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卡式扁线3D弯折机构
[0001]本申请涉及电机制造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
。
技术介绍
[0002]扁线电机与圆线电机的区别在于铜线的成形方式,扁线有利于电机槽满率的提升,槽满率的提升意味着在空间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填充更多的铜线,产生更强的磁场强度,提升功率密度,进而提升电机的性能
。
[0003]目前,扁线电机中采用的线圈均为
U
型发卡式
3D
扁线,
3D
扁线在生产时,先通过弯折机构将直线状的扁线弯折成平面
U
型发卡式的扁线,平面
U
型发卡式扁线由一个弯折部
101
和两个直线部
102
组成,两个直线部
102
相互平行并分别位于弯折部
101
的两端,再通过冲压机构对平面
U
型发卡式扁线的弯折部
101
进行冲压,即可制成
U
型发卡式
3D
扁线
。
[0004]不同规格的扁线电机所需的
3D
扁线也各不相同,不同
3D
扁线的尺寸大小以及弯折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冲压机构对不同
3D
扁线进行冲压时,需人工更换不同的冲压模具,进而导致
3D
扁线的生产效率较低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
3Dr/>扁线的生产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
。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上下料组件
、
模具切换组件和冲压组件,所述模具切换组件包括转盘
、
第一驱动件和多个冲压模具,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底座上,多个所述冲压模具间隔环绕设置在转盘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在底座上并驱使转盘进行转动,所述冲压组件下方为作业工位,所述上下料组件先将已加工的
3D
扁线送出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再将未加工的
2D
扁线送入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所述冲压组件作用于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并将
2D
扁线冲压成
3D
扁线
。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料组件将
2D
扁线输送至作业工位上的冲压模具内,冲压组件作用于冲压模具上,从而将冲压模具内的
2D
扁线冲压成
3D
扁线,冲压完成后,冲压组件移动复位,上下料组件将先将已加工的
3D
扁线移动送出冲压模具,再将未加工的
2D
扁线输送至冲压模具内,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实现
3D
扁线的自动生产
。
当需要对不同
3D
扁线进行冲压时,第一驱动件驱动转盘进行转动,转盘带动多个冲压模具进行转动,从而对作业工位上的冲压模具进行快速更换,进而无需人工对冲压模具进行更换,提高了
3D
扁线的生产效率
。
[0008]优选的,所述上下料组件包括水平移动部
、
进料夹持部和出料夹持部,所述水平移动部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水平移动部上设置有两个水平移动端,两个所述水平移动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进料夹持部设置在第一移动板上,所述出料夹持部设置在第二移动板上
。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
3D
扁线完成冲压后,出料夹持部对
3D
扁线进行夹持,水
平移动部的一个水平移动端带动第二移动板移动,第二移动板带动出料夹持部移动并使
3D
扁线移出冲压模具,出料夹持部再解除对
3D
扁线的夹持,使得
3D
扁线进入下一加工流程,水平移动部再带动出料夹持部移动复位,从而能够对完成冲压的
3D
扁线自动下料;当
3D
扁线完成下料后,进料夹持部对未加工的
2D
扁线进行夹持,水平移动部的另一个水平移动端带动第一移动板移动,第一移动板带动进料夹持部移动至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处,进料夹持部再解除夹持,使得未加工的
2D
扁线进入冲压模具内,水平移动部再带动进料夹持部移动复位,从而能够对未加工的
2D
扁线自动上料
。
[0010]优选的,所述进料夹持部包括第一升降件
、
第一升降板
、
第一夹持件和承接板,所述第一升降件固定设置在第一移动板上,所述第一升降板设置在第一升降件的升降端,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在第一升降板上并对
2D
扁线的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所述承接板设置在第一升降板上并对
2D
扁线的另一个直线部进行承接
。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游输送机构将
2D
扁线输送至折弯机构处时,第一升降件通过第一升降板带动第一夹持部和承接板共同上升,第一夹持部上升后对
2D
扁线的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承接板上升后对
2D
扁线的另一个直线部进行承接,从而对
2D
扁线进行夹持定位
。
水平移动部通过进料夹持部将
2D
扁线输送至冲压模具内,第一升降件通过第一升降板带动第一夹持部和承接板共同下降,同时,第一夹持部解除对
2D
扁线直线部的夹持,即可将
2D
扁线放入至冲压模具内
。
如此设置,使用第一夹持部和承接板对
2D
扁线的两个直线部进行夹持和承接,从而使得进料夹持部能够对不同的
2D
扁线进行夹持上料
。
[0012]优选的,所述出料夹持部包括第二升降件
、
第二升降板
、
第二夹持件
、
水平移动件和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二升降件固定设置在第二移动板上,所述第二升降板设置在第二升降件的升降端,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设置在第二升降板上并对
3D
扁线的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所述水平移动件设置在第二升降板上,所述第三夹持件设置在水平移动件的移动端并对
3D
扁线的另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
。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
3D
扁线完成冲压后,第二升降件带动第二升降板移动,第二升降板带动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共同上升,并对
3D
扁线的两个直线部进行夹持,第二移动板再带动出料夹持部移动至下料工位,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解除夹持后,第二升降件带动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
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
(1)
,所述底座
(1)
上设置有上下料组件
(2)、
模具切换组件
(3)
和冲压组件
(4)
,所述模具切换组件
(3)
包括转盘
(31)、
第一驱动件
(32)
和多个冲压模具
(33)
,所述转盘
(31)
转动设置在底座
(1)
上,多个所述冲压模具
(33)
间隔环绕设置在转盘
(31)
上,所述第一驱动件
(32)
设置在底座
(1)
上并驱使转盘
(31)
进行转动,所述冲压组件
(4)
下方为作业工位,所述上下料组件
(2)
先将已加工的
3D
扁线送出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
(33)
,再将未加工的
2D
扁线送入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
(33)
,所述冲压组件
(4)
作用于作业工位的冲压模具
(33)
并将
2D
扁线冲压成
3D
扁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料组件
(2)
包括水平移动部
(21)、
进料夹持部
(22)
和出料夹持部
(23)
,所述水平移动部
(21)
设置在底座
(1)
上,所述水平移动部
(21)
上设置有两个水平移动端,两个水平移动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移动板
(5)
和第二移动板
(6)
,所述进料夹持部
(22)
设置在第一移动板
(5)
上,所述出料夹持部
(23)
设置在第二移动板
(6)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夹持部
(22)
包括第一升降件
(221)、
第一升降板
(222)、
第一夹持件
(223)
和承接板
(224)
,所述第一升降件
(221)
固定设置在第一移动板
(5)
上,所述第一升降板
(222)
设置在第一升降件
(221)
的升降端,所述第一夹持件
(223)
设置在第一升降板
(222)
上并对
2D
扁线的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所述承接板
(224)
设置在第一升降板
(222)
上并对
2D
扁线的另一个直线部进行承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卡式扁线
3D
弯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夹持部
(23)
包括第二升降件
(231)、
第二升降板
(232)、
第二夹持件
(233)、
水平移动件
(234)
和第三夹持件
(235)
,所述第二升降件
(231)
固定设置在第二移动板
(6)
上,所述第二升降板
(232)
设置在第二升降件
(231)
的升降端,所述第二夹持件
(233)
固定设置在第二升降板
(232)
上并对
3D
扁线的一个直线部进行夹持,所述水平移动件
(234)
设置在第二升降板
(232)
上,所述第三夹持件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锋,
申请(专利权)人:邦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