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接组件、连接器和车辆,其中,压接组件包括支撑环和压接环,支撑环包括第一套筒和法兰部,法兰部与第一套筒的一端连接,法兰部凸出于第一套筒外周表面;压接环包括第二套筒、抵接部和压接部,抵接部和压接部均与第二套筒的一端连接,抵接部和压接部凸出于第二套筒的外周表面,且在第二套筒的轴向上抵接部伸出的长度大于压接部伸出的长度;抵接部用于与法兰部抵接,压接部与法兰部之间具有间隔距离,压接部用于与导电壳体的内壁弹性抵接,通过使压接组件、连接器和车辆满足上述结构,避免了压接部与法兰部接触,有利于提升压接部与导电壳体接触的稳定性。于提升压接部与导电壳体接触的稳定性。于提升压接部与导电壳体接触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接组件、连接器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压接组件、连接器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对新能源的利用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气部件之间的连接器需要稳定的性能,以保证电气部件之间的电能传递,且在车辆的行驶状况、及路况不断变化情况下,对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要求更高。
[0003]在连接器中,压接环与连接器的外壳内壁之间形成接触,以保证插头与插座形成电性连接,提升连接器的工作稳定性,但是,压接环还与支撑环接触,在连接器晃动的过程中,压接环与支撑环发生碰撞,容易导致压接环与外壳之间的接触结构受损,压接环与外壳之间的接触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连接器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接组件、连接器和车辆,解决压接环与连接器外壳接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接组件,用于连接器,包括:支撑环,包括第一套筒和法兰部,所述法兰部与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法兰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周表面;压接环,包括第二套筒、抵接部和压接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均与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周表面,且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沿所述第二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上所述抵接部伸出的长度大于所述压接部伸出的长度;所述第一套筒用于套设在导线的外周,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且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形成环形缝隙以用于收容从所述导线延伸出的导线编织层,所述抵接部用于与所述法兰部抵接,所述压接部与所述法兰部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所述压接部用于与导电壳体的内壁弹性抵接。
[000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接部背向所述第一套筒的表面设有外凸的凸部,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所述凸部用于与导电壳体的内壁抵接。
[000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接部还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套筒连接,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主体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主体部均沿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主体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等于所述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
[000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压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在所述第二套筒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00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压接环满足关系式:D2min<D1<D2max,其
中,D1为所述法兰部的径向尺寸,D2min为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的最小径向尺寸,D2max为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的最大径向尺寸。
[00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满足关系式:0.990≤L1/L2≤0.995,其中,L1为所述压接部在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上伸出的长度,L2为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上伸出的长度。
[00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满足关系式:0.12≤(d2
‑
d1)/2≤0.20,其中,d1为所述第一套筒的径向尺寸,d2为所述第二套筒的径向尺寸。
[00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筒背向所述法兰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套筒背向所述抵接部的一端平齐,且均与所述导线编织层连接。
[0014]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导电壳体、导线和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的支撑环套设在所述导线的外周,所述压接组件的压接环的压接部与所述导电壳体的内壁弹性抵接。
[0015]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连接器。
[0016]本技术提供的压接组件包括支撑环和压接环,支撑环包括第一套筒和法兰部,法兰部与第一套筒的一端连接,且法兰部凸出于第一套筒的外周表面,压接环包括第二套筒、抵接部和压接部,第二套筒套设在第一套筒的外周,通过使抵接部在第二套筒的轴向上伸出的长度大于压接部在第二套筒的轴向上伸出的长度,有利于抵接部与法兰部抵接,且压接部与法兰部之间具有间隔距离,避免了在压接组件发生晃动时,压接部与法兰部之间发生碰撞,导致压接部被磨损,进而影响压接部和导电壳体的内壁的弹性抵接,有利于提升压接部与导电壳体接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0]图3是一种实施方式的支撑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的支撑环的剖面图;
[0022]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压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压接环的侧视图;
[0024]图7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压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压接组件的剖面图;
[0026]图9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压接组件和导线的剖面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
‑
连接器,101
‑
压接组件,102
‑
导线,103
‑
导电壳体,104
‑
导线编织层,105
‑
线缆密封圈;
[0029]10
‑
支撑环,20
‑
压接环;
[0030]11
‑
第一套筒,12
‑
法兰部;
[0031]21
‑
第二套筒,22
‑
抵接部,23
‑
压接部,231
‑
主体部,232
‑
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34]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接组件,用于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环,包括第一套筒和法兰部,所述法兰部与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法兰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周表面;压接环,包括第二套筒、抵接部和压接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均与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周表面,且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接部沿所述第二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上所述抵接部伸出的长度大于所述压接部伸出的长度;所述第一套筒用于套设在导线的外周,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且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形成环形缝隙以用于收容从所述导线延伸出的导线编织层,所述抵接部用于与所述法兰部抵接,所述压接部与所述法兰部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所述压接部用于与导电壳体的内壁弹性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背向所述第一套筒的表面设有外凸的凸部,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所述凸部用于与导电壳体的内壁抵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还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套筒连接,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主体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主体部均沿所述第二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主体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等于所述抵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周表面的高度。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强,王敦峰,曹阳,周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