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7424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其包括筒体、设于筒体端部的封头、位于筒体和封头之间的第一管板,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封头中的分隔件,以使分隔件内部形成目标介质进腔、分隔件的外部与封头之间形成目标介质出腔,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筒体中用于连通目标介质进腔和目标介质出腔的换热管束,封头上设有与目标介质进腔连通的目标介质进液管,封头上设有与目标介质出腔连通的目标介质出液管,筒体上设有与筒体内部连通的换热介质进液管和换热介质出液管。本申请一方面减少了分隔件受热不均导致分隔件内外热应力不同而密封连接性变差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降低了管式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式换热器


[0001]本申请属于换热器的
,具体涉及一种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以及流通截面较宽等优点,但是传热系数低、占地面积大。
[0003]目前,换热器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是管箱内设置平板式分程隔板,但是管程进出口的介质温差较大,平板式分程隔板与封头连接部分的热应力差别较大,即导致平板式分程隔板与封头的密封连接性能较差。为了保证平板式分程隔板与封头的密封连接性能,在设计中通常是增加管板的厚度,以增加管板的结构强度,增加管板对平板式分程隔板的支撑稳定性,以提高平板式分程隔板与封头的密封连接性能,但是如此设置增加了管式换热器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管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5]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管式换热器,其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端部的封头、位于所述筒体和所述封头之间的第一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所述封头中的分隔件,以使所述分隔件内部形成目标介质进腔、所述分隔件的外部与所述封头之间形成目标介质出腔,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所述筒体中用于连通所述目标介质进腔和所述目标介质出腔的换热管束,所述封头上设有与所述目标介质进腔连通的目标介质进液管,所述封头上设有与所述目标介质出腔连通的目标介质出液管,所述筒体上设有与所述筒体内部连通的换热介质进液管和换热介质出液管。/>[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管式换热器时,将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进液管通入筒体中,目标介质经目标介质进液管进入目标介质进腔中,目标介质进腔中的目标介质进入换热管束中,换热介质对换热管束中的目标介质进行换热,同时换热管束中的换热介质又流至目标介质出腔中并最终经目标介质出液管流出,由于分隔件只是位于封头中并没有与封头直接接触,即减少了因分隔件的内外受热不均导致分隔件的内外热应力不等、致使分隔件密封稳定性较差的情况发生,即提高了分隔件的密封稳定性,另外,也无需对管板进行加厚设计,即降低了管式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8]优选的,所述筒体中远离所述分隔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管板,所述第二管板背离所述第一管板的端面设有转换腔,所述换热管束远离第一管板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管板并与所述转换腔连通,以使所述目标介质经所述换热管束进入所述转换腔再经所述换热管束反向进入所述目标介质出腔中。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目标介质进入目标介质进腔中后,目标介质经换热管束向转换腔中流动,以使目标介质进入转换腔中后目标介质的流动方向改变并经换热管束流
至目标介质出腔中,以改变目标介质流动方向。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管板背离所述第一管板的端面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形成所述转换腔。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管板的端面设置封板,封板与第二管板之间形成转换腔,可以使得转换腔跟随着换热管束的移动而随之移动,即保证了转换腔的密封性。
[0012]优选的,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内层管束以及外层管束,所述内层管束的一端与所述目标介质进腔连通,所述外层管束的一端与所述目标介质出腔连通,所述内层管束和外层管束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转换腔连通。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目标介质经目标介质进液管进入到目标介质进腔中后,目标介质经内层管束进入转换腔中,进入转换腔中的目标介质经外层管束进入目标介质出腔中,以实现目标介质从目标介质进腔流经转换腔再流入目标介质出腔。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设置中心管,中心管可以将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连接在一起,即增加第二管板的稳定性,减少第二管板偏斜的情况发生。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有容纳槽,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均伸入所述容纳槽中。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中心管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容纳槽中,中心管的外周面与容纳槽的槽壁抵触,可以增加中心管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增加第二管板的稳定性。
[0018]优选的,所述分隔件包括两端均敞口设置的容纳部以及设于所述容纳部一端部的密封部,所述容纳部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管板上。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容纳部和密封部,一方面可以实现分隔件形成目标介质进腔,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设于第一管板上的换热管束与目标介质进腔的连通。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容纳所述容纳部的环槽,所述容纳部远离所述密封部的端部设于所述环槽中。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分隔件进行安装时,先将容纳部远离密封部的一端伸入环槽中,以使环槽和容纳部的配合实现对容纳部的临时固定和增加容纳部与第一管板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0022]优选的,所述目标介质进液管伸入所述封头中并与所述目标介质进腔连通设置。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目标介质进液管伸入封头中并与分隔件连接,一方面可以实现目标介质进液管与分隔件的连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目标介质进液管对分隔件进行支撑,即进一步增加分隔件的稳定性。
[0024]优选的,所述目标介质进液管位于所述封头的顶部,所述目标介质出液管位于所述封头的底部。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目标介质进液管和目标介质出液管分别设于封头的顶部和底部,一方面可以降低向目标介质进腔中注入目标介质时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目标介质在目标介质出腔中积存的情况发生。
[002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27]1.通过设置筒体、封头、第一管板、分隔件、目标介质进腔、目标介质出腔、换热管束、目标介质进液管、目标介质出液管、换热介质进液管以及换热介质出液管,一方面减少了分隔件受热不均导致分隔件内外热应力不同而密封连接性变差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降低了管式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0028]2.通过设置第二管板以及设于第二管板背离第一管板端面的转换腔,目标介质进入目标介质进腔中后,目标介质经换热管束向转换腔中流动,以使目标介质进入转换腔中后目标介质的流动方向改变并经换热管束流至目标介质出腔中,以改变目标介质流动方向。
[0029]3.通过设置封板,封板与第二管板之间形成转换腔,可以使得转换腔跟随着换热管束的移动而随之移动,即保证了转换腔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管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端部的封头、位于所述筒体和所述封头之间的第一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所述封头中的分隔件,以使所述分隔件内部形成目标介质进腔、所述分隔件的外部与所述封头之间形成目标介质出腔,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位于所述筒体中用于连通所述目标介质进腔和所述目标介质出腔的换热管束,所述封头上设有与所述目标介质进腔连通的目标介质进液管,所述封头上设有与所述目标介质出腔连通的目标介质出液管,所述筒体上设有与所述筒体内部连通的换热介质进液管和换热介质出液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中远离所述分隔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管板,所述第二管板背离所述第一管板的端面设有转换腔,所述换热管束远离第一管板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管板并与所述转换腔连通,以使所述目标介质经所述换热管束进入所述转换腔再经所述换热管束反向进入所述目标介质出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板背离所述第一管板的端面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形成所述转换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马士恒张佳齐韩昊学舒高贵孙俊宝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京博装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