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下部对称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安装箱,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开设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顶部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设置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杠上套设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设置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中部设置固定锥,所述固定锥一端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一端与转轴的一端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齿条。能够解决支撑装置使用时稳定性差的问题,避免发生偏移。避免发生偏移。避免发生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支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0003]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与车站主体同时浇注,尤其在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轨顶风道必须后期浇注,轨顶风道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轨顶风道和预制风道,国内主要采取现浇法施工。
[0004]根据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120620315.1)公开的一种车站轨顶风道施工用钢结构台车支撑系统,包括面板、支撑桁架系统和安全防护系统,所述面板固定安装在支撑桁架系统上方,所述安全防护系统设置在支撑桁架系统上方,所述面板设置在安全防护系统内部,还包括:位于支撑桁架系统下方的行走移动系统,所述行走移动系统包括行走梁,所述行走梁下端固定安装有定架,所述固定架设有四组,每个所述固定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行走轮,每个所述行走轮一侧设有支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让盾构施工的电瓶车在支撑桁架系统下方通行,可以让轨顶风道施工和盾构施工交叉作业、互不干扰,减少工期,降低成本。
[0005]该专利中通过在车站地面上固定安装有行走移动系统,在行走移动系统上安装支架桁架系统,可以让盾构施工的电瓶车在支撑桁架系统下方通行,但该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较为不稳定,无法对装置底部进行限位,容易出现偏移。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能够解决支撑装置使用时稳定性差的问题,避免发生偏移。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下部对称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安装箱,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开设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顶部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杠上套设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设置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中部设置固定锥,所述固定锥一端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一端与转轴的一端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齿条。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槽与安装箱连通,安装板设置在安装箱内,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侧板,所述侧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过通孔,侧板与转轴之间转动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齿条纵向设置在安装箱内,所述第一齿轮与齿条啮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设置两个,一侧的所述支撑杆顶部开设第二安装槽,所述第
二安装槽的顶部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上套设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开设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滑块,滑块与滑槽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一端与移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和滑槽设置在支撑杆内。
[0013]进一步的,另一侧的所述支撑杆顶部开设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设置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的底部设置开口,所述固定锥的另一端可穿过开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锥设置两个。
[0016]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的表面设置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性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上设置通孔,通孔内开设内螺纹,所述第一丝杠与移动块采用螺纹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9]1、本技术通过开启第一电机可以带动第一丝杆转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一丝杆表面的移动块移动,通过移动块的移动可以带动安装板移动,通过安装板的移动可以带动固定锥和第一锥齿轮移动,通过安装板的移动可以带动侧板、转轴、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齿轮同时移动,利用第一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可以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利用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的啮合可以带动固定锥转动,从而可以使固定锥移动的同时进行转动,使其一端插入地下,便于对该装置进行限位。
[0020]2、本技术通过开启第二电机可以带动第二丝杆转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二丝杆表面的移动杆移动,通过移动杆的移动可以带动顶板上下移动,便于对顶板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图1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的A处放大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的B处放大图;
[0026]图中:1、支撑杆;2、顶板;3、安装箱;4、控制按钮;5、第一安装槽;6、第一电机;7、第一丝杆;8、移动块;9、安装板;10、固定锥;11、第一锥齿轮;12、侧板;13、转轴;14、第二锥齿轮;15、第一齿轮;16、齿条;17、第二安装槽;18、第二电机;19、第二丝杆;20、移动杆;21、滑槽;22、滑块;23、限位槽;24、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地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9]为了方便叙述,本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下面集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顶板2,所述顶板2的下部对称设置支撑杆1,所述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安装箱3,所述支撑杆1的一侧开设第一安装槽5,所述第一安装槽5的顶部设置第一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6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丝杆7,所述第一丝杠7上套设移动块8;所述移动块8的一端设置安装板9,所述安装板9中部设置固定锥10,所述固定锥10一端设置第一锥齿轮11,所述第一锥齿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下部对称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安装箱,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开设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顶部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上套设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端设置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中部设置固定锥,所述固定锥一端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一端与转轴的一端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齿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安装箱连通,安装板设置在安装箱内,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侧板,所述侧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过通孔,侧板与转轴之间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纵向设置在安装箱内,所述第一齿轮与齿条啮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顶风道施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设置两个,一侧的所述支撑杆顶部开设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顶部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冉,陈冰慧,赵程程,邓丽萍,刘鑫锦,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