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5274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业中制造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包括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下端与沉砂管连接;所述外管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液孔,第一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外壁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出口下方的内管侧壁设置有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二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内密封套接有活动限位的滑套;所述滑套上端设置有配合上凡尔球密封的上凡尔座;所述滑套下方设置有配合下凡尔球密封的下凡尔座;所述上凡尔座开设有配合下凡尔球从上而下穿过的上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管柱密封性的检验功能、除气功能和旋流沉砂的功能,可应用于杆式泵的验管作业,尤其适用气大、出砂的油井,并提高了抽油泵的泵效。泵效。泵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石油工业中制造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3]油田检泵作业是指抽油泵受各种不利因素(如砂、水、气的侵害等)造成生产效率下降甚至停产,或者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调整生产参数,把这种消除故障或者调整生产参数而进行的作业称为检泵作业。包括更换、加深或上提泵挂深度,改变泵径,以及解除抽油泵砂卡、蜡卡,抽油杆断脱,零件磨损等。
[0004]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的采出程度加大,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地层供液降低,已不能满足管式泵、电泵抽油生产需要,加上后期维修作业工作量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杆式泵在以后的检泵过程中,只需要起出抽油杆即可带出抽油泵筒及活塞,进行更换完成检泵作业即可,因此,杆式泵在油井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多。
[0005]杆式泵包括管柱自上而下组合有油管挂、油管、杆式泵泵座、油管和喇叭口;抽油杆自上而下组合有光杆、抽油杆和杆式泵。目前该管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006](1)该管柱由于是尾管为喇叭口,形成油套联通,无法单独验证管柱的密封性;
[0007](2)原油中的溶解气过早析出,使抽油泵充满程度降低,甚至造成气锁,从而降低泵效;
[0008](3)此外,某些地层胶结疏松,生产压差过大,常导致地层出砂,造成抽油泵磨损加剧、卡泵,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
[0009](4)由于杆式泵泵座是随油管一起下入井内,只有下入抽油杆带杆式抽油泵坐入泵座,才能对泵座以上油管试压,一旦试压不合格,必须起出抽油杆、泵座以上油管,进行检查、更换重新下入试压,造成检泵周期延长,增加作业成本,同时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
[0010]现有技术中包括以下与油田检泵作业装备相关的专利:
[0011]CN208633804U,一种采油油井检泵作业井口环保装置,包括采油油井口,在井管内配合安装着抽油杆,在采油井井管上通过井口连接管扣连接着检泵作业井口环保装置,其结构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夹层套管,其夹层腔的上、下端口封闭,在内管管壁上均布设置着喷口向下的高压水喷嘴,在外管的上部设置着高压水接口,在内管的下端设置着缩径管,在缩径管的下端设置的螺纹管通过井口连接管扣与采油井井管相连接,在缩径管上设置着负压抽吸接口,负压抽吸接口通过管道连接着负压抽吸装置。该专利解决了抽杆把大量蜡和有些原油带到地面的问题。然而,其并不能解决油液除气沉砂的问题。
[0012]CN102102657A,杆式抽油泵锁定装置,有拉杆、泵座、泵座内的密封芯轴、密封芯轴内的阀杆、锁块、涨簧,密封芯轴、阀杆的下端分别与泵筒、柱塞连接,拉杆置于密封芯轴内,
拉杆与柱塞连接并伸出泵筒外,密封芯轴上端外周壁开有凹槽,锁块一端嵌装在凹槽内,锁块内侧装有涨簧,阀杆有凸起台阶。该专利的锁块可以设计成长条形,上端外侧带有凸块,凸块与密封芯轴的凹槽相匹配,上端内侧有涨簧,下端有尖形斜面,尖形斜面与阀杆凸起台阶相匹配。该专利降低了检泵作用的难度,不能解决油液中存在气体造成降低泵效的问题,而且不能分离出油液中夹杂的砂子造成油泵磨损的问题。
[0013]CN205047169U,一种油田检泵、修井作业用环保平台。环保平台包括平台支腿,所述的平台支腿至少四个,相邻的两个平台支腿之间连接有支腿连接梁,支腿连接梁通过榫槽与平台支腿连接,支腿连接梁上方的相邻两个平台支腿之间连接有平台横梁,平台横梁上铺设有平台踏板,平台踏板上均布有通孔,平台横梁四周竖向上插接平台护栏,环保平台的中心与井口相对应,井口的套管法兰上连接有法兰连接管,法兰连接管延伸至平台踏板上方,平台踏板下方的法兰连接管上固定有积液槽。该环保平台由无螺栓连接、框架结构式环保平台和法兰连接式积液槽两大部分组成,二者无接触,确保污油污水有效收集的同时,保证平台上作业人员的安全。该专利不能解决油中的溶解气过早析出造成泵效较低以及出砂造成抽油泵磨损加剧、卡泵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
