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包括第一内夹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对应设置有第二内夹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半梯形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外壁配合连接有第一外夹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对应设置有第二外夹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内壁均开设有梯形槽,所述梯形槽与两个半梯形板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管桩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管桩外侧焊接加固装置并与地面进行固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但是费时费力,过程较为繁琐,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管桩
,具体为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管桩是在预制构件加工厂预制,经过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运至施工现场,具有制作简便、强度高、钢度大和可制成各种截面形状的优点,是被广泛地采用的一种桩型,一般管桩是竖立在指定的位置上,其中一端预埋在地下,由于管桩埋入深度存在差异,在管桩埋设后需要在地面上进行二次加固,以此来增加管桩竖立时的稳定性,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管桩外侧焊接加固装置并与地面进行固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但是费时费力,过程较为繁琐,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管桩外侧焊接加固装置并与地面进行固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但是费时费力,过程较为繁琐,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包括第一内夹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对应设置有第二内夹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半梯形板,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外壁配合连接有第一外夹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对应设置有第二外夹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内壁均开设有梯形槽,所述梯形槽与两个半梯形板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壁等距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半圆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外壁等距固定连接有三角板,
[0005]所述三角板与第一半圆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板的外壁等距开设有第一加固孔。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板,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相互远离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槽,位于第一外夹板的所述限位板和限位槽分别与位于第二外夹板的限位槽和限位板配合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内壁均设置有弹性层,所述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内夹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半圆板,所述第二半圆板的外壁等距开设有第二加固孔,所述第二加固孔与第一加固孔对应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半圆板的顶部一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二半圆板的顶部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连接槽对应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夹板和第二外夹板的内壁底部均设置有斜口。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通过第一内夹板、第二内夹板、半梯形板、第一外夹板、第二外夹板、梯形槽、固定板、固定孔、第一半圆板和第一加固孔之间的配合,通过内、外夹板之间相互限位连接,对混凝土管桩形成稳定夹持,并通过将第一半圆板与地面混凝土基座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可以通过对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的内、外夹持组件进行预制,无需切割、焊接等操作,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节省人力,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对混凝土管桩进行加固,还能减少外部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0011]通过第一半圆板、第一加固孔、第二半圆板和第二加固孔之间的配合,对加固结构的内、外夹板进一步固定,提高内、外夹板的连接稳固性,有助于增强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外观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梯形槽、限位板和限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中半梯形板、第一内夹板和第二半圆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第一内夹板,2、第二内夹板,3、半梯形板,4、第一外夹板,5、第二外夹板,6、梯形槽,7、限位板,8、限位槽,9、固定板,10、固定孔,11、第一半圆板,12、第一加固孔,13、第二半圆板,14、第二加固孔,15、连接槽,16、连接板,17、三角板,18、弹性层,19、斜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管桩外侧焊接加固装置并与地面进行固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但是费时费力,过程较为繁琐,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0019]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通过第一内夹板、第二内夹板、半梯形板、第一外夹板、第二外夹板、梯形槽、固定板、固定孔、第一半圆板和第一加固孔之间的配合,通过内、外夹板之间相互限位连接,对混凝土管桩形成稳定夹持,并通过将第一半圆板与地面混凝土基座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对混凝土管桩的加固,可通过对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的内、外夹持组件进行预制,方便快捷的对混凝土管桩进行加固,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减少外部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0020]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0021]由图1
‑
4可知,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包括第一内夹板1,第一内夹板1对应设
置有第二内夹板2,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的两端均设置有半梯形板3,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的外壁配合连接有第一外夹板4,第一外夹板4对应设置有第二外夹板5,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内壁均开设有梯形槽6,梯形槽6与两个半梯形板3配合连接,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9,固定板9的外壁等距开设有固定孔10,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半圆板11,第一半圆板11用于加固结构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固定,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外壁等距固定连接有三角板17,三角板17用于对第一外夹板4、第二外夹板5与第一半圆板11之间的连接固定,三角板17与第一半圆板11固定连接,第一半圆板11的外壁等距开设有第一加固孔12;
[002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之间的配合,实现对混凝土管桩的夹持,通过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之间的配合,在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的外侧进行夹持固定,通过半梯形板3和梯形槽6之间的配合,位于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梯形槽6对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两端的半梯形板3形成限位固定,同时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两端的半梯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包括第一内夹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夹板(1)对应设置有第二内夹板(2),所述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的两端均设置有半梯形板(3),所述第一内夹板(1)和第二内夹板(2)的外壁配合连接有第一外夹板(4),所述第一外夹板(4)对应设置有第二外夹板(5),所述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内壁均开设有梯形槽(6),所述梯形槽(6)与两个半梯形板(3)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外壁等距开设有固定孔(10),所述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半圆板(11),所述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的外壁等距固定连接有三角板(17),所述三角板(17)与第一半圆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板(11)的外壁等距开设有第一加固孔(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管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夹板(4)和第二外夹板(5)相互远离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则虎,何运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森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