定,既可避免发热元件过细,导致电阻过大,也可无需增大功率和增加升压模块即可实现快速加热气溶胶生成基体使其快速出烟,并且降低发热结构的制造成本,另外还可降低发热元件高温变形的程度,使得发热元件与管体的管壁保持设定的间距;保证发热元件与管体不贴壁的前提下,控制该管体的尺寸不至于过大,进而避免造成抽吸过程中吸阻过大或者与气溶胶生成基体装配困难,提高了发热结构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另外,通过发热元件与管体内部空腔的尺寸比例,既可以保证在发热体处于500℃以上高温的情况下,不会造成气溶胶生产基体被烤糊,可以实现快速升温,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9]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与气溶胶生成基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31]图3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图3所示发热组件10的剖视图;
[0033]图5是图4所示发热组件10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4]图6是图5所示发热组件10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是图6所示发热结构的剖视图;
[0036]图8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7]图9是图7所示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剖视图;
[0038]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发热元件结构示意图;
[0040]图12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发热元件结构示
意图;
[0041]图13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发热元件结构示意图;
[0042]图14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发热元件结构示意图。
[0043]附图标号说明:100、气溶胶产生装置;200、气溶胶生成基体;10、发热组件10;20、供电组件;30、机壳;40、提取器;11、发热结构;111、管体;111a、主体部;111b、尖顶部;1110、腔体;1111、管口;112、发热元件;1120、发热体;112a、发热基体;112b、热辐射层;112c、抗氧化层;1121、发热部;112M、第一端部;112N、第二端部;1122、导电部;1123、连接部;113、绝缘件;113a、第一端;113b、第二端;1131、通道;114、定位部;12、支架;121、支架本体;1210、容置腔;122、支撑壁;123、安装孔;13、基座;131、底壁;132、限位结构;1321、限位凸台;14、密封结构;1124、螺旋段;1125、环形部;1126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图1及图2示出了本技术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基体200,且雾化稳定性好、雾化口感佳。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11),具有腔体(1110)和可透红外光的管壁;发热元件(112),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腔体(1110)中,且与所述管壁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用于辐射红外光并透过管体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200);所述发热元件(112)在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腔体在横切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65小于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11)包括主体部(111a)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11a)一端的尖顶部(111b),所述主体部(111a)的内部中空且构成至少部分所述腔体(1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112)包括设置于所述腔体(1110)中的发热部(1121),所述发热部(1121)呈螺旋柱状,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发热部(1121)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0.6mm~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110)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腔体(1110)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尺寸为0.7mm~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112)包括设置于所述腔体(1110)中的发热部(1121);所述发热部(1121)纵长设置,所述发热部(1121)的长度为5mm~12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112)上形成有第一高温区,所述第一高温区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等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体长度的四分之三。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温区的长度为5mm~11mm。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磊张幸福周宏明李日红杜贤武张国
申请(专利权)人: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