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60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包括路基层、粗碎石层、防渗漏层、细碎石层、反滤土工布、粗砂层和透水性沥青路面,其技术要点是:防渗漏层采用混凝土压筑单元,混凝土压筑单元由多块混凝土压筑体构成,混凝土压筑体中设有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交替布置,每个防渗漏导流孔的下半圆底面涂设防水层,每块混凝土压筑体接近道路宽度两端位置分别固定有整流体,整流体中设有储流腔,储流腔侧面设有插入防渗漏导流孔中的接头,储流腔底面设有立导管,路基层中设有汇流管,立导管下端插入汇流管顶面。本结构解决了现有市政道路防渗设计结构中导流槽容易被沉降物堵截的问题,稳定性好,保证导流连续性,防渗性能好。渗性能好。渗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结构设计,具体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为提高道路结构的稳定性,通常在土壤层上铺设一层路基层,但路基层在易积水的路段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而强度下降,影响道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道路发生裂缝、下沉等概率较大,因此需要提高道路的防渗性。
[0003]CN 218779270 U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防渗设计结构,其在路基上铺设有第一碎石层,第一碎石层上铺设有泥浆层,泥浆层上设有支撑柱,支撑柱上铺设有混凝土盖板,混凝土盖板上铺设有过滤层,过滤层上铺设有第二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上铺设有透水沥青层,路基两侧设有水槽,水槽底部设有排水管。下雨时,雨水从上面往下渗透到支撑柱这一层,通过支撑柱中间凸起的形状,能够使渗透的水顺着导流槽往两侧流,再由防水管流入水槽中,最后通过排水管排水,达到防渗目的。同时该道路防渗结构中采用了波浪状的导流槽,能够分散路面的局部横向承重力,避免直线状的压塌情况发生。但是其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支撑柱上表面的导流槽容易被沉降物堵截,削弱对雨水的导流作用,使雨水经支撑柱向路基方向下沉,防渗性能大大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可靠的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解决现有市政道路防渗设计结构中导流槽容易被沉降物堵截的问题,稳定性好,保证导流连续性,防渗性能好。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的路基层、粗碎石层、防渗漏层、细碎石层、反滤土工布、粗砂层和透水性沥青路面,其技术要点是:所述防渗漏层采用混凝土压筑单元,所述混凝土压筑单元由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首尾相接的多块混凝土压筑体构成,所述混凝土压筑体中设有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所述防渗漏导流孔的长度方向与道路的宽度方向平行,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交替布置,每个防渗漏导流孔的下半圆底面涂设防水层,每块混凝土压筑体接近道路宽度两端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整流体,所述整流体中设有储流腔,储流腔侧面设有插入防渗漏导流孔中的接头,储流腔的底面设有立导管,所述路基层中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的汇流管,所述立导管下端插入汇流管顶面,汇流管侧面设有排水管。
[0007]上述的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所述道路两侧设有挡墙,所述挡墙内侧面设有反滤土工布,所述排水管端部穿过反滤土工布和挡墙到达道路外侧。
[0008]上述的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所述整流体朝向混凝土压筑体侧预埋有固定螺栓,所述混凝土压筑体端面设有对应固定螺栓的孔,所述固定螺栓插入对应的孔中并粘接固定,所述整流体和混凝土压筑体相接的端面上设有防水层。
[0009]上述的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相邻两块所述混凝土压筑体之间利用Z形槽口搭接固定。
[0010]上述的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所述整流体由混凝土压筑而成,且其中设有钢筋支体。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防渗漏层采用混凝土压筑单元,混凝土压筑单元中设有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且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交错布置,形成稳定、稳固的“多孔砖式”的防塌陷结构,避免防渗漏导流孔被堵截,解决现有市政道路防渗设计结构中导流槽容易被沉降物堵截的问题。而经由混凝土压筑单元上表面下沉的雨水,落入防渗漏导流孔中后,经由整流体、立管到达汇流管,最后由排水管排出道路挡墙外侧,导流连续性好,防渗漏性能好。
[0013]2、每个防渗漏导流孔的下半圆底面涂设防水层,利于防渗漏,便于引流向整流体。
[0014]3、由于道路两侧挡墙内侧面设有反滤土工布,可以避免雨水将道路中的泥沙等物质带出挡墙。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相邻两块混凝土压筑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1中A部放大图。
[0018]图中:1.透水性沥青路面、2.粗砂层、3.反滤土工布、4.细碎石层、5.混凝土压筑体、6.防渗漏导流孔、7.整流体、8.挡墙、9.立导管、10.排水管、11.汇流管、12.路基层、13.粗碎石层、14.防水层、15.Z形槽口、16.反滤土工布、17.固定螺栓、18.钢筋支体。
实施方式
[0019]根据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0020]如图1~图3所示,该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的路基层12、粗碎石层13、防渗漏层、细碎石层4、反滤土工布3、粗砂层2和透水性沥青路面1。
[0021]其中,所述防渗漏层采用混凝土压筑单元,所述混凝土压筑单元由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首尾相接的多块混凝土压筑体5构成。所述混凝土压筑体5中设有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6,所述防渗漏导流孔6的长度方向与道路的宽度方向平行,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6交替布置。每个防渗漏导流孔6的下半圆底面涂设防水层14。
[0022]每块混凝土压筑体5接近道路宽度两端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整流体7,相邻两个整流体7利用防水层粘接固定。所述整流体7中设有储流腔,储流腔侧面设有插入防渗漏导流孔6中的接头,储流腔的底面设有立导管9,所述路基层12中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的汇流管11,所述立导管9下端插入汇流管11顶面,汇流管11侧面设有排水管10。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道路两侧设有挡墙8,所述挡墙8内侧面设有反滤土工布16,所述排水管10端部穿过反滤土工布16和挡墙8到达道路外侧。所述整流体7朝向混凝土压筑体5侧预埋有固定螺栓17,所述混凝土压筑体5端面设有对应固定螺栓17的孔,所述固定螺栓17插入对应的孔中并粘接固定,所述整流体7和混凝土压筑体5相接的端面上设有防水层。相邻两块所述混凝土压筑体5之间利用Z形槽口15搭接固定。所述整流体7由混凝土压筑而成,
且其中设有钢筋支体18。
[0024]工作原理:
[0025]下雨时,雨水经过透水性沥青路面1、粗砂层2、反滤土工布3、细碎石层4和混凝土压筑体5顶面进入到各个防渗漏导流孔6中,再经由整流体7、立导管9到达汇流管11,最后由排水管10排出道路挡墙8外侧。
[0026]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防渗漏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的路基层、粗碎石层、防渗漏层、细碎石层、反滤土工布、粗砂层和透水性沥青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层采用混凝土压筑单元,所述混凝土压筑单元由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首尾相接的多块混凝土压筑体构成,所述混凝土压筑体中设有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所述防渗漏导流孔的长度方向与道路的宽度方向平行,上、下两排防渗漏导流孔交替布置,每个防渗漏导流孔的下半圆底面涂设防水层,每块混凝土压筑体接近道路宽度两端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整流体,所述整流体中设有储流腔,储流腔侧面设有插入防渗漏导流孔中的接头,储流腔的底面设有立导管,所述路基层中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的汇流管,所述立导管下端插入汇流管顶面,汇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伟霞庞光辉史永强唐振杰郎越峰于少春于强郭力文李艳春王艳杰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