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包括墨缸(1)、输墨装置(2)、墨槽(3)和回液管(5),所述输墨装置(2)和墨槽(3)设于墨缸(1)上方,所述输墨装置(2)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用于墨缸(1)中的油墨输送至墨槽(3)中,所述回液管(5)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回液管(5)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述回液管(5)用于将墨槽(3)中的油墨回流至墨缸(1)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验即可模拟现场印刷过程中气泡现象,可以迅速的对起泡比较严重的油墨做出改进。速的对起泡比较严重的油墨做出改进。速的对起泡比较严重的油墨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油墨生产使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油墨是印刷过程中用于形成图文信息的物质,因此油墨在印刷中作用非同小可,它直接决定印刷品上图像的阶调、色彩、清晰度等。传统印刷行业中,油墨总是存在高污染,高排放(VOC总量)的缺点。随着印刷行业的发展,水性油墨渐渐的走入人的视野。
[0003]油墨在流动中表现出来的摩擦特性,会产生一定的气泡。在现阶段的水性油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相对溶剂油墨,在气动循环系统中,不断的鼓入空气,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气泡。油墨的气泡在印刷过程中对印品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油墨印刷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气泡和杂质的问题,油墨杂质过多,出现色相不稳定,脱印、漏印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损坏印版。特别是在印刷速度慢、印刷版图文制作比较精致的物件时,就需要使用印刷油墨不能产生太多气泡。气泡过多会出现断线、白点、漏印等现象。而印刷油墨中气泡过多,则会严重影响印品的流平。
[0004]因此需要一种检测水性油墨印刷过程中气泡产生情况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包括墨缸、输墨装置、墨槽和回液管,所述输墨装置和墨槽设于墨缸上方,
[0008]所述输墨装置一端与墨缸相连,所述输墨装置另一端与墨槽相连,所述输墨装置用于墨缸中的油墨输送至墨槽中,
[0009]所述回液管一端与墨缸相连,所述回液管另一端与墨槽相连,所述回液管用于将墨槽中的油墨回流至墨缸中;
[0010]装置使用时,油墨在墨缸、输墨装置和墨槽中循环流动。
[00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缸上方设有两层支架,所述输墨装置固定于下层支架上,所述墨槽固定于上层支架上。
[00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墨装置包括电机、抽墨管和放墨管,所述电机固定于下层支架上,所述电机同时与抽墨管和放墨管相连,所述抽墨管与墨缸相连,所述放墨管与墨槽相连,
[0013]所述抽墨管用于从墨缸中抽取油墨,所述放墨管用于将抽墨管从墨缸中抽取的油墨传送至墨槽。
[00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旋转开关,所述旋转开关固定
于支架上,所述旋转开关与电机相连,所述旋转开关用于控制电机的抽墨速度。
[001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槽包括上层墨槽和下层墨槽,所述下层墨槽设于上层墨槽的下方,所述下层墨槽固定于上层支架上,所述上层墨槽与放墨管相连,所述放墨管用于将油墨传送至上层墨槽。
[00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墨槽下方设有多个上漏墨孔,所述上漏墨孔用于将上层墨槽中的油墨传送至下层墨槽。
[0017]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上漏墨孔的孔径相同。
[001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层墨槽上设有一个下漏墨孔,所述下漏墨孔与回液管顶端相连,所述下漏墨孔用于将下层墨槽中的油墨传送至回液管。
[0019]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缸和墨槽为半敞开结构,不是密闭结构,可以直接加墨并且观察墨缸和墨槽中的气泡是否产生,模拟现场印刷情况。
[002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缸和墨槽均为不锈钢结构。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优点如下:
[0022]1.本技术针对性的解决了生产易气泡油墨难以测试的问题,模拟印刷厂印刷机器的现场印刷情况,并且通过油墨在测试装置中上下循环流动从而模拟印刷过程中油墨循环的情况,油墨通过输墨装置从墨缸中进入墨槽,双层墨槽中间通过上漏墨孔连接,下漏墨孔通过回液管与墨缸连接,实现油墨在测试装置中循环流动;
[0023]2.本技术为半敞开结构,可以让大量的空气进入油墨之中,空气随着油墨进入墨缸之中,循环往复,从而产生大量气泡,使用时将不同油墨放入墨缸中,通过装置观察油墨循环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以及气泡产生的多少,可以迅速的对起泡比较严重的油墨做出改进,并且尽量选择少气泡或无气泡的油墨,避免影响印刷效率和效果;
[0024]3.本技术还可以通过旋转开关控制电机的动力来控制送墨速度来达到控制油墨循环速度的问题,从而判定油墨在不同印刷速度下的气泡情况;
[0025]4.本技术通过实验即可模拟现场印刷过程中气泡现象,印刷油墨的气泡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大泡,微泡,还有墨内泡,每一种气泡都有可能对印刷造成影响,因此正常印刷需尽量保证油墨内无气泡,实验条件下,可以直观的看到油墨在循环过程中产生气泡的情况,然后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改进。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输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1、墨缸,2、输墨装置,21、电机,22、抽墨管,23、放墨管,3、墨槽,31、上层墨槽,32、下层墨槽,33、上漏墨孔,34、下漏墨孔,4、旋转开关,5、回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实施例
[0034]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包括墨缸1、输墨装置2、墨槽3和回液管5,所述输墨装置2和墨槽3设于墨缸1上方,
[0035]所述输墨装置2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用于墨缸1中的油墨输送至墨槽3中,
[0036]所述回液管5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回液管5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墨缸(1)、输墨装置(2)、墨槽(3)和回液管(5),所述输墨装置(2)和墨槽(3)设于墨缸(1)上方,所述输墨装置(2)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述输墨装置(2)用于墨缸(1)中的油墨输送至墨槽(3)中,所述回液管(5)一端与墨缸(1)相连,所述回液管(5)另一端与墨槽(3)相连,所述回液管(5)用于将墨槽(3)中的油墨回流至墨缸(1)中;装置使用时,油墨在墨缸(1)、输墨装置(2)和墨槽(3)中循环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缸(1)上方设有两层支架,所述输墨装置(2)固定于下层支架上,所述墨槽(3)固定于上层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墨装置(2)包括电机(21)、抽墨管(22)和放墨管(23),所述电机(21)固定于下层支架上,所述电机(21)同时与抽墨管(22)和放墨管(23)相连,所述抽墨管(22)与墨缸(1)相连,所述放墨管(23)与墨槽(3)相连,所述抽墨管(22)用于从墨缸(1)中抽取油墨,所述放墨管(23)用于将抽墨管(22)从墨缸(1)中抽取的油墨传送至墨槽(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观测油墨循环流动过程中气泡是否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旋转开关(4),所述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杰易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