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737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所述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梁,沿横向设置;混凝土柱,沿纵向设置,且所述混凝土柱沿纵向的底端与所述钢梁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混凝土柱内部设置有纵筋;转接件,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主平面,所述主平面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纵筋投影相重叠且固定连接,所述转接件沿纵向的底面与所述纵筋同时与所述钢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通过转接件同时固定连接钢梁和纵筋,使钢梁和内部设置有纵筋的混凝土柱形成固定连接,从而使下部钢梁与上部混凝土柱之间可靠连接并可靠传递轴力、剪力及弯矩。剪力及弯矩。剪力及弯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快速提高,常见的建筑结构体系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结构。其中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是由钢构件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构件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具有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优点,因而逐渐成为建筑工程领域广泛采用的建筑结构类型。通常情况下的连接节点为下部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采用钢结构,上层钢结构可通过预埋件与下部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连接。但该连接节点无法反过来应用于“下部主体采用钢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使下部钢结构与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连接并传递轴力、剪力及弯矩的连接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上部钢结构通过预埋件与下部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连接的节点,无法反过来应用于下部为钢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形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下部为钢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连接并传递轴力、剪力及弯矩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
[0005]钢梁,沿横向设置;
[0006]混凝土柱,沿纵向设置,且所述混凝土柱沿纵向的底端与所述钢梁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混凝土柱内部设置有纵筋;
[0007]转接件,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主平面,所述主平面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纵筋投影相重叠且固定连接,所述转接件沿纵向的底面与所述纵筋同时与所述钢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转接件包括角钢,所述角钢的两个主平面同时与所述纵筋固定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纵筋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角钢的楞线,所述纵筋设置于所述角钢两个主平面相交处的内侧,从而同时与所述角钢的所述两个主平面固定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角钢的数量大于一个,每个所述角钢均与一根所述纵筋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角钢分布于所述钢梁上翼缘平面。
[0011]可选的,所述转接件通过其与楞线垂直的底面与所述钢梁固定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钢梁的固定连接形式包括焊接或螺栓连接;所述纵筋与所述转接件的连接形式包括焊接或螺栓连接。
[0013]可选的,在所述转接件外侧设置有箍筋,所述箍筋与所述转接件固定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箍筋的轴线与所述转接件的楞线垂直。
[0015]可选的,在所述钢梁内侧设置有竖向加劲肋。
[0016]可选的,所述竖向加劲肋垂直于钢梁腹板,相对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钢梁的连接点,设置于所述钢梁内侧。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8]1.本技术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通过转接件同时固定连接钢梁和纵筋,使钢梁和内部设置有纵筋的混凝土柱形成固定连接,从而使下部钢梁与上部混凝土柱之间可靠连接并可靠传递轴力、剪力及弯矩。
[0019]2.本技术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纵筋设置于转接件的两个主平面相交处的内侧,同时与转接件的两个主平面固定连接,从而增加转接件与纵筋连接的可靠性,进而使钢梁与纵筋可靠连接并传递轴力、剪力及弯矩。
[0020]3.本技术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在转接件外侧设置有箍筋,通过箍筋提高转接件的抗剪能力。
[0021]4.本技术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在钢梁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对应上翼缘上表面与转接件固定连接点的位置,设置有竖向加劲肋,避免在钢梁与转接件连接点处的集中载荷,造成钢梁局部失稳,从而增强下部主体钢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俯视图;
[0024]图2为图1中A

A处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中B

B处的截面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钢梁,2

转接件,3

纵筋,4

混凝土柱,5

钢梁腹板,6

竖向加劲肋,7

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2]实施例一
[0033]结合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
[0034]钢梁1,沿横向设置;
[0035]混凝土柱4,沿纵向设置,且所述混凝土柱4沿纵向的底端与所述钢梁1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混凝土柱4内部设置有纵筋3;
[0036]转接件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主平面,所述主平面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纵筋3投影相重叠且固定连接,所述转接件2沿纵向的底面与所述纵筋3同时与所述钢梁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37]所述钢梁1作为下部主体,横向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柱4的下方,所述混凝土柱4纵向设置于所述钢梁1的上方,所述混凝土柱4沿纵向的底端与所述钢梁1的上翼缘上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1),沿横向设置;混凝土柱(4),沿纵向设置,且所述混凝土柱(4)沿纵向的底端与所述钢梁(1)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混凝土柱(4)内部设置有纵筋(3);转接件(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主平面,所述主平面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纵筋(3)投影相重叠且固定连接,所述转接件(2)沿纵向的底面与所述纵筋(3)同时与所述钢梁(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包括角钢,所述角钢的两个主平面同时与所述纵筋(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筋(3)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角钢的楞线,所述纵筋(3)设置于所述角钢两个主平面相交处的内侧,从而同时与所述角钢的所述两个主平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钢的数量大于一个,每个所述角钢均与一根所述纵筋(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角钢分布于所述钢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刘波徐风波曹志贵徐艳苗杨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