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包括主轴;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包括套设在主轴上的铜套以及套设在铜套上的轴承座,铜套内嵌设有多个石墨柱;主轴冷却散热组件,主轴冷却散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一侧的主轴冷却组以及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另一侧的冷却液循环输送组,主轴冷却组靠近主轴的头部位置设置,冷却液循环输送组靠近主轴的尾部位置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既快速均匀地实现对主轴的冷却散热,又能实现对轴承的冷却润滑,避免冷却润滑油渗漏污染。润滑油渗漏污染。润滑油渗漏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主轴箱是机床上极为重要的工作部件,承担着机床主要的操作工作,主轴上的热量(主轴头部位置受热较大)向轴承内圈传递,轴承内圈温度受主轴影响较大,当轴承内圈温度升高时,轴承内圈刚度降低,从而降低机床的加工精度,而轴承的冷却通常是向轴承内倒入冷却润滑油,但是这种冷却润滑的方式存在如下缺陷:对轴承倒入冷却润滑油,不能阻止主轴上的热量向轴承内圈传递,主轴的热量若不及时排出,同样也会磨损机床刀具,机床主轴受热变形损坏,甚至断裂,从而影响加工精度,而如果对主轴进行加冷却润滑油,轴承又不能得到冷却润滑,而且主轴上的冷却润滑油较为集中,主轴冷却不均匀,冷却润滑油也有可能向外溢出的可能,浪费能源的同时也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既快速均匀地实现对主轴的冷却散热,又能实现对轴承的冷却润滑,避免冷却润滑油渗漏污染。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包括主轴;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包括套设在主轴上的铜套以及套设在铜套上的轴承座,铜套内嵌设有多个石墨柱;主轴冷却散热组件,主轴冷却散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一侧的主轴冷却组以及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另一侧的冷却液循环输送组,主轴冷却组靠近主轴的头部位置设置,冷却液循环输送组靠近主轴的尾部位置设置。<br/>[000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主轴冷却组包括套设在主轴外部的铝套圈以及套设在铝套圈外部的主轴冷却外壳,铝套圈的外壁具有多个沿着主轴的轴向均匀分布的浸液环槽,相邻浸液环槽之间具有多个流通槽,多个浸液环槽与多个流通槽相通形成冷却散热腔,主轴冷却外壳与铝套圈之间靠近主轴头部的位置具有密封圈一。
[000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冷却液循环输送组包括与轴承座固定连接的外壳箱体以及置于外壳箱体内的冷却液室和驱动室,主轴置于驱动室内的外圆周上套设有主动齿轮,冷却液室内具有第一螺杆以及第二螺杆,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相互咬合,第二螺杆的一端贯穿冷却液室并置于驱动室内,且第二螺杆置于驱动室的一端具有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冷却液室内具有隔板,隔板将冷却液室分隔成咬合吸液腔室以及进液腔室,进液腔室与咬合吸液腔室连通,冷却液室与铝套圈之间具有进液管以及出液管,进液管与进液腔室连通,出液管与咬合吸液腔室连通。
[000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进液腔室置于咬合吸液腔室的下侧位置,第一螺杆的两侧具有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部一,第二螺杆的两侧具有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部二,螺纹
部一与螺纹部二上下对应设置且相互咬合。
[000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外壳箱体靠近冷却液室的位置具有冷却液加液口,冷却液加液口上具有堵头。
[000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铜套与轴承座之间为过盈配合,铜套与主轴之间为间隙配合,铝套圈与主轴之间为过盈配合,铝套圈与主轴冷却外壳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铜套的两侧均具有限位圈环,轴承座的侧端凸出于铜套的侧端设置,限位圈环与轴承座螺纹连接,限位圈环套设在主轴上,且限位圈环的内壁具有与主轴相接触的多个滚动钢球,多个滚动钢球等间距圆周分布在限位圈环的内壁。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限位圈环包括与轴承座螺纹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设置在连接部侧端的挡体部,连接部的外圆周上具有与轴承座的内壁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挡体部与轴承座接触并置于轴承座的侧端,挡体部与轴承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主轴冷却外壳与轴承座固定连接,主轴冷却外壳与轴承座之间具有密封圈二。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轴承座与外壳箱体固定连接,轴承座与外壳箱体之间具有密封圈三。
