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包括多个增强支护桩,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数量、桩间距和桩径与位于原支护桩相同,所述增强支护桩位于所述原支护桩的内侧,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桩顶到所述原支护桩桩底的距离为原支护桩桩长的1/2~1/4,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桩顶设有增强冠梁,所述增强冠梁与所述原支护桩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原支护桩内侧增设一排增强支护桩、并由增强冠梁进行有效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对原有支护桩的接长加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各工序质量便于掌控,可在基坑工程工期紧迫、周边环境复杂、限制条件多的情况下,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基坑支护
,特别涉及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桩锚支护体系在基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由支护桩、桩间锚杆(索)、冠梁、腰梁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受力可靠的基坑支护系统。
[0003]某市政工程采用了桩锚支护作为基坑支护方案,在支护结构施工及土方开挖完成后,由于现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建筑结构底高程降低,导致基坑开挖深度与原方案相比增加约5米。此种情况下,原方案支护桩长度不足以维持该基坑加深后侧壁土体的稳定性,已施工完成的桩锚支护面临很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基坑支护方案因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导致基坑深度加深后,已施工的桩锚支护桩长不足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通过在原支护桩内侧增设一排增强支护桩、并由增强冠梁进行有效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对原有支护桩的接长加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各工序质量便于掌控,可在基坑工程工期紧迫、周边环境复杂、限制条件多的情况下,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包括多个增强支护桩,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数量、桩间距和桩径与位于原支护桩相同,所述增强支护桩位于所述原支护桩的内侧,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桩顶到所述原支护桩桩底的距离为原支护桩桩长的1/2~1/4,所述增强支护桩的桩顶设有增强冠梁,所述增强冠梁与所述原支护桩固定连接。
[0006]所述增强冠梁远离所述原支护桩的一侧设有第一钢腰梁,所述第一钢腰梁上设有第一锚索,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通过锚具与增强冠梁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越增强冠梁后锚固于桩后土体中。
[0007]所述增强冠梁靠近所述原支护桩的一侧设有多条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通过植筋的方式埋入所述原支护桩内部。
[0008]所述连接钢筋的平面形状为U形,每根所述增强冠梁在竖向上均设置三根连接钢筋。
[0009]所述增强支护桩与所述原支护桩之间的空隙设有灌浆层。
[0010]所述增强支护桩外侧设有混凝土面层。
[0011]所述增强支护桩中部设有第二钢腰梁,所述第二钢腰梁上设有第二锚索,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通过锚具与所述增强支护桩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越所述增强支护桩后锚固于桩后土体中。
[0012]所述增强支护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为800~1200mm,间距为1000~1500mm。
[0013]所述增强冠梁为C30混凝土,尺寸为800
×
800mm~1200
×
1000mm。
[0014]所述连接钢筋为HRB400钢筋,直径为25mm~28mm,所述第一锚索、第二锚索采用1860MPa级钢绞线。
[0015]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原支护桩内侧增设一排增强支护桩、并由增强冠梁进行有效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对原有支护桩的接长加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各工序质量便于掌控,可在基坑工程工期紧迫、周边环境复杂、限制条件多的情况下,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增强冠梁与原支护桩的连接平面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图2中A
‑
A处剖面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
‑
原支护桩;2
‑
增强支护桩;3
‑
增强冠梁;4
‑
第二钢腰梁;5
‑
第一锚索;6
‑
第一钢腰梁;7
‑
混凝土面层;8
‑
灌浆层;9
‑
连接钢筋;10
‑
桩后土体;11
‑
第二锚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图3所示,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包括多个增强支护桩2,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数量、桩间距和桩径与位于原支护桩1相同,所述增强支护桩2位于所述原支护桩1的内侧,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桩顶到所述原支护桩1桩底的距离为原支护桩1桩长的1/2~1/4,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桩顶设有增强冠梁3,所述增强冠梁3与所述原支护桩1固定连接。
[0023]本技术通过在原支护桩1内侧增设一排增强支护桩2、并由增强冠梁3进行有效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对原有支护桩1的接长加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各工序质量便于掌控,可在基坑工程工期紧迫、周边环境复杂、限制条件多的情况下,快速便捷地进行实施。
[0024]实施例2
[002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增强冠梁3远离所述原支护桩1的一侧设有第一钢腰梁6,所述第一钢腰梁6上设有第一锚索5,所述第一锚索5的一端通过锚具与增强冠梁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越增强冠梁3后锚固于桩后土体10中。
[0026]本技术所述第一锚索5的一端通过锚具与增强冠梁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越增强冠梁3后锚固于桩后土体10中,使得增强支护桩2与原支护桩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0027]实施例3
[0028]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增强冠梁3靠近所述原支护桩1的一侧设有多条连接钢筋9,所述连接钢筋9通过植筋的方式埋入所述原支护桩1内部。
[0029]本技术所述增强冠梁3靠近所述原支护桩1的一侧设有多条连接钢筋9,所述连接钢筋9通过植筋的方式埋入所述原支护桩1内部,使增强冠梁3与原支护桩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0030]实施例4
[0031]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连接钢筋9的平面形状为U形,每根所述增强冠梁3在竖向上均设置三根连接钢筋9。
[0032]本技术所述连接钢筋9的平面形状为U形,每根所述增强冠梁3在竖向上均设置三根连接钢筋9,保证增强冠梁3与原支护桩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0033]实施例5
[0034]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增强支护桩2与所述原支护桩1之间的空隙设有灌浆层8。
[0035]本技术所述增强支护桩2与所述原支护桩1之间的空隙设有灌浆层8,保证增强支护桩2与原支护桩1之间紧密连接。
[0036]实施例6
[0037]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增强支护桩2外侧设有混凝土面层7。
[0038]本技术所述增强支护桩2外侧设有混凝土面层7,对增强支护桩2表面形成防护层,对增强支护桩2进行保护。
[0039]实施例7
[0040]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6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增强支护桩2中部设有第二钢腰梁4,所述第二钢腰梁4上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增强支护桩(2),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数量、桩间距和桩径与位于原支护桩(1)相同,所述增强支护桩(2)位于所述原支护桩(1)的内侧,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桩顶到所述原支护桩(1)桩底的距离为原支护桩(1)桩长的1/2~1/4,所述增强支护桩(2)的桩顶设有增强冠梁(3),所述增强冠梁(3)与所述原支护桩(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冠梁(3)远离所述原支护桩(1)的一侧设有第一钢腰梁(6),所述第一钢腰梁(6)上设有第一锚索(5),所述第一锚索(5)的一端通过锚具与增强冠梁(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越增强冠梁(3)后锚固于桩后土体(10)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冠梁(3)靠近所述原支护桩(1)的一侧设有多条连接钢筋(9),所述连接钢筋(9)通过植筋的方式埋入所述原支护桩(1)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桩锚支护的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9)的平面形状为U形,每根所述增强冠梁(3)在竖向上均设置三根连接钢筋(9)。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鹤,高徐军,尉甜甜,查亚辉,张彦军,王靖,解立新,张文胜,张雨,薄峰,行亚星,路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