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638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上壳体、下壳体、复数止挡件与复数电极组。上壳体提供第二开口、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下壳体提供第三开口、复数第三结合件与第三卡扣结构,第三开口形成在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该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该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该复数电极组设置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使得该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下壳体,通过第二结合面覆盖于第三结合面以封闭第三开口,且通过该复数止挡件插入该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该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的
,特别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多组件式浮动电连接器,在组合的过程会产生隙缝缺口,使得外部的落尘会通过隙缝进入设置端子的空间,由于端子的数量多且密集,端子之间有可能发生短路而产生误动作或是损坏。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增加止挡件,使得浮动连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以受到止挡,而无按压触碰电路板而导致具有短路的风险。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提供内置的电源端子。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在上壳体的一侧面(或称裙边)加宽以覆盖(或称遮盖)下壳体的开去,而能够免除或减少因落尘而造成端子短路风险。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供连接插头,该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上壳体、下壳体、复数止挡件与复数电极组。上壳体,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容置空间、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该第二开口连接该第二容置空间,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该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二侧,且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在该上壳体形成复数贯孔以连通该第二容置空间与该上壳体的外部空间,该复数第二结合件突出在该上壳体的二侧边,该第二结合面形成在该上壳体的一面。下壳体,形成第三开口、第三容置空间、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与复数第三结合件,该第三开口形成在该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该第三容置空间贯穿该下壳体,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形成在该第三容置空间的内壁,该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在该下壳体的二侧以对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其中该复数第三结合件又形成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该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复数电极组,具有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复数第二电源端子,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弯曲结构以形成弹性体,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与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选择性地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其中,该复数电极组设置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使得该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下壳体,在该上壳体连接该下壳体之后,通过该第二结合面覆盖于该第三结合面以封闭该第三开口,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也设置于该复数第三结合件,通过该复数止挡件插入该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该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
[0008]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0009]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倒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倒T形的底面。
[0010]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为凹槽。
[0011]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具有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的复数固定空间和所述复数止挡件为具有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的复数U形体,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使得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结合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其中所述复数U形体将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限位于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
[0012]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为缺口。
[0013]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缺口形成在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方向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形成在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内壁。
[0014]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周缘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0015]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T形的底面。
[0016]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下壳体更形成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用于设置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显示内置电源端子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3为说明本技术图1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4为说明本技术图3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为说明本技术图5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3]符号说明:
[0024]2…
插头
[0025]22

第一壳体
[0026]24

舌板
[0027]26

第一信号端子
[0028]28

第一电源端子
[0029]10、10
’…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0030]12、12
’…
上壳体
[0031]122

第二开口
[0032]124

第二信号端子槽
[0033]126

第二电源端子槽
[0034]128

第二结合件
[0035]130

贯孔
[0036]14、14
’…
下壳体
[0037]142

第三开口
[0038]144

第三信号端子槽
[0039]146

第三结合件
[0040]1462

第三卡扣结构
[0041]148

第三电源端子槽
[0042]16

止挡件
[0043]162

第四卡扣结构
[0044]18

电极组
[0045]182

第二信号端子
[0046]184

第二电源端子
[0047]SCF、SCF
’…
第二结合面
[0048]TCF

第三结合面
[0049]SP1

第一容置空间
[0050]SP2

第二容置空间
[0051]SP3

第三容置空间
[0052]FSP

固定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供连接插头,所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上壳体,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容置空间、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二开口连接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二侧,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在所述上壳体形成复数贯孔以连通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上壳体的外部空间,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突出在所述上壳体的二侧边,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一面;下壳体,形成第三开口、第三容置空间、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与复数第三结合件,所述第三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所述第三容置空间贯穿所述下壳体,所述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形成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内壁,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二侧以对应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又形成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所述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复数电极组,具有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弯曲结构以形成弹性体,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与所述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其中,所述复数电极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使得所述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壳体,在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下壳体之后,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面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以封闭所述第三开口,且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也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通过所述复数止挡件插入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顺荣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