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具有绝缘座、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外壳,绝缘座上设有同向凸伸的第一支撑墙和第二支撑墙,且第一支撑墙和第二支撑墙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空间,以及在第二支撑墙远离第一支撑墙的一侧设有第二插接空间;第一插接空间适配第二支撑墙插入,而第二插接空间适配第一支撑墙插入;若干第一端子排列组装在绝缘座上并提供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定位在第一支撑墙上并外露;若个第二端子排列组装在绝缘座上并提供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定位在第二支撑墙上并外露;外壳包裹绝缘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自身互插,可减少公母头分别制作工序,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及有效性。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及有效性。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及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是涉及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对板连接器,即BTB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最强的连接器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金融制造、电梯、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办公设备、家电、军工制造等行业。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在使用时,需要配套的公头与母头插接组合实施,制作上需要分别生产公头与母头,增加生产工序及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实现板对板连接,并优化生产及使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其具有:
[0006]绝缘座,该绝缘座上设有同向凸伸的第一支撑墙和第二支撑墙,且第一支撑墙和第二支撑墙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空间,以及在第二支撑墙远离第一支撑墙的一侧设有第二插接空间;该第一插接空间适配第二支撑墙插入,而第二插接空间适配第一支撑墙插入;
[0007]若干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排列组装在绝缘座上并提供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定位在第一支撑墙面向第一插接空间的墙面上并外露;
[0008]若个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排列组装在绝缘座上并提供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定位在第二支撑墙面向第二插接空间的墙面上并外露;
[0009]外壳,该外壳包裹绝缘座。
[0010]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支撑墙在空间坐标Y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延伸的止挡部,止挡部朝向第二支撑墙延伸,且止挡部的内侧面与第二支撑墙的相应端面平齐。
[0011]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支撑墙上设有插接定位槽,插接定位槽至少有一个并设置在第一支撑墙面向第一插接空间的墙面上;所述第二支撑墙上设有插接定位块,插接定位块设置在第二支撑墙面向第二插接空间的墙面上,且插接定位块的数量、方位与插接定位槽匹配。
[0012]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二支撑墙面向第一插接空间的墙面上设有内凹的齿槽,该齿槽在空间坐标Y轴方向间隔布置,相邻齿槽之间的墙面形成垫块。
[0013]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数量、分布一致,在第一支撑墙的相应墙面上设有沟槽状的第一端子定位槽,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对应定位在第一端子定位槽中,且第一接触部具有露出第一端子定位槽的弹性触头;所述第二支撑墙的相应墙面上设有沟槽状的第二端子定位槽,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对应定位在第二端子定位槽中,且第二接触部的背部平贴第二端子定位槽的槽底。
[0014]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外壳设有凸起的弹性支脚及包围部,该弹性支脚及包围
部的凸起方向与第一支撑墙及第二支撑墙的凸伸方向相同,且弹性支脚与第二支撑墙的相应端头相对,而包围部包裹第一支撑墙的外周。
[0015]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能够实现自身互插,能实现板对板连接,可减少公母头分别制作工序,降低制作成本,并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及有效性。
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3为图1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9]附图4为图3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5为本技术插接使用示意图;
[0021]附图6为图5实施例的插接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7、8为图5实施例的插接组合后内部结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参阅图1~8所示,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有关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尤其是板对板连接器,其具有:绝缘座1、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及外壳4,该绝缘座1上设有同向凸伸的第一支撑墙11和第二支撑墙12,且第一支撑墙11和第二支撑墙12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空间13,以及在第二支撑墙12远离第一支撑墙11的一侧设有第二插接空间14;该第一插接空间13适配第二支撑墙12插入,而第二插接空间14适配第一支撑墙11插入。若干第一端子2排列组装在绝缘座1上并提供第一接触部21,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2排成一排组装并在空间坐标Y轴方向间隔布置,该第一接触部21定位在第一支撑墙11面向第一插接空间13的墙面上并外露;若个第二端子3排列组装在绝缘座1上并提供第二接触部31,本实施例的第二端子3排成一排组装并在空间坐标Y轴方向间隔布置,该第二接触部31定位在第二支撑墙12面向第二插接空间14的墙面上并外露;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可采用注塑或植入组装等方式与绝缘座1结合在一起,且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还对应设有相应的焊接脚伸出绝缘座1外,以便上板焊接。该外壳4包裹绝缘座1,外壳4优选是铁壳,起到结构加固及接地屏蔽等功效。
[0026]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墙11在空间坐标Y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延伸的止挡部111,止挡部111朝向第二支撑墙12延伸,且止挡部111的内侧面与第二支撑墙12的相应端面平齐。止挡部111进一步围拢第一插接空间13,给予插接定位和限位,确保插拔力及插接稳定性。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墙11上设有插接定位槽112,插
接定位槽112至少有一个并设置在第一支撑墙11面向第一插接空间13的墙面上,图中的插接定位槽112为筋槽形态,插接定位槽112从第一支撑墙11的凸伸末端朝第一支撑墙11的根部(凸伸起点)延伸。所述第二支撑墙12上设有插接定位块121,插接定位块121设置在第二支撑墙12面向第二插接空间14的墙面上,且插接定位块121的数量、方位与插接定位槽112匹配,以便使用时,插接定位块121能与插接定位槽112配合工作。为了增加插接及使用的性能,所述第二支撑墙12面向第一插接空间13的墙面上设有内凹的齿槽122,该齿槽122在空间坐标Y轴方向间隔布置,相邻齿槽122之间的墙面形成垫块123。参阅图8所示,两个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相互插接使用时,两个连接器上的垫块123形成背靠背组合,而两个连接器上的齿槽122对接连通形成空气腔,利用空气介质改善阻抗,提升连接器的使用性能。
[0027]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的数量、分布一致,在第一支撑墙11的相应墙面上设有沟槽状的第一端子定位槽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绝缘座(1),该绝缘座(1)上设有同向凸伸的第一支撑墙(11)和第二支撑墙(12),且第一支撑墙(11)和第二支撑墙(12)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空间(13),以及在第二支撑墙(12)远离第一支撑墙(11)的一侧设有第二插接空间(14);该第一插接空间(13)适配第二支撑墙(12)插入,而第二插接空间(14)适配第一支撑墙(11)插入;若干第一端子(2),该第一端子(2)排列组装在绝缘座(1)上并提供第一接触部(21),该第一接触部(21)定位在第一支撑墙(11)面向第一插接空间(13)的墙面上并外露;若个第二端子(3),该第二端子(3)排列组装在绝缘座(1)上并提供第二接触部(31),该第二接触部(31)定位在第二支撑墙(12)面向第二插接空间(14)的墙面上并外露;外壳(4),该外壳(4)包裹绝缘座(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墙(11)在空间坐标Y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延伸的止挡部(111),止挡部(111)朝向第二支撑墙(12)延伸,且止挡部(111)的内侧面与第二支撑墙(12)的相应端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实现自身互插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墙(11)上设有插接定位槽(112),插接定位槽(112)至少有一个并设置在第一支撑墙(11)面向第一插接空间(13)的墙面上;所述第二支撑墙(12)上设有插接定位块(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朱送良,杨言博,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好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