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橡胶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9673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高压橡胶软管。高压橡胶软管(1)具备偶数层的加强层(40),它们在内侧橡胶层(10)与外侧橡胶层(20)之间设置有四层以上的偶数层,将多条加强线(41a~44a)以螺旋状卷绕并使加强线(41a~44a)的卷绕方向交替而成。加强层(40)具备内侧橡胶层侧的两层以上的内层侧加强层(45)、及外侧橡胶层侧的两层以上的外层侧加强层(46),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41a、42a)的拉伸断裂负荷比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43a、44a)的拉伸断裂负荷大,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43a、44a)的卷绕角度(α(3)、α(4))比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41a、42a)的卷绕角度(α(1)、α(2))小。角度(α(1)、α(2))小。角度(α(1)、α(2))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橡胶软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压橡胶软管。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特开2017

83000号公报中,记载了具备内侧橡胶层、外侧橡胶层、多个加强层、以及夹装在多个加强层彼此之间的中间橡胶层的高压橡胶软管。上述高压橡胶软管在软管主体内具有四层以上加强线螺旋状延伸的加强层。在向高压软管施加内压时,通过加强层而使耐内压性能提高。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830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近年来,对于高压橡胶软管,有时追求在具有较高的耐内压性能的基础上,耐受更大的拉伸负荷。为了耐受更大的拉伸负荷,可考虑使多个加强层中在高压橡胶软管的径向上位于外侧的加强层负担拉伸负荷。由此,由于能够在高压橡胶软管的径向上使内侧的加强层分担在高压橡胶软管内流通的流体的压力,使外侧的加强层分担拉伸负荷,因此期待较高的耐内压性能、耐受较大的拉伸负荷。
[0008]为了耐受更大的拉伸负荷,可考虑缩小加强线的卷绕角度。在对高压橡胶软管作用有拉伸负荷的情况下,加强线的卷绕角度向变小的方向变化,其结果是,高压橡胶软管伸长。此时,卷绕角度越大,越容易变化,卷绕角度越小,越难变化。换句话说,可考虑在对高压橡胶软管作用有拉伸负荷的情况下,卷绕角度小的高压橡胶软管负担拉伸负荷,相反地,由于卷绕角度大的高压橡胶软管容易变化,因此在作用有拉伸负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而很难负担拉伸负荷。因而,可考虑以在高压橡胶软管的径向上将外侧的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缩小的构成作为虚拟构成。
[0009]然而,若向高压橡胶软管施加拉伸负荷,则在高压橡胶软管的径向上,外侧的加强层沿径向收缩。由此,在高压橡胶软管的径向上,从外侧的加强层对内侧的加强层在径向上施加朝内的力。其结果是,内侧的加强层有可能向径向内侧凹陷。若内侧的加强层向径向内侧凹陷,则位于最内侧的内侧橡胶层有向径向内侧凹陷之虞。若内侧橡胶层向径向内侧凹陷,则有可能不能以所希望的流量以及压力使流体在高压橡胶软管内流通。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内层侧加强层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且增大耐拉伸力的高压橡胶软管。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一种高压橡胶软管,其具备:
[0013]内侧橡胶层;
[0014]外侧橡胶层;
[0015]偶数层的加强层,它们在所述内侧橡胶层与所述外侧橡胶层之间设置有四层以上的偶数层,将多条加强线以螺旋状卷绕并使所述加强线的卷绕方向交替而成;以及
[0016]中间橡胶层,它们至少配置于所述偶数层的加强层彼此之间,
[0017]所述加强层具备所述内侧橡胶层侧的两层以上的内层侧加强层、以及所述外侧橡胶层侧的两层以上的外层侧加强层,
[0018]所述内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拉伸断裂负荷比所述外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拉伸断裂负荷大,
[0019]所述外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比所述内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小。
[0020]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一种高压橡胶软管,其具备:
[0021]内侧橡胶层;
[0022]外侧橡胶层;
[0023]偶数层的加强层,它们在所述内侧橡胶层与所述外侧橡胶层之间设置有四层以上的偶数层,将多条加强线以螺旋状卷绕并使所述加强线的卷绕方向交替而成,以及
[0024]中间橡胶层,它们至少配置于所述偶数层的加强层彼此之间,
[0025]所述加强层具备所述内侧橡胶层侧的四层内层侧加强层、以及所述外侧橡胶层侧的两层外层侧加强层,
[0026]所述内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拉伸断裂强度与所述外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拉伸断裂强度相同,
[0027]所述内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为50~60
°

