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571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其实现整流罩内外的整流化并实现了外观性的提高。在具备覆盖车辆侧面的侧罩(95)的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中,在所述侧罩(95)上设置有形成面向车身下方的向下面(倾斜部(84b))的槽部(84),在所述倾斜部(84b)上设置有使整流罩内侧的空气向整流罩外侧导出的空气导出口(9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在自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的侧面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为了 使导入整流罩内侧的行驶风逃离而实现整流化的目的和冷却在整流罩内侧设置的散热器 和发动机的目的而设置。如此,作为在整流罩上具备开口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 中有记载。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3817659号公报另一方面,对于上述现有的构造,还希望实现整流罩内外的整流化 并进一步提高 外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中,实现整流罩内外的整流 化并实现外观性的提高。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为跨骑型车辆(例如,实施例 的自动二轮车1)的整流罩构造,其具备覆盖车辆侧面的侧整流罩(例如,实施例中的侧 罩95),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整流罩上设有阶梯部(例如, 实施例的槽部84),在所述阶梯部形成有面向车身下方的向下面(例如,实施例的倾斜部 84b),在所述向下面上设有使整流罩内侧的空气向整流罩外侧导出的空气导出口(例如实 施例的空气导出口 97)。并且,所述跨骑型车辆是指包括跨越车体而乘车的车辆的全部的概念,不仅包括 自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发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三轮(除前一轮后两轮之外也包括前两轮 后一轮)或四轮的车辆,并且包括具有低床的脚踏部的小轮型车辆。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阶梯部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 槽部。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出口沿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的所述向下面而前后长地形成。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阶梯部上设有向车辆外侧突出的方向 指示灯(例如,实施例的前方向指示灯41),在该方向指示灯的后方设有所述空气导出口。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整流罩由上部侧整流罩(例如,实施例 的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整流罩(例如,实施例的下部侧罩73)构成,所述阶梯部设于所述 上部侧整流罩与下部侧整流罩之间。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侧整流罩的下缘部(例如,实施例 的下缘部82c)呈向上方弯曲的凹状,所述下部侧整流罩的上缘部(例如,实施例的上缘部 83c)呈向上方弯曲的凸状,沿着所述上缘部和下缘部形成所述阶梯部,并且,所述空气导出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横跨所述上部侧整流罩的下缘部的凹状的顶点(例如,实施例的ti) 及所述下部侧整流罩的上缘部的凸状的顶点(例如,实施例的t2)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在设置于侧整流罩的向下面上设有从整流罩内 侧导出空气的空气导出口,能够实现整流罩内外的行驶风的整流化,并且从车辆外部不易 看到(不明显)空气导出口而能够提高外观性。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由于从空气导出口向整流罩外侧导出的空气(行驶 风)沿着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整流罩内外的 整流效果。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能够在使空气导出口不明显的情况下很大地确保其 开口面积。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使空气导出口变得更不明显,并且通过在方向指示 灯的后方产生的行驶负压容易使空气向整流罩外侧导出。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在上部侧整流罩与下部侧整流罩的连接部上设 置所述阶梯部,通过仅切去上下侧整流罩的至少一方的端缘能够形成空气导出口,从而能 够容易确保上下侧整流罩的强度。另外,通过在上下侧整流罩的连接部上设置阶梯部,能够 使该连接部不明显而提高外观性。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在比较容易产生间隙的侧整流罩的凹凸的连接 部上设置空气导出口,能够削减上述连接部的间隙的调整工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透过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的左侧视图。图3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俯视图。图4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前视图。图5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左侧罩的分解侧视图。图6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左前方向指示灯周边的侧视图。图7是图6的A-A剖面图。图8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前罩周边的后视图。图9是图8的B-B剖面图。1自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41前方向指示灯(方向指示灯);72上部侧罩(上部侧整流罩);73下部侧罩(下部侧整流罩);82c 下缘部;83c 上缘部;84槽部(阶梯部);84b倾斜部(向下面);95侧罩(侧整流罩);97空气导出口;tl、t2 顶点。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没有特殊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 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1、2所示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自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具备由车把3转向的 前轮WF和由摆动单元(摆动式的动力装置)P驱动的后轮WR。包括车把3及前轮WF的转 向系部件由车身框架F前端的头管4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向。在车身框架F的下部后侧将上 述摆动单元P的前端部枢轴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所述车把3与在车身后部上支承的乘员 就座用的跨骑座椅50之间形成车高比较低的跨越部,在该跨越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载置 就座于座椅50上的乘员的脚的左右踏板74。车身框架F在前端具备支承前轮WF的前叉2及头管4,其中该头管4将与该前叉 2连结的车把3支承为转向自如。摆动单元P的前部通过联杆构件11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 在车身框架F的枢轴板10上,其中摆动单元P在其后端支承后轮WR,在该摆动单元P的后 端部与车身框架F的后端部之间配设有后缓冲件38,在车身后部构成有单元摆动式的后悬^K O车身框架F具备所述头管4;从该头管4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 的主车架5 ;从头管4的下部向后下方适当弯曲而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6。左右下框架 6的后端部分别与左右主车架5的后端部结合。另外,车身框架F具备从左右主车架5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导 轨7 ;从左右主车架5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左右座椅导轨7的前后中间部的左右 一对的支承框架8 ;从该左右支承框架8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左右座椅导轨7的后 端部的后支承框架9。在座椅导轨7与支承框架8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的所述枢轴板10。在由左右的主车架5与左右的下框架6包围的空间配设有燃料箱21。在燃料箱 21的上方且左右的主车架5之间架设有第一横梁13。在燃料箱21的下方且左右的下框架 6之间架设有第二横梁14。在摆动单元P的上方且左右的座椅导轨7之间架设有第三横梁 15。在左右的座椅导轨7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第四横梁16。摆动单元P是将在其前部的水冷式的发动机E和在其后部左侧的带式的无级变速 器M —体化而形成的,其中发动机E中将气缸轴线形成大致水平,无级变速器M将发动机E 的输出进行无级变速并传递给后轮WR。在发动机E的气缸盖的上方连接有节气门本体34, 在该节气本体34的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壳35。另外,在所述气缸盖的下方连接有排气管 36,将该排气管36适当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与配置在后轮WR右侧的消声器37连接。在前轮WF的后方且下框架6及燃料箱21的前方配设有发动机E冷却用的散热器 22。在座椅50的下方且左右座椅导轨7之间配设有能够收纳乘员用的头盔等行李的物品 收纳箱51。座椅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其具备覆盖车辆侧面的侧整流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整流罩上设有阶梯部,该阶梯部形成有面向车身下方的向下面,在所述向下面上设有使整流罩内侧的空气向整流罩外侧导出的空气导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直树矢野谦吾藤井纯中村二二男濑尾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