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包含外部连接机构和电源极性转换机构;外部连接机构包含固定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线、夹子及设置于第一导线中间与该第一导线相分隔绝缘的独立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一端焊接在夹子上,其另一端与电源极性转换机构连接;电源极性转换机构包含继电器组件和极性选择组件;继电器组件包含继电器组,继电器组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继电器;极性选择组件包含光耦组,光耦组包含若干光电耦合器;光耦组通过导线与继电器组连接;外部连接机构通过第一导线连接电源极性转换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保证了元器件的整合性,安全性和紧凑性,经济实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装配的位置和使用时的接法没有限制,使用更方便、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机型自动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启动电瓶线是一种汽车备用的附属工具,当汽车电瓶欠电时,用该工具搭借救援 车的满荷电瓶的电源给其充电,使其能尽快地启动。 现有技术中,启动电瓶线(BOOSTER CABLE)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只能完全按照常 规的正极接正极,负极接负极的原则正常工作,反接是不可以的;二是如果正负极误接后是 没有任何提示,仅依靠正负极夹子/电线的颜色不同或相同颜色电线的正极带筋来辨认, 如果碰到晚上或光线不好的地方使用时就会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可将该装置装配在启动电 瓶线的中段部位或任意一端的靠近夹子的部位,且在使用时均可用任意一端连接运动车 (即提供充电电源的车)或故障车,对电源极性进行自动转换,保证启动电瓶线的正常工 作,从而为故障车的电瓶充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包含外部 连接机构和电源极性转换机构; 上述的外部连接机构包含固定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线、夹子及设置于第一导线中间 与该第一导线相分隔绝缘的独立第二导线; 所述的第二导线的一端焊接在夹子上,其另一端与电源极性转换机构连接; 所述的电源极性转换机构包含继电器组件和极性选择组件; 所述的继电器组件包含继电器组,继电器组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继电器; 所述的极性选择组件包含光耦组,光耦组包含若干光电耦合器; 所述的光耦组通过导线与继电器组连接; 所述的外部连接机构通过第一导线连接电源极性转换机构。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还包含盒体;所述的电源极性转换机构设置于盒体内部;所述的盒体包含相适配并可紧密固定连接的盒座和盒盖; 所述的盒座底部周围设置有用于支撑和固定继电器组件的继电器固定座; 所述的盒座底部中间设置有用于将盒体与线路板组件绝缘的隔离片。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继电器组件还包含运动触件和一对固定触片; 所述的一对固定触片与运动触件有间隙地设置; 所述的运动触件在继电器组的电磁作用下与一对固定触片吸合并释放。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继电器组的每个继电器包含铁芯、线圈和衔铁; 所述的每个继电器的线圈和衔铁的相对部位设置有与运动触件的主轴相适配的 插孔。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运动触件包含分别插入两个继电器的插孔内的主轴、一对阻尼套和运动触片; 所述的运动触片均匀有缝隙地套置在主轴上; 所述的一对阻尼套套置于运动触片两侧。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一对固定触片的两侧外端分别卡住一根第一导线的外部绝缘层,使所述固定触片与相应的第一导线固定连接。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极性选择组件还包含若干发光二极管,该若干发光二极管通过电路与若干光电耦合器连接; 所述的若干光电耦合器通过导线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固定触片两端外侧的第一导 线电路连接。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极性选择组件还包含线路板,所述的若 干发光二极管和若干光电耦合器设置在线路板上。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若干光电耦合器与继电器组的各继电 器的线圈通过导线电路连接。 上述的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中,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源极性转换机 构的继电器的线圈电路连接。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将大部分元器件集成在一个小盒中, 保证了元器件的整合性,安全性和紧凑性,经济实用;本专利技术对装配的位置和使用时的接法 没有限制,使用更方便、安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导线中还另有一根独立与第一导线相隔离的 第二导线,除了要将第一导线连接在夹子的大齿上,还要将该第二导线另焊接在小齿上,当 大、小齿同时咬住电瓶的电极导电时就形成一个回路,即该小线就采集得到必需的信号。