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鞋中底,鞋中底的前脚掌部处开设有第一透气孔,鞋中底的后脚跟部处开设有第二透气孔,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均从鞋中底上表面贯穿至鞋中底下表面,鞋中底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连接的气囊,第一透气孔和/或第二透气孔上设置有过滤部件,鞋中底上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储气机构,储气机构的外侧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储气机构的挡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鞋底结构简单,能实现鞋内外气体双方向循环交换以形成新风循环系统,从而达到通气、除汗的目的,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力,对运动中的损伤起到一定的预防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
技术介绍
[0002]鞋底如果不具有相应的通气、降温和排汗的功能,则鞋内气体与外界气体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换,会使得鞋内闷热、潮湿,这会大大降低了鞋子的舒适性。同时,由于鞋子内部闷热潮湿的环境,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易引起真菌的传播和繁殖,极易发生足部疾病,如脚气、皮炎、湿疹等足部疾病。针对这种状况,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通气、排汗的鞋底,这些鞋底一部分结构简单,无法实现鞋内部气体与鞋外部气体的双向循环交换,并且其通气量和排汗效果均不甚理想,同时汗液无法随着空气的交换而排出会导致汗液长时间附着在脚上并滋生细菌导致脚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鞋中底,所述鞋中底的前脚掌部处开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鞋中底的后脚跟部处开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均从鞋中底上表面贯穿至鞋中底下表面,所述鞋中底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连接的气囊,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或第二透气孔上设置有过滤部件,所述鞋中底上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储气机构,所述储气机构的外侧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储气机构的挡片。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位于鞋中底上表面的部分处之间通过上气道相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气孔的数量为2个,且该两所述第一透气孔沿鞋中底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透气孔的数量为2个,且该两所述第二透气孔沿鞋中底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0007]优选的,所述上气道包括第四气道、第五气道,位于鞋中底上表面前侧的第一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上表面上侧的第二透气孔之间通过第四气道相连通,位于鞋中底上表面后侧的第一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上表面下侧的第二透气孔之间通过第五气道相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气孔位于鞋中底下表面的部分处、第二透气孔位于鞋中底下表面的部分处与气囊通过下气道相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下气道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位于鞋中底下表面前侧的第一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下表面后侧的第一透气孔之间通过第一气道相连通,位于鞋中底下表面上侧的第二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下表面下侧的第二透气孔之间通过第二气道相连通,位于鞋中底下表面后侧的第一透气孔与第二气道之间通过第三气道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鞋中底下表面的足弓处设置有支撑片。
[0011]优选的,所述过滤部件为过滤海绵,该过滤海绵设置在位于鞋中底下表面的第一透气孔处。
[0012]优选的,所述储气机构包括储气腔、连接气道,所述储气腔设置在鞋中底的侧面上,所述储气腔与气囊之间通过连接气道相连通,所述储气腔和连接气道的外侧上设置有遮挡片,所述遮挡片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挡片与遮挡片滑动连接以能够关闭或打开排气口。
[0013]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鞋中底底部的鞋下底。
[0014]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通过在鞋中底后脚跟部处设置有气囊,且在鞋中底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上气道、下气道,且在外侧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储气机构的挡片,即鞋底的结构简单,仅在鞋中底设置有上气道、下气道,加上在气囊的作用下,即可以实现鞋内外气体双方向循环交换以形成新风循环系统,从而达到通气、除汗的目的,避免了细菌滋生;同时气囊能够有效的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力,对运动中的损伤起到一定的预防功能。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的主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的遮挡片未安装在鞋中底上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的支撑片未安装在鞋中底上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的鞋中底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6]实施例
[0027]参考图1至图5,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鞋中底1,鞋中底1的底部上设置有鞋下底2,鞋中底1的前脚掌部处开设有第一透气孔11,鞋中底1的后脚跟部处开设有第二透气孔12,第一透气孔11和第二透气孔12均从鞋中底1上表面贯穿至鞋中底1下表面,鞋中底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透气孔11和第二透气孔12连接的气囊13,第一透气孔11和/或第二透气孔12上设置有过滤部件3,鞋中底1上设置有与气囊13连通的储气机构,储气机构的外侧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储气机构的挡片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该鞋底结构简单,能实现鞋内外气体双方向循环交换以形成新风循环系统,从而达到通气、除汗的目的,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力,对运动中的损伤起到一定的预防功能。
[00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11和第二透气孔12位于鞋中底1上表面的部分处之间通过上气道51相连通;第一透气孔11的数量为2个,且该两第一透气孔11沿鞋中底1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包括鞋中底,所述鞋中底的前脚掌部处开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鞋中底的后脚跟部处开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均从鞋中底上表面贯穿至鞋中底下表面,所述鞋中底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连接的气囊,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或第二透气孔上设置有过滤部件,所述鞋中底上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储气机构,所述储气机构的外侧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储气机构的挡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位于鞋中底上表面的部分处之间通过上气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孔的数量为2个,且该两所述第一透气孔沿鞋中底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透气孔的数量为2个,且该两所述第二透气孔沿鞋中底宽度方向间隔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气道包括第四气道、第五气道,位于鞋中底上表面前侧的第一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上表面上侧的第二透气孔之间通过第四气道相连通,位于鞋中底上表面后侧的第一透气孔与位于鞋中底上表面下侧的第二透气孔之间通过第五气道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新风循环系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梁,陈嘉鑫,陈岳涛,
申请(专利权)人:科讯福建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