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能够提供均匀的光反射效果,进而能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所构成。液晶面板通过液晶分 子的转动与偏光板的作用,来改变光线在不同画素区域的通过量,而在不同画素区域造成 明暗差异,以达到显示影像之目的。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特性,所以需依赖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随着大尺寸、 薄型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 可搭配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具有厚度较薄的优势。然而,在薄型化的大尺寸电视(如LED-TV)中,导光板的尺寸也随之变大,而大尺寸 的导光板容易累积静电。因此,位于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的部分区域会因静电吸附现象而 吸附于导光板上。也就是说,部分区域的反射片会吸附于导光板上,另一部分区域的反射片 不会吸附于导光板上,造成不同区域的光反射效果不同。结果是,导致背光模块无法提供均 勻的面光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含有上述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 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 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所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 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 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以及一反射片;所述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 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 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 所述的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多个突出微结构;所 述的多个突出微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且分布于该光反射面;该些突出微结构与该些第一 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于该光入射面旁;一反射片;所述 的反射片设置于该光反射面的一侧,且该反射片接触于该些突出微结构;以及一液晶面板; 所述的液晶面板对向于该背光模块,且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出射面的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具有防止静电累积功能的突出微结 构,可使反射片不会静电吸附于导光板上;因此,能够提供均勻的光反射效果,进而能提供 均勻的面光源;再者,突出微结构也具有光线传导功能,由于第一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交错分布于导光板的光反射面,所以两者能产生协同作用以提升光线的传导效果。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反射片。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光反 射面与光出射面。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与多个突出微结构。第一导光微结构 设置于导光板、且分布于光反射面。突出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板、且分布于光反射面,其中,突 出微结构与第一导光微结构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设置于光入射面旁。反射片设置于光反 射面的一侧,且反射片接触于突出微结构。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液晶面板。此液晶面 板对向于背光模块,且液晶面板位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的一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内埋于导光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长 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及其组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而增 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多个第二导光微结构,设置于导 光板、且分布于光出射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突出微结构可为防静电微结构。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背光模块的导 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以 及反射片130。导光板110具有光入射面110a、光反射面IlOb与光出射面110c。导光板 110包括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与多个突出微结构114。第一导光微结构112设置于导 光板110、且分布于光反射面110b。突出微结构114设置于导光板110、且分布于光反射面 110b,其中,突出微结构114与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彼此交错分布。光源120设置于光入 射面IlOa旁,光源120可发出一光线L。反射片130设置于光反射面IlOb的一侧,且反射 片130接触于突出微结构114。图2将图1的导光板110翻转了 180度,使光反射面IlOb作为上方面,以利于观 察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设置方式。在图2中,显示了光反射面IlOb上的多个第一导光微 结构112与多个突出微结构114的设置方式与分布状况。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可内埋于导 光板110,因此,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不会与外界的膜片(如反射片130)摩擦,可防止第一 导光微结构112的导光效果受到不良影响。另外,第一导光微结构112也可突出于导光板4110的结构(未绘示),要看设计需要而定。在此并不限定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内埋于导光 板110或突出于导光板110。再者,图2所示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绘示为圆形,然而,第一导光微 结构112的剖面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 形、波浪形(未绘示)。另外,还可以在导光板110的反射面IlOb上设置具有多种不同剖面 形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的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并进行 任意的组合。从图2可看出,第一导光微结构112的分布密度可随着远离光源120而增加,亦 即,朝向光线L的光线传输方向而增加。由于远离光源120的光线L的强度会趋于减弱,所 以利用在远离光源120处设置多个(分布密度高)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可有效地提升远离 光源120处的光线L的反射率。结果是,导光板110可提供更为均勻的面光源。然而,第一 导光微结构112的分布密度、分布方式可随设计需要而定,也可采用规则分布或随机分布, 在此不予以限定。值得注意的是,导光板110上的突出微结构114与第一导光微结构112是彼此交 错分布,亦即,突出微结构114均勻地散布于多个第一导光微结构112彼此之间。突出微 结构117可以是防静电微结构,例如,可对于突出微结构进行防静电处理,以使突出微结构 114进一步具有防静电的功能。如此一来,在导光板110的每一个区域均可防止静电累积, 以避免反射片114贴附在导光板110的特定区域的问题。因此,可提供均勻面光源。再者,突出微结构114也可具有传导光线的效果,当采用交错分布方式时,可使第 一导光微结构112与突出微结构114产生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光线L的传导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东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