[0028]所述外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为20~40
°

[0029]所述内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的最小值与所述外层侧加强层的所述加强线的卷绕角度的最大值之差为15
°
以上。
[0030]专利技术效果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比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小,从而能够通过外层侧加强层承受对高压橡胶软管施加的拉伸负荷。
[0032]另外,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拉伸断裂负荷比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拉伸断裂负荷大,从而在向高压橡胶软管施加有拉伸负荷时,能够通过内层侧加强层承受外层侧加强层要向径向内侧收缩的力。由此,抑制内层侧加强层向径向内侧凹陷。
[0033]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内层侧加强层为四层,从而能够通过四层内层侧加强层将外层侧加强层向径向内侧收缩时的力分散而承受。由此,能够抑制内层侧加强层向径向内侧凹陷。
[0034]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的最小值与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的最大值之差为15
°
以上,从而能够通过外层侧加强层可靠地承受向高压橡胶软管施加的拉伸负荷。
[0035]通过使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为50~60
°
,能够使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为接近所谓的静止角度的角度。由此,能够在向高压橡胶软管施加有内压时,抑制内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大幅变化。
[0036]通过使外层侧加强层的加强线的卷绕角度为20~40
°
,能够通过外层侧加强层可靠地承受向高压橡胶软管施加的拉伸负荷。由此,能够增大高压橡胶软管的耐拉伸力。
[0037]如上,能够抑制内层侧加强层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且增大高压橡胶软管的耐拉伸力。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高压橡胶软管的内部构造局部剖开而表示的侧视图。
[0039]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高压橡胶软管构成的加强层中的一条加强线的立体图。
[0040]图3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的高压橡胶软管实施的评价试验中,拉伸负荷相对于伸长率的变化的图表。
[0041]图4是试验例1、5以及6所涉及的高压橡胶软管的剖视图。
[0042]图5是试验例2、3以及4所涉及的高压橡胶软管的剖视图。
[0043]图6是将实施方式2的高压橡胶软管的内部构造局部剖开而表示的侧视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
[0045]1、61:高压橡胶软管;
[0046]10:内侧橡胶层;
[0047]20:外侧橡胶层;
[0048]30:纤维层;
[0049]40、41、42、43、44、70、71、72、73、74、75、76:加强层;
[0050]41a、42a、43a、44a、71a、72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橡胶软管(1),其中,所述高压橡胶软管(1)具备:内侧橡胶层(10);外侧橡胶层(20);偶数层的加强层(40、41、42、43、44),它们在所述内侧橡胶层(10)与所述外侧橡胶层(20)之间设置有四层以上的偶数层,将多条加强线(41a、42a、43a、44a)以螺旋状卷绕并使所述加强线(41a、42a、43a、44a)的卷绕方向交替而成;以及中间橡胶层(50、51、52、53、54),它们至少配置于所述偶数层的加强层(40、41、42、43、44)彼此之间,所述加强层(40、41、42、43、44)具备所述内侧橡胶层(10)侧的两层以上的内层侧加强层(45)、以及所述外侧橡胶层(20)侧的两层以上的外层侧加强层(46),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拉伸断裂负荷比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拉伸断裂负荷大,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卷绕角度(α(3)、α(4))比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卷绕角度(α(1)、α(2))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橡胶软管(1),其中,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拉伸断裂强度与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拉伸断裂强度相同,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直径比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直径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橡胶软管(1),其中,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拉伸断裂强度比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拉伸断裂强度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橡胶软管(1),其中,所述加强层(40、41、42、43、44)为四层,具备两层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以及两层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卷绕角度(α(1)、α(2))为50~60
°
,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卷绕角度(α(3)、α(4))为20~40
°
,所述内层侧加强层(45)的所述加强线(41a、42a)的卷绕角度(α(1)、α(2))的最小值与所述外层侧加强层(46)的所述加强线(43a、44a)的卷绕角度(α(3)、α(4))的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田谕川井皓一朗若野高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软管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