[001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16]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包括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下端与沉砂管连接;所述外管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液孔,第一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外壁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出口下方的内管侧壁设置有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二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内密封套接有活动限位的滑套;所述滑套上端设置有配合上凡尔球密封的上凡尔座;所述滑套下方设置有配合下凡尔球密封的下凡尔座;所述上凡尔座开设有配合下凡尔球从上而下穿过的上通孔。
[0017]作为优选,所述内管上端外侧壁密封连接有上接头,所述上接头的外侧壁与压帽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压帽另一端内侧壁与外管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侧壁和滑套外侧壁之间通过销钉限位。
[0018]作为优选,所述滑套外侧壁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二进液孔上方和下方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销钉对应设置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
[0019]作为优选,所述下凡尔座可密封滑动地设置在对内管密封的下接头上,所述下凡尔座和下接头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通过底座安装在下接头内。
[0020]作为优选,所述下凡尔座和下接头开设有与上通孔中心轴线重合设置的下通孔,所述下通孔与内管中心轴线重合设置。
[0021]作为优选,所述下通孔与弹簧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中心轴线重合。
[0022]作为优选,所述内管包括上内管和下内管,所述上内管和下内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进液孔开设在靠近上内管与下内管螺纹连接处。
[0023]作为优选,所述销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配合设置在上内管或下内管上;所述压帽分别与上接头和外管螺纹连接;所述内管分别与上接头和下接头螺纹连接。
[0024]作为优选,所述上凡尔球为大钢球,所述下凡尔球为小钢球;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靠外的端部均设置有连接螺纹。
[0025]有益效果:本技术具备管柱密封性的检验功能、除气功能和旋流沉砂的功能,可应用于杆式泵的验管作业,尤其适用气大、出砂的油井,避免了只有下完抽油杆才能验管的情况,可提前验管,减少返工工序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实用、适应性强,可提高抽油泵的泵效和作业时效,避免砂卡活塞的事故,同时降低了作业施工成本和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上接头、2.压帽、3.第一进液孔、4.外管、5.上凡尔球、6.下凡尔球、7.弹簧、8.下接头、9.螺旋片、10.内管、11.上凡尔座、12.第一密封圈、13.滑套、14.第二进液孔、15.销钉、16.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包括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环形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通道下端与沉砂管连接;所述外管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液孔,第一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外壁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出口下方的内管侧壁设置有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二进液孔对应的内管内密封套接有活动限位的滑套;所述滑套上端设置有配合上凡尔球密封的上凡尔座;所述滑套下方设置有配合下凡尔球密封的下凡尔座;所述上凡尔座开设有配合下凡尔球从上而下穿过的上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端外侧壁密封连接有上接头,所述上接头的外侧壁与压帽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压帽另一端内侧壁与外管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内管侧壁和滑套外侧壁之间通过销钉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外侧壁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二进液孔上方和下方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销钉对应设置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泵验管除气沉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凡尔座可密封滑动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爱学刘路军刘少亮邵杰方玉华燕珍宋文升李福利刘礼亚邱旭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