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4320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47
本申请涉及冷链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包括:箱体、相变储冷组件、泵送组件、冷风组件和智能监测系统,箱体内设有将所箱体内腔分成上腔和下腔的隔板,上腔为货仓,相变储冷组件设置在下腔内,泵送组件设置在箱体内的头部一侧,泵送组件将相变储冷组件和冷风组件连接,智能监测系统设置在箱体内。通过采用高性能的相变储冷材料实现冷能的存储,构建模块化、可充换式相变储冷组件,通过泵送组件和冷风组件配合,将相变储冷组件的冷能传递至货仓内,以实现对货仓内的食物进行低温保存;同时,通过配置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个性化控制,有效缓解现有技术能耗高、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的不足。温度波动大的不足。温度波动大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


[0001]本申请属于冷链运输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

技术介绍

[0002]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技术逐步成熟,而大规模高效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相变储冷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储能技术,利用材料相变过程(例如,液态到固态的相变)储存冷能,并在合适的区域及节点释放冷能,以减轻制冷负荷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不稳定问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同时,以可再生能源为能量来源,有效减少了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空调系统、冷链运输、冷库等领域。
[0003]我国是农产品大国,2021年全国的果蔬、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总产量突破13亿吨,其中,超过40%的食品需要冷链运输,占能源消耗的相当大一部分。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在新时期,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并配套财政资金予以冷链行业的发展,使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0004]目前的冷链运输主要依赖于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蒸汽压缩系统进行制冷,此方式相较于冷库等固定制冷工况更恶劣,设备故障率更高,温度波动大,且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及空间、重量的限制,导致冷链运输设备运行效率更低,消耗了大量燃料,这些是碳及颗粒排放物的主要来源。如何减少冷链运输中的高能耗及高排放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将相变储冷技术与冷链运输结合,并实现冷链运输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冷链运输设备的不足,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采用高性能的相变储冷材料实现冷能的存储,构建模块化、可充换式相变储冷单元,同时,配置智能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个性化控制,有效缓解现有技术中能耗高、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包括:箱体、相变储冷组件、泵送组件、冷风组件和智能监测系统,所述箱体内设有将所述箱体内腔分成上腔和下腔的隔板,所述上腔为货仓,所述相变储冷组件设置在下腔内,所述泵送组件设置在箱体内的头部一侧,所述冷风组件用于对所述上腔内供风,所述泵送组件将所述相变储冷组件和冷风组件连接,所述智能监测系统设置在箱体内。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相变储冷组件包括:壳体、多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翅片以及蛇形分布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有换热流体,所述壳体内填充有相变储冷材料,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伸出壳体的同一侧,所述换热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冷风组件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泵送组件连接。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泵送组件包括储液罐和离心泵,所述储液罐分别与第二管道和离心泵连接,所述离心泵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冷风组件连接。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换热管的一端通过第一三通接头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三通接头上设有第一开关;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上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二三通接头上设有第二开关。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组件包括保温外壳、进出风面板、铜管和风机,所述铜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连接,所述进出风面板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的正面且朝向上腔设置,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内且朝向进出风面板吹风。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的尾部一侧设有箱门,其余侧面均设置聚氨酯保温板,所述箱门包括可单独启闭的上箱门和下箱门,所述上箱门对应所述上腔设置,所述下箱门对应所述下腔设置。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腔的底部设有滚轮,所述相变储冷组件滑动式设置在所述滚轮上,所述箱体的尾部两侧设有限制所述相变储冷组件移动的限位件。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监测系统包括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温度探测传感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变频器,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顶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顶部,所述温度探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相变储冷组件上并与相变储冷材料直接接触,所述变频器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头部内并通过数据线与所述冷风组件及所述工业控制计算机相连。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和所述换热管均为不锈钢制作件,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均为塑料管。
[0015]本申请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高性能的相变储冷材料实现冷能的存储,构建模块化、可充换式相变储冷组件,通过泵送组件和冷风组件配合,将相变储冷组件的冷能传递至货仓内,以实现对货仓内的食物进行低温保存;同时,通过配置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个性化控制,有效缓解现有技术中能耗高、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中省略箱门和一个聚氨酯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的内部布局简化结
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中相变储冷组件、泵送组件和冷风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2]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中相变储冷组件、泵送组件和冷风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中相变储冷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0024]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中泵送组件和冷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6]1、箱体;11、隔板;12、上箱门;13、下箱门;14、聚氨酯保温板;15、滚轮;16、限位件;2、相变储冷组件;21、壳体;22、翅片;23、换热管;3、泵送组件;31、储液罐;32、离心泵;33、第一管道;34、第二管道;35、第三管道;4、冷风组件;41、保温外壳;42、进出风面板;43、铜管;44、风机;5、智能监测系统;51、摄像头;52、温湿度传感器;53、温度探测传感器;54、工业控制计算机;55、变频器;6、第一三通接头;7、第二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相变储冷组件(2)、泵送组件(3)、冷风组件(4)和智能监测系统(5),所述箱体(1)内设有将所述箱体(1)内腔分成上腔和下腔的隔板(11),所述上腔为货仓,所述相变储冷组件(2)设置在下腔内,所述泵送组件(3)设置在箱体(1)内的头部一侧,所述冷风组件(4)用于对所述上腔内供风,所述泵送组件(3)将所述相变储冷组件(2)和冷风组件(4)连接,所述智能监测系统(5)设置在箱体(1)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冷组件(2)包括:壳体(21)、多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21)内的翅片(22)以及蛇形分布的换热管(23),所述换热管(23)内有换热流体,所述壳体(21)内填充有相变储冷材料,所述换热管(23)的两端均伸出壳体(21)的同一侧,所述换热管(23)的一端通过第一管道(33)与所述冷风组件(4)连接,所述换热管(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道(34)与泵送组件(3)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3)包括储液罐(31)和离心泵(32),所述储液罐(31)分别与第二管道(34)和离心泵(32)连接,所述离心泵(32)通过第三管道(35)与所述冷风组件(4)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变储冷模块化智能冷链储运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3)和所述换热管(23)的一端通过第一三通接头(6)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3)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换热管(23)的一端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三通接头(6)上设有第一开关;所述第二管道(34)和所述换热管(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接头(7)连接,所述第二管道(34)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换热管(23)的另一端上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二三通接头(7)上设有第二开关。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沐李传常谢宝珊彭美程李亚溪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