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屋面板、第一防水层、保温层、第二防水层,所述屋面板的一侧设置女儿墙,所述女儿墙的上方设置有挑檐,所述第一防水层、空腔式保温层和第二防水层的端部均折弯并沿女儿墙延伸至挑檐;所述挑檐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的腔隙相连通的排汽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中的具有上下两侧防水层的屋面排水排汽结构而言,极大的降低了屋面渗漏的几率。屋面渗漏的几率。屋面渗漏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屋面防水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进行屋面防水施工时,通常在屋面保温层上下分别设置防水层,并在上下防水层之间设置排水道或排水口,同时还需在屋面上留设若干与排水道或排水口相连通的竖向排汽管,以排出构造层内的水汽,然而在屋面结构中,排水道/排水口与竖向排汽管连通形成屋面构造的唯一排汽排水通道,排水道和排水口的设置很容易发生局部堵塞而丧失排汽功能,因此,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一旦排水道或排水口堵塞,竖向排汽管则会因而无法排出屋面构造内的积水,则会导致屋面渗透问题逐年加重,此外,竖向排汽管的设置无疑又增加了新的防水节点,提高了屋面的渗漏几率,因此,传统技术中具有上下双层防水层的屋面构造,渗漏几率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具有上下双层防水层的屋面构造,渗漏几率偏高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屋面板、第一防水层、空腔式保温层和第二防水层,以及排汽管;所述空腔式保温层底部设置相互连通的腔隙,所述排汽管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的腔隙相连通。
[000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屋面板的一侧设置女儿墙,所述女儿墙的上方设置有挑檐,所述第一防水层、空腔式保温层和第二防水层的端部均折弯并沿女儿墙延伸至挑檐;所述排汽管为横向排汽管;所述排汽管设置于所述挑檐的下方。
[000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防水层与所述挑檐或排汽管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膏。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腔式保温层由若干保温板拼接而成;所述保温板的底部设置有凸点,从而形成相互连通的腔隙;所述排汽管进口端与所述腔隙相连通。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汽管为横向排汽管。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屋面板与所述第一防水层之间还设置有找坡层和找平层。
[00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腔式保温层和所述第二防水层之间还设置有保护层,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所述屋面板或女儿墙的一侧设置有饰面层,所述保护层和所述饰面层的端部折弯并沿女儿墙延伸至挑檐。
[00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防水层靠近排汽管的一端设置有压条,所述压条通过铆钉固定设置于空腔式保温层或保护层上。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屋面板上还设置有双层排水口,所述双层排水口包
括与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一排水通道与屋面结构上方的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水通道与空腔式保温层的腔隙相连通。
[00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双层排水口采用直落式双层排水结构;
[0015]所述直落式双层排水结构包括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排水口内的下排水管和上排水管,所述上排水管固定设置于第二防水层的上方,所述上排水管与下排水管连通形成第一排水通道;所述上排水管与所述下排水管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相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上排水管底部与下排水管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形成连通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的透水透汽口。
[00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双层排水口采用横落式双层排水结构;
[0017]所述横落式双层排水结构包括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排水口处的L形排水管,设置于所述L形排水管内的L形挡板,所述L形挡板将所述L形排水管上部分隔成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技术设置空腔式保温层,并在空腔式保温层的底部设置相互连通的腔隙,相较于传统的排水管或排水口而言,不易堵塞,从而降低了传统技术中排水管或排水口易堵塞而引发的排汽不畅甚至无法排汽的问题。本技术将传统技术中设置于屋面构造层的竖向排汽管改为横向排汽管,并设置于挑檐的下方,其相较于传统技术而言,不会在屋面构成层形成排水排汽节点,从而降低了屋面构造层渗漏的几率。本技术设置双层排水口,第二排水通道与空腔式保温层相连通,从而增加了保温层水汽的排出口,提高了保温层水汽的排出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直落式双层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横落式双层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在图中,1、屋面板,2、女儿墙,3、挑檐,4、找坡层,5、找平层,6、第一防水层,7、空腔式保温层,8、保护层,9、第二防水层,10、饰面层,11、排汽管,12、凸点,13、压条,14、铆钉,15、第一密封膏,16、第一排水通道,17、第二排水通道,18、排水口,19、下排水管,20、上排水管,21、透水透汽口,22、L形排水管,23、L形挡板,24、第二密封膏。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
“
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叙述。
[0029]如图1
‑
4示出的本技术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屋面板1、第一防水层6、空腔式保温层7、第二防水层9,以及排汽管;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底部设置相互连通的腔隙,所述排汽管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的腔隙相连通。本技术空腔式保温层的底部设置相互连通的腔隙,相较于传统的排水管或排水口而言,不易堵塞,从而降低了传统技术中排水管或排水口易堵塞而引发的排汽不畅甚至无法排汽的问题。
[0030]作为本技术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屋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屋面板(1)、第一防水层(6)、空腔式保温层(7)和第二防水层(9),以及排汽管(11);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底部设置相互连通的腔隙,所述排汽管(11)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的腔隙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1)的一侧设置女儿墙(2),所述女儿墙(2)的上方设置有挑檐(3),所述第一防水层(6)、空腔式保温层(7)和第二防水层(9)的端部均折弯并沿女儿墙(2)延伸至挑檐(3);所述排汽管(11)为横向排汽管;所述排汽管(11)设置于所述挑檐(3)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水层(9)与所述挑檐(3)或排汽管(11)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膏(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由若干保温板拼接而成;所述保温板的底部设置有凸点(12),从而形成相互连通的腔隙;所述排汽管(11)进口端与所述腔隙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1)与所述第一防水层(6)之间还设置有找坡层(4)和找平层(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排汽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式保温层(7)和所述第二防水层(9)之间还设置有保护层(8),所述第二防水层(9)远离所述屋面板(1)或女儿墙(2)的一侧设置有饰面层(10),所述保护层(8)和所述饰面层(10)的端部折弯并沿女儿墙(2)延伸至挑檐(3)。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