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导线和夹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继电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继电器组件的运动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线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各元件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总电路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图1 图8,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 如图l所示,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一种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 装置,包含外部连接机构(图中未示出)、盒体3及集成于盒体3内部的电源极性转换机构 (图中未示出)。外部连接机构包含第一导线(即大导线)1、夹子2、,盒体3包含相适配并5可紧密固定连接的盒座31和盒盖32。电源极性转换机构包含继电器组件41 (如图4所示) 和极性选择组件42 (如图6所示)。 如图2所示,图2是本专利技术大导线和夹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大导线l内部设有 一根金属导线,该金属导线外部包覆有绝缘层。大导线1的内部另外设有一根与该大导线 相分隔绝缘的独立第二导线(即小导线)11。装配时不仅需要将大导线1连接到夹子2的 大齿21上,还要将该小导线11另外焊接在夹子2的小齿22上(现有技术中的启动电瓶线 仅连接大导线1与夹子2的大齿21)。 如图3所示,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盒座的结构示意图。盒座31设置有用于支撑和固定 继电器组件41的继电器固定座311,其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将盒体3与极性选择组件42绝缘 的隔离片312。 如图4和图5所示,图4和图5是本专利技术继电器组件及其运动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继电器组件41包含运动触件411、一对固定触片412和继电器组413。 如图5所示,运动触件411包含主轴4111、套置于主轴4111两侧的一对阻尼套 4112和运动触片4113。 再参见图4,一对固定触片41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根大导线l,每个固定触 片412的边缘卡住大导线1的外部绝缘层,大导线1是与夹子2连接在一起的,而夹子2又 是直接连通电源的部件。当继电器组件41及极性选择组件42在电路中开始工作时,即会 带动运动触片4113与各固定触片412吸合或释放,从而达到电桥式的正、负极智能转换的结果。 继电器组413包含一对继电器,每个继电器包含铁芯4131 、线圈4132、衔铁4133、 相对应的这对继电器的线圈4132和衔铁4133上均设置有与运动触件411的主轴4111相 适配的小孔。 运动触件411的主轴4111两端分别插入两继电器线圈4132上的小孔中,并同时 插入衔铁4133的小孔与之接触成为一体,装配平整保证同轴。当在继电器线圈4132正、 负极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4132中流过一定的电流并导通,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 4133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一个阻尼套4112的力吸向铁芯4131,从而使衔铁 4133带动运动触件411产生运动,产生运动后与固定触片412吸合。当线圈4132断电后, 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4133就会在另一个阻尼套4112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这样的 吸合、释放的动作时,会发出滴嗒的声响。 上述所述的吸合、释放的动作,就在电路中起到了的接通、切断的开关作用。由于 本专利技术使用了两组对称的线圈4132负责各自一端的接通、切断的开关作用,整合起来就起 到了一个完整的智能型切换开关的功用。本专利技术在两端均接上电源后(即每端的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极性自动转换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外部连接机构和电源极性转换机构;所述的外部连接机构包含固定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线(1)、夹子(2)及设置于第一导线(1)中间与该第一导线(1)相分隔绝缘的独立第二导线(11);所述的第二导线(11)的一端焊接在夹子(2)上,其另一端与电源极性转换机构连接;所述的电源极性转换机构包含继电器组件(41)和极性选择组件(42);所述的继电器组件(41)包含继电器组(413),继电器组(413)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继电器;所述的极性选择组件(42)包含光耦组,光耦组包含若干光电耦合器(423);所述的光耦组通过导线与继电器组(413)连接;所述的外部连接机构通过第一导线(1)连接电源极性转换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章喜,于笛,范晔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广为电器工具有限公司,上海广为美线电源电器有限公司,上海广为拓浦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