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线涂油设备,包括:油泵、用于控制油泵工作的控制箱;支撑架,设有底层支撑板和顶层支撑板,控制箱设置在支撑架的一侧;油箱,用于收容润滑油,设置在底层支撑板上,油泵设置在油箱的顶部上;支撑杆,设置在顶层支撑板中;安装板,设置在支撑杆中;涂油盒,设置在安装板中;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油泵的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涂油盒的第一开孔连接,以通过油泵将油箱内的油泵送至涂油盒内;第三管体,其一端与涂油盒的第二开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的输入口连接,以使得涂油盒内的油回流至油箱内。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油泵自动将油箱内的油抽送至涂油盒内,使得从涂油盒内经过的铜线可以涂油,有效提高铜线的润滑度。润滑度。润滑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涂油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线生产
,具体为一种铜线涂油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导线一般都由铜线、绝缘包皮和保护外皮组成,用于电力、通信及相关传输用途的材料,适用于各大领域。一般情况下,铜线都是一卷卷的,而导线在生产过程中,将铜线的卷筒放置在放线架上,拉出铜线的一端并输入至导线生产机器中处理以形成导线。
[0003]而为了提高导线的质量,都是需要对铜线进行上油以提高铜线的润滑度,但是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可自动上油的设备来对铜线进行上油工序(如传统方式中,都是通过人工上油以对即将进入导线生产机器的铜线进行涂油),为了解决上述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铜线涂油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铜线涂油设备,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铜线涂油设备,包括油泵和用于控制所述油泵工作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设有底层支撑板和处于所述底层支撑板的上方的顶层支撑板,其中所述控制箱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油箱,用于收容润滑油,设置在所述底层支撑板上,其中所述油箱的顶部间隔设置有输出口和输入口,且所述油泵设置在所述油箱的顶部上且所述油泵的输入口通过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油箱内;支撑杆,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顶层支撑板中;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中;涂油盒,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中,其中所述涂油盒内设有收容腔体,所述收容腔体中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收容腔体分为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所述涂油盒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孔,所述涂油盒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一收容腔体中设置有第一羊毛毡层和处于第一羊毛毡层下方的第二羊毛毡层,铜线穿设在所述第一羊毛毡层和所述第二羊毛毡层之间,且所述涂油盒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用于铜线穿过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所述油泵的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涂油盒的第一开孔连接,以通过所述油泵将所述油箱内的油泵送至所述涂油盒内;第三管体,其一端与所述涂油盒的第二开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油箱的输入口连接,以使得所述涂油盒内的油通过所述第二管体回流至所述油箱内。
[0006]进一步的,所述涂油盒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对称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羊毛毡层和所述第二羊毛毡层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处于同一直线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涂油盒设有油盒本体,油盒本体设有收容腔体,且所述涂油盒还转动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用于盖住收容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开孔设置在所述盖体中。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孔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第一开孔沿所述盖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延伸有与多个第一开孔连接的多条分支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顶层支撑板设置有穿设孔,其中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第三管体穿设在所述穿设孔中。
[001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可升降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中。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支撑杆穿设在所述第三通孔中,其中所述安装板中还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螺纹连接有调节螺钉。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铜线涂油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公开的铜线涂油设备包括油泵、用于控制油泵工作的控制箱;支撑架,设有底层支撑板和顶层支撑板,控制箱设置在支撑架的一侧;油箱,用于收容润滑油,设置在底层支撑板上,其中油泵设置在油箱的顶部上;支撑杆,设置在顶层支撑板中;安装板,设置在支撑杆中;涂油盒,设置在安装板中;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油泵的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涂油盒的第一开孔连接,以通过油泵将油箱内的油泵送至涂油盒内;第三管体,其一端与涂油盒的第二开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的输入口连接,以使得涂油盒内的油回流至油箱内。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通过油泵自动将油箱内的油抽送至涂油盒内,使得从涂油盒内经过的铜线可以涂油,有效提高铜线的润滑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铜线涂油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铜线涂油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铜线涂油设备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铜线涂油设备的涂油盒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
‑
4,本技术所公开的铜线涂油设备包括支撑架10、油泵11、用于控制油泵11工作的控制箱12、油箱13、支撑杆14、安装板15、涂油盒16、第二管体17和第三管体18。
[0020]应理解,控制箱12用于控制油泵11的工作,包括控制油泵11工作的时间以及泵送油的速度,而本实施例的油泵11和控制箱1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其原理及其结构。
[0021]支撑架10设有底层支撑板101和处于底层支撑板101的上方的顶层支撑板102,其中控制箱12设置在支撑架10的一侧。
[0022]油箱13用于收容润滑油(用于提高铜线润滑度的油),其中油箱13设置在底层支撑板101上,其中油箱13的顶部间隔设置有输出口和输入口,且油泵11设置在油箱13的顶部上且油泵11的输入口通过第一管体设置在油箱13内,以通过油泵11抽出油箱12内的油。也就是说,第一管体穿过油箱13的输出口并收容在油箱13内。
[0023]支撑杆1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顶层支撑板102中。
[0024]安装板15设置在支撑杆14中。
[0025]涂油盒16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设置在安装板15中,用于对即将进入导线生产机器的铜线进行涂油。也就是说,铜线是经过涂油盒16的。
[0026]在本实施例中,涂油盒16内设有收容腔体,其中收容腔体中设置有过滤板160,该过滤板160将收容腔体分为第一收容腔体161和处于第一收容腔体161的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162,其中涂油盒16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161连通的第一开孔1611,涂油盒16的底部设有与第二收容腔体162连通的第二开孔1621。
[0027]进一步的,第一收容腔体161中设置有第一羊毛毡层163和处于第一羊毛毡层163下方的第二羊毛毡层164,其中铜线20穿设在第一羊毛毡层163和第二羊毛毡层164之间,且涂油盒16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用于铜线20穿过的第一通孔165和第二通孔166。
[0028]优选地,涂油盒16呈长方体状,其中第一通孔165和第二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涂油设备,包括油泵和用于控制所述油泵工作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设有底层支撑板和处于所述底层支撑板的上方的顶层支撑板,其中所述控制箱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油箱,用于收容润滑油,设置在所述底层支撑板上,其中所述油箱的顶部间隔设置有输出口和输入口,且所述油泵设置在所述油箱的顶部上且所述油泵的输入口通过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油箱内;支撑杆,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顶层支撑板中;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中;涂油盒,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中,其中所述涂油盒内设有收容腔体,所述收容腔体中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收容腔体分为第一收容腔体和处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下方的第二收容腔体,所述涂油盒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孔,所述涂油盒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一收容腔体中设置有第一羊毛毡层和处于第一羊毛毡层下方的第二羊毛毡层,铜线穿设在所述第一羊毛毡层和所述第二羊毛毡层之间,且所述涂油盒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用于铜线穿过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管体,其一端与所述油泵的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涂油盒的第一开孔连接,以通过所述油泵将所述油箱内的油泵送至所述涂油盒内;第三管体,其一端与所述涂油盒的第二开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油箱的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贵,姚文科,徐天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广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