[001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设置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以及主轴冷却散热组件,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中的含有石墨柱的铜套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以及耐高温性能,在不加润滑油的工况下也能表现出良好的低摩擦性,轴承温度受主轴影响小,同时主轴冷却散热组件的冷却液循环输送组向主轴冷却组传输冷却润滑油,快速均匀地实现对主轴的冷却散热,部分冷却润滑油渗漏至一侧的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内,也不会浪费能源以及污染周边环境,含有石墨柱的铜套能兼容润滑介质,在冷却润滑油的辅助下摩擦系数更低,磨损量更小,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本专利技术中的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与主轴冷却散热组件相结合,既快速均匀地实现对主轴的冷却散热,又能实现对轴承的冷却润滑,避免冷却润滑油渗漏污染。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冷却液循环输送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1
‑
主轴、2
‑
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3
‑
主轴冷却散热组件;21
‑
铜套、22
‑
轴承座、23
‑
石墨柱、24
‑
限位圈环、25
‑
滚动钢球、26
‑
密封圈二、27
‑
密封圈三;241
‑
连接部、242
‑
挡体部;31
‑
主轴冷却组、32
‑
冷却液循环输送组;311
‑
铝套圈、312
‑
主轴冷却外壳、313
‑
浸液环槽、314
‑
流通槽、315
‑
冷却散热腔、316
‑
密封圈一;321
‑
外壳箱体、322
‑
冷却液室、323
‑
驱动室、324
‑
主动齿轮、325
‑
第一螺杆、326
‑
第二螺杆、327
‑
从动齿轮、328
‑
隔板、329
‑
咬合吸液腔室、3210
‑
进液腔室、3211
‑
进液管、3212
‑
出液管、3213
‑
螺纹部一、3214
‑
螺纹部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如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2),所述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2)包括套设在主轴(1)上的铜套(21)以及套设在铜套(21)上的轴承座(22),所述铜套(21)内嵌设有多个石墨柱(23);主轴冷却散热组件(3),所述主轴冷却散热组件(3)包括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2)一侧的主轴冷却组(31)以及设置在石墨自润滑轴承组件(2)另一侧的冷却液循环输送组(32),所述主轴冷却组(31)靠近主轴(1)的头部位置设置,所述冷却液循环输送组(32)靠近主轴(1)的尾部位置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冷却组(31)包括套设在主轴(1)外部的铝套圈(311)以及套设在铝套圈(311)外部的主轴冷却外壳(312),所述铝套圈(311)的外壁具有多个沿着主轴(1)的轴向均匀分布的浸液环槽(313),相邻浸液环槽(313)之间具有多个流通槽(314),所述多个浸液环槽(313)与多个流通槽(314)相通形成冷却散热腔(315),所述主轴冷却外壳(312)与铝套圈(311)之间靠近主轴(1)头部的位置具有密封圈一(3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机床主轴箱的自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输送组(32)包括与轴承座(22)固定连接的外壳箱体(321)以及置于外壳箱体(321)内的冷却液室(322)、驱动室(323),所述主轴(1)置于驱动室(323)内的外圆周上套设有主动齿轮(324),所述冷却液室(322)内具有第一螺杆(325)以及第二螺杆(326),所述第一螺杆(325)与第二螺杆(326)相互咬合,所述第二螺杆(326)的一端贯穿冷却液室(322)并置于驱动室(323)内,且第二螺杆(326)置于驱动室(323)的一端具有与主动齿轮(324)相啮合的从动齿轮(327),所述冷却液室(322)内具有隔板(328),所述隔板(328)将冷却液室(322)分隔成咬合吸液腔室(329)以及进液腔室(3210),所述进液腔室(3210)与咬合吸液腔室(329)连通,所述冷却液室(322)与铝套圈(311)之间具有进液管(3211)以及出液管(3212),所述进液管(3211)与进液腔室(3210)连通,所述出液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梁建,沈亚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钟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