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包括后立柱,后立柱的上部铰接减震器的一端,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后立叉梁,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的叉端交叉连接,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的内侧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后平叉梁的远离叉端铰接后立柱下部或底架。或底架。或底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中的后轮减震
,具体涉及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当前电动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下,两轮电动交通工具需要充分满足市场对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对减震器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舒适性要求,又能减少重量,还能具备个性化外观效果的单减震结构电动两轮交通工具;
[0003]针对减震结构,在原先的三角形的减震伸缩结构上,三角形的其中一边为弹性伸缩结构,该结构对弹性件杠杆力大,以大幅度、高弹力获取减震效果;对于这种结构,如何改进获取更好的弹性,增加柔性化的弹性,以及降低成本采用载荷更小的弹性件,但是三角形的结构对于后轮的杠杆结构来说,三角形结构改良空间受限,尤其是采用单个弹性件,对于杠杆作用点难以调整,为此,需要对现有车架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结构成本低,弹性件有效作用在车轮的弹性力大,减震效果好,可弹性空间大,弹性柔性好,而且可以采用更低成本的小载荷弹性件满足减震要求的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0005]本申请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之一。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包括后立柱,后立柱的上部铰接减震器的一端,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后立叉梁,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的叉端交叉连接,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的内侧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后平叉梁的远离叉端铰接后立柱下部或底架。
[000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08]优选的,后立柱上横梁垂直减震器、后立柱设置,或后立柱上横梁平行后轮的轴心设置,或后立柱上横梁和后轮的轴心夹角小于10
°
。
[0009]优选的,减震器的布置角度与水平夹角小于20
°
,有效降低了减震极限载荷,减少了平叉结构的负载,优化了整车重量。
[0010]优选的,后立柱上横梁设置在后立柱的上端。
[0011]优选的,减震器铰接U型槽板,U型槽板连接后立柱上横梁或后立柱。
[0012]优选的,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的叉端交叉连接处为刚性连接或铰接。
[0013]优选的,后平叉梁的叉端部设置有脚踏板。
[0014]优选的,底架上设置有副底架,副底架沿底架的上方设置,且副底架的两端连接底架。
[0015]优选的,副底架、底架之间设置有支梁。
[0016]优选的,副底架靠近后立柱段设置有一弧形梁,弧形梁连接底架和后立柱。
[0017]优选的,弧形梁和副底架交叉处设置支撑面板。
[0018]优选的,支撑面板拱形设置,且支撑面板的下端连接副底架,支撑面板靠近车尾侧连接后立柱。
[0019]优选的,减震器连接后立叉梁的顶端弧形处,且减震器的末端设置有咬合件。
[0020]优选的,咬合件为U型槽板。
[0021]优选的,咬合件的上表面贴合后立叉梁的上端弧面,咬合件的下表面贴合后立叉梁的内弧面,且咬合件包括有补强支架,补强支架包裹后立叉梁宽度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三分之一。
[0022]优选的,咬合件的下端两侧设置有水平方向耳片。
[0023]优选的,底架或副底架上设置多个固定耳片。
[0024]优选的,固定耳片用于连接电池盒和车壳及其它固定配件。
[0025]优选的,减震器包括弹簧和滑动柱。
[0026]优选的,底架为双曲底架。
[0027]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本申请利用在后立柱、后立叉梁、后平叉梁组成一个缺口的四连杆空间,缺口处设置减震器;当后立叉梁、后平叉梁之间铰接时候,形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后立叉梁、后平叉梁之间刚性连接,形成一个变形的三角机构;减震器设置在后轮的上方,相比较斜向设置在后立柱的一侧;后轮受到冲击的力度,较少的采用杠杆作用在减震器上,减震器的伸缩空间增大了,而且对于减震器所要求的载荷变小了;
[0029]这样获得了一个更好的弹性减震效果;而且相比较原来的维护更换,操作空间也方便,减震器的下端的调整安装不受车轮和后立柱狭小空间限制。
[0030]本申请在后平叉梁的基础上交叉设置后立叉梁,改善了后平叉梁的受力,使整体的车架的后部,强度增加,稳固耐用可靠,利用后立叉梁减小车轮减震冲击对后平叉梁的疲劳影响。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的结构立体图;
[0032]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的后视角的带轮状态的立体图;
[0033]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的前视角的带轮状态的立体图;
[0034]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的俯视角的带轮状态的结构图;
[0035]图中:
[0036]1、车架
[0037]2、后轮
[0038]3、后平叉
[0039]4、减震器
[0040]11、后立柱
[0041]12、后立柱上横梁
[0042]13、车头管
[0043]14、底架
[0044]31、后立叉梁
[0045]32、后平叉梁
[0046]33、脚踏板
[0047]141、副底架
[0048]142、支撑面板
[0049]143、固定耳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3]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4]如图1
‑
2,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包括后立柱11,后立柱11的上部铰接减震器4的一端,减震器4的另一端铰接后立叉梁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包括后立柱(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立柱(11)的上部铰接减震器(4)的一端,减震器(4)的另一端铰接后立叉梁(31),后立叉梁(31)、后平叉梁(32)的叉端交叉连接,后立叉梁(31)、后平叉梁(32)的内侧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后平叉梁(32)的远离叉端铰接后立柱(11)下部或底架(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后立柱上横梁(12)垂直减震器(4)、后立柱(11)设置,或后立柱上横梁(12)平行后轮(2)的轴心设置,或后立柱上横梁(12)和后轮(2)的轴心夹角小于10
°
;后立柱上横梁(12)设置在后立柱(11)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减震器(4)铰接U型槽板,U型槽板连接后立柱上横梁(12)或后立柱(11);减震器(4)的布置角度与水平夹角小于2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后立叉梁(31)、后平叉梁(32)的叉端交叉连接处为刚性连接或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底架(14)上设置有副底架(141),副底架(141)沿底架(14)的上方设置,且副底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子丰,管学锋,汤孝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形小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