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轮机驾驶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404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斗轮机驾驶室,包括换气组件,其包括机体与框架,所述框架固定连接在机体内部,所述框架的正面与侧面均设置有玻璃窗,所述框架的左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内部设置有吸气机,所述框架的右侧固定插接有集风管,所述集风管的内部设置有排气机;清灰组件,其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固定连接在框架的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风管便于对排气机排出的气流进行收集并通过导风管输送至中空管内部,从而便于对多个喷气嘴进行供气,随之通过喷气嘴喷出气流,通过喷气嘴喷出的气流便于对玻璃窗上附着的粉尘进行吹扫,从而减少粉尘不断附着在玻璃窗上并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影响的可能。视线造成影响的可能。视线造成影响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斗轮机驾驶室


[0001]本技术涉及斗轮机相关
,特别是一种斗轮机驾驶室。

技术介绍

[0002]斗轮机动力分合闸及控制分合闸接线方式为电缆接线方式,电缆的走向是从配电室至司机室,距离较长,中间经过回转平台,回转平台旋转时,电缆会随着回转平台转动。
[0003]现有的部分斗轮机在作业时容易产生较多扬尘,而操作员在驾驶室内部需要通过玻璃对外部进行观察,然而扬尘容易不断附着在玻璃表面,当玻璃表面附着较多扬尘时容易对操作员的实现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斗轮机在作业时容易产生较多扬尘,因此驾驶室外侧的玻璃上容易附着较多粉尘,粉尘附着较多时容易影响操作员视线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
[0006]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斗轮机驾驶室。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斗轮机驾驶室包括换气组件,其包括机体与框架,所述框架固定连接在机体内部,所述框架的正面与侧面均设置有玻璃窗,所述框架的左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内部设置有吸气机,所述框架的右侧固定插接有集风管,所述集风管的内部设置有排气机;
[0008]清灰组件,其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固定连接在框架的侧面,所述中空管的侧面固定插接有喷气嘴,所述中空管下端固定插接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远离中空管的一端与集风管的出风端固定连接,所述清灰组件在换气组件的侧面。
[0009]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风口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滤尘板,所述第一滤尘板在吸气机的左侧。
[0010]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滤尘板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刮板,所述刮板的尾端与吸气机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刮板的侧面与第一滤尘板的侧面滑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刮板由圆杆与若干个毛刷板组成,若干个所述毛刷板等距离呈环状分布在圆杆的侧面,所述毛刷板的侧面与第一滤尘板的侧面滑动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集风管的形状为圆锥形,所述集风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滤尘板,所述第二滤尘板在排气机的左侧。
[0013]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中空管的形状为L形,所述中空管的内部开设有空腔。
[0014]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喷气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喷气嘴等分为两组并分别设置在中空管的两端。
[0015]作为本技术斗轮机驾驶室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玻璃窗均为钢化玻璃。
[0016]本技术的斗轮机驾驶室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集风管便于对排气机排出的气流进行收集并通过导风管输送至中空管内部,从而便于对多个喷气嘴进行供气,随之通过喷气嘴喷出气流,通过喷气嘴喷出的气流便于对玻璃窗上附着的粉尘进行吹扫,从而减少粉尘不断附着在玻璃窗上并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影响的可能。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8]图1为斗轮机驾驶室的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斗轮机驾驶室的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斗轮机驾驶室的局部立体结构剖面图。
[0021]图4为斗轮机驾驶室的整体立体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0026]参照图1~4,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斗轮机驾驶室,能实现便于对驾驶室外侧玻璃上的尘进行清扫的效果,其包括换气组件100,其包括机体101与框架102,框架102固定连接在机体101内部,机体101为斗轮机,框架102为驾驶室框架;框架102的正面与侧面均设置有玻璃窗103,玻璃窗103均为钢化玻璃,钢化玻璃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便于减少玻璃窗103受到撞击后碎裂的可能。
[0027]框架102的左侧开设有进风口104,进风口104的内部设置有吸气机105,通过进风口104与吸气机105配合便于将外部空气吸入框架102内部。
[0028]框架102的右侧固定插接有集风管106,集风管106的内部设置有排气机107,通过排气机107便于对框架102内部的空气进行排放,从而促使框架内部的空气保持流通;
[0029]清灰组件200,其包括中空管201,中空管201固定连接在框架102的侧面,中空管201的侧面固定插接有喷气嘴202,中空管201的形状为L形,中空管20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通过中空管201便于对喷气嘴202进行供气,从而通过喷气嘴202喷出气流并对玻璃窗103上的粉尘进行吹扫。
[0030]中空管201下端固定插接有导风管203,导风管203远离中空管201的一端与集风管106的出风端固定连接,通过集风管106便于对排气机107排出的气流进行收集并通过导风管203输送至中空管201内部,从而便于对多个喷气嘴202进行供气;清灰组件200在换气组件100的侧面。
[0031]具体的,集风管106的形状为圆锥形,集风管10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滤尘板106a,第二滤尘板106a在排气机107的左侧,通过集风管106便于对排气机107排出的气流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二次利用,通过第二滤尘板106a便于对排气机107吸入的气流进行过滤,从而减少灰尘不断进入中空管201与喷气嘴202内部并造成喷气嘴202堵塞的可能。
[0032]具体的,喷气嘴202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喷气嘴202等分为两组并分别设置在中空管201的两端,通过两组喷气嘴202配合便于对两个玻璃窗103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斗轮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组件(100),其包括机体(101)与框架(102),所述框架(102)固定连接在机体(101)内部,所述框架(102)的正面与侧面均设置有玻璃窗(103),所述框架(102)的左侧开设有进风口(104),所述进风口(104)的内部设置有吸气机(105),所述框架(102)的右侧固定插接有集风管(106),所述集风管(106)的内部设置有排气机(107);清灰组件(200),其包括中空管(201),所述中空管(201)固定连接在框架(102)的侧面,所述中空管(201)的侧面固定插接有喷气嘴(202),所述中空管(201)下端固定插接有导风管(203),所述导风管(203)远离中空管(201)的一端与集风管(106)的出风端固定连接,所述清灰组件(200)在换气组件(100)的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轮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0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滤尘板(104a),所述第一滤尘板(104a)在吸气机(105)的左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斗轮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第一滤尘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占成裴宣林卫东赵兵胡建国李长青王国军高晓东刘志刚张海利郝学军朱晓鹏刘海东张云燕杨德晶张飞林方舟王帅塔米尔刘梦楠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