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414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动力机构、过滤机构、抽取机构和搅动机构,动力机构设置在过滤机构的顶部,抽取机构设置在动力机构的前侧,搅动机构设置在抽取机构的前侧,且搅动机构与抽取机构之间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搅动机构包括控制结构和搅拌结构,控制结构设置在搅拌结构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搅动机构对底泥进行松弛,使底泥在抽取时不会造成管道的堵塞;通过抽取机构对底泥进行抽取,传输进过滤机构中进行过滤;通过动力机构为底泥的抽取与排出提供动力,同时在动力机构的第一出水口内设置一层过滤网,对抽取的底泥进行初次过滤;通过过滤机构对底泥进行二次过滤,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便于底泥运输。便于底泥运输。便于底泥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底泥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表面0至15公分厚之底泥称表层底泥,超过15公分厚之底泥称为深层底泥。
[0003]河道经过长时间不清理,底部会产生黏土、泥沙等等混合物,俗称底泥,为了清理河道底部的底泥,需要用到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底泥具有粘稠性,现有的河道底部清理装置,在抽取底泥处理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对底泥进行松弛的效果,影响对底泥的处理速度,所以经常会造成管道堵塞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抽取之后不能使底泥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不便于抽取之后底泥的运输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河道底部清理装置,在抽取底泥处理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对底泥进行松弛的效果,影响对底泥的处理速度,所以经常会造成管道堵塞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抽取之后不能使底泥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不便于抽取之后底泥的运输处理。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动力机构、过滤机构、抽取机构和搅动机构,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过滤机构的顶部,所述抽取机构设置在动力机构的前侧,所述搅动机构设置在抽取机构的前侧,且所述搅动机构与抽取机构之间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所述搅动机构包括控制结构和搅拌结构,所述控制结构设置在搅拌结构的顶部。
[0007]为了达到为搅拌结构提供动力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开关、电机和连接块,所述电机焊接在连接块的顶部,所述控制开关栓接在电机的顶部。
[0008]为了达到搅拌底泥使底泥松弛便于抽取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结构包括转板、运转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运转组件的表面,所述运转组件的顶部与连接块的底部连接,所述转板通过运转组件的旋转杆与连接组件的底部转动连接。
[0009]为了达到为抽连接搅拌结构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底座和固定板,所述连接管连接在连接块的底部,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连接管的底部,所述底座上沿着圆周方向开设多个连接孔,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底座的底部。
[0010]为了达到为转板提供动力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运转组件包括连接柱、旋转杆和第一齿轮,所述连接柱的表面转动连接在连
接管的内壁,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在连接柱的底部,连接柱的顶部与连接块底部连接,所述旋转杆设置有多个,多个旋转杆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于多个连接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齿轮接触连接。
[0011]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旋转杆位于连接孔内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板。
[0012]为了达到与其他机器连接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连接螺栓、支撑柱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底部固接在连接块的顶部,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抽取机构连接,所述支撑柱固接在连接板的顶部,所述连接螺栓固接在连接柱的顶部。
[0013]为了达到抽取底泥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取机构优选地包括延长管、输送管和抽取管,所述延长管的一端与动力机构连接,延长管的另一端与输送管一端连接,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抽取管连接,所述抽取管的入口正对所述搅拌结构设置。
[0014]为了达将底泥之中泥水分离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机构优选地包括第一出水口、抽水机、进水口、底板和第二出水口,所述抽水机的前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栓接在延长管上,所述抽水机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底板焊接在抽水机的底部,所述第二出水口开设在底板的底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机构包括顶板和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槽,所述过滤槽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网,过滤槽的顶部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箱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过滤箱的顶部通过所述顶板与动力机构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水口相连通的连接口。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该河道底泥处理装置,通过搅动机构的设置,可以对河道底泥进行松弛,使得底泥在抽取时不会造成管道的堵塞,通过抽取机构的设置,可以对底泥进行抽取,传输进过滤机构之中进行过滤,通过动力机构的设置,可以起到为底泥的抽取与排出提供动力,同时在动力机构之中的第一出水口内设置有一层过滤网,对抽取的底泥进行初次过滤,通过过滤机构的设置,可以对底泥进行二次过滤,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便于底泥运输,通过支撑机构的设置,可以使装置配合吊机等机器使用,可以更深程度的对底泥进行处理。
[001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设计方案和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河道底泥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抽取机构、支撑机构和搅动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搅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运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中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中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支撑机构;
[0029]11、连接螺栓;12、支撑柱;13、连接板;
[0030]2、动力机构;
[0031]21、第一出水口;22、抽水机;23、进水口;24、底板;25、第二出水口;
[0032]3、过滤机构;
[0033]31、连接口;32、顶板;33、过滤板;34、过滤网;35、过滤槽;36、过滤箱;37、排水口;
[0034]4、抽取机构;
[0035]41、延长管;42、输送管;43、抽取管;
[0036]5、搅动机构;
[0037]51、控制结构;511、控制开关;512、电机;513、连接块;
[0038]52、搅拌结构;521、转板;522、运转组件;52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1)、动力机构(2)、过滤机构(3)、抽取机构(4)和搅动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2)设置在过滤机构(3)的顶部,所述抽取机构(4)设置在动力机构(2)的前侧,所述搅动机构(5)设置在抽取机构(4)的前侧,且所述搅动机构(5)与抽取机构(4)之间通过支撑机构(1)连接;所述搅动机构(5)包括控制结构(51)和搅拌结构(52),所述控制结构(51)设置在搅拌结构(52)的顶部;所述抽取机构(4)包括延长管(41)、输送管(42)和抽取管(43),所述延长管(41)的一端与动力机构(2)连接,延长管(41)的另一端与输送管(42)一端连接,输送管(42)的另一端与抽取管(43)连接,所述抽取管(43)的入口正对所述搅拌结构(52)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51)包括控制开关(511)、电机(512)和连接块(513),所述电机(512)焊接在连接块(513)的顶部,所述控制开关(511)栓接在电机(512)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结构(52)包括转板(521)、运转组件(522)和连接组件(523),所述连接组件(523)设置在运转组件(522)的表面,所述运转组件(522)的顶部与连接块(513)的底部连接,所述转板(521)通过运转组件(522)的旋转杆(5222)与连接组件(523)的底部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523)包括连接管(5231)、底座(5232)和固定板(5234),所述连接管(5231)连接在连接块(513)的底部,所述底座(5232)固定连接在连接管(5231)的底部,所述底座(5232)上沿着圆周方向开设多个连接孔(5233),所述固定板(5234)固定连接在底座(5232)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转组件(522)包括连接柱(5221)、旋转杆(5222)和第一齿轮(5223),所述连接柱(5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维纤刘渊博曹欣峰吴世璋焦梦蒙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