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能够减轻在对指示灯施加外力时的负荷且实现指示灯的装配工时的削减。该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侧罩(95)、设置于该侧罩(95)的外侧方的前指示灯(41)、设置于所述侧罩(95)的内侧的上部前方下侧罩(88),其中,在所述上部前方下侧罩(88)支承所述前指示灯(41),且所述上部前方下侧罩(88)通过多个结合部(66~68)安装于所述侧罩(95),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上端结合部(68))构成为借助对所述前指示灯(41)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设置在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多设在该车辆的罩的 外侧。 在这样设置于罩的外侧的指示灯的安装结构中,使用各种方法作为对该指示灯施加外力时 的对策。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方法为,将指示灯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撑条安装到罩支 承构件上,在对该指示灯施加外力时,所述撑条弹性变形从而使指示灯周围的负荷减轻。专利文献1 日本特公平5-15595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必须提高形成于罩的指示灯贯通用的开口部和罩内 的指示灯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精度,并且在指示灯组装时必须将该指示灯和罩分别装配到车 身上,具有装配工时增大的倾向。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中,在对指示灯施加外 力时使负荷减轻且实现削减指示灯的装配工时。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手段,第一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 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壳体(例如实施例的侧罩95)、设置于该壳体的外侧方的指示 灯(例如实施例的前指示灯41)、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内侧罩(例如实施例的上部前方 下侧罩88),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所 述指示灯支承于该内侧罩,且该内侧罩通过多个结合部(例如实施例的上下结合部66、67 及上端结合部68)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借助从壳体外侧对 所述指示灯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表示包含全部跨越车身乘车的车辆的概念,不局限于机动 二轮车(包括带有动力机构的自行车),还表示包括三轮(除前一轮后两轮之外还包括前两 轮后一轮)和四轮的车辆,且包括具有低底板的脚蹬部的小轮型车辆的概念。第二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指示灯而设 置在车辆后方。第三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灯由能够发光的灯光部(例如实施例 的指示灯主体41a)和支承该灯光部的轴部(例如实施例的轴部41b)构成,在所述壳体设 有能够让所述指示灯的轴部穿过的开口部(例如实施例的开口部56),所述开口部的内周 形状大于所述轴部的外周形状且小于所述灯光部的外周形状。第四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能够脱离的结合部的前方及下方分别设 有所述多个结合部中的其他结合部(例如实施例的上下结合部66、67)。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且该内测罩对壳体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通过来自壳体外侧对指示灯的外力而能够脱离,由此,依靠该结合部的 结合在对指示灯施加外力时被解除且容许内侧罩的弹性变形,使该指示灯向所述外力方向 变位而能够使指示灯周围的负荷减轻。并且,能够将指示灯与内侧罩和壳体形成组件,能够 削减指示灯的装配工时。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对于从车辆前方或外侧方容易施加到指示灯上的外 力,容易使指示灯向所述外力方向变位,能够有效地减轻对指示灯周围的负荷。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只能从壳体外侧安装指示灯,且使所述开口部小于灯 光部而能够提高外观性。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专利技术,对于来自前方及侧方的外力,能够脱离的结合部在脱 离时变得容易脱离。并且,由于内侧罩在2个部位以上被支承,因此该内侧罩的位置难以产生偏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为透过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的左侧视图。图3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图4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主视图。图5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左侧罩的分解侧视图。图6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左前指示灯周边的侧视图。图7为图6的A-A截面图。图8为图6的B-B截面图,(a)表示一般的安装状态,(b)表示对左前指示灯施加 外力后的状态。图9为上述左侧罩内侧的上部前方下侧罩的侧视图。图中1_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41-前指示灯(指示灯);41a-指示灯主 体(灯光部);41b-轴部;56-开口部;66-上结合部(结合部);67-下结合部(结合部); 68-上端结合部(结合部);88-上部前方下侧罩(内侧罩);95-侧罩(壳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若 无特别记述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并且,图中箭头FR为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 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1、2所示的小轮型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具有前轮WF和后轮WR,前轮WF 通过手把3操纵方向,后轮WR由摆动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驱动。包括手把3和前轮 WF的转向系统零件能够操纵方向地被车身框架F前端的头管4枢轴支承。在车身框架F的 下部后侧,所述摆动单元P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摇动地被枢轴支承。在所述手把3和支承在 车身后部上的乘员乘坐用的跨骑座50之间,设置有车高比较低的跨部,在该跨部的左右两 侧,设置有载置乘坐在座50上的乘员的脚的左右底部踏板74。在车身框架F的前端具有支承前轮WF的前叉2及将与该前叉2连接的手把3操 作自如地支承的头管4。在后端支承后轮WR的摆动单元P中,其前部通过连杆构件11能够上下摇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F的枢板10,在该摆动单元P的后端部和车身框架F的后端部 之间配设有后部缓冲器38,在车身后部构成有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挂装置。车身框架F具有所述头管4;左右一对主框架5,从该头管4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 向后下降地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6,从头管4的下部向后方向后下降且适当弯曲地延伸。 左右下框架6的后端部分别与左右主框架5的后端部结合。并且,车身框架F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横挡7,从左右主框架5的后部向后方向后 上升地延伸;左右一对支承框架8,从左右主框架5的后端向后方向后上升地延伸且支承左 右座椅横挡7的前后中间部;后支承框架9,从该左右支承框架8的后部向后方向后上升地 延伸且支承左右座椅横挡7的后端部。在座椅横挡7和支承框架8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 所述枢板10。在由左右主框架5和左右下框架6所围成的空间中,配设有燃料箱21。在燃料箱 21的上方,在左右主框架5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构件13。在燃料箱21的下方,在左右下框 架6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构件14。在摆动单元P的上方,在左右座椅横挡7之间架设有第 三横向构件15。在左右座椅横挡7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第四横向构件16。摆动单元P由将水冷式的引擎E和带式的无级变速器M —体化构成,引擎E在摆 动单元P的前部使工作缸轴线大致水平,无级变速器M在摆动单元P的后部左侧将引擎E 的输出无级变速并传递到后轮WR。在引擎E的工作缸盖的上方连接有阀体34,在该阀体34 的后方连接有空气净化箱35。并且,在所述工作缸盖的下方连接有排气管36,该排气管36 适当地弯曲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与配置在后轮WR右侧的消音器37连接。在前轮WF的后方,在下框架6及燃料箱21的前方配设有引擎E冷却用的冷却器 22。在座50的下方,在左右座椅横挡7之间配设有能够收纳乘员用的头盔等行李的物品收 纳箱51。座50 —体地具有驾驶者乘坐的前座部50a和同乘者乘坐的后座部50b,通过使该 座5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使后部向上方移动而转动,从而使物品收纳箱51的上部开口开闭。一同参照图3、4说明,车身框架F的周围被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身罩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具有:覆盖车辆侧面的壳体、设置于该壳体的外侧方的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内侧罩,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指示灯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罩能够弹性变形,所述指示灯支承于该内侧罩,且该内侧罩通过多个结合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各结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借助从壳体外侧对所述指示灯施加的外力而能够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直树,矢野谦吾,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