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无功滤波补偿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包括:盒体、开关、可控硅模块、连接件和整流器;开关安装在盒体上,连接件安装在盒体中,并向外延伸,且连接件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可控硅模块电连接;可控硅模块安装在盒体中;可控硅模块由不少于一块硅片组合叠加而成;整流器安装在盒体中,整流器与可控硅模块电连接;开关与整流器电连接,且整流器用于电流整流。综上,该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能够解决电网电压谐波干扰、避免该开关过零检测漂移,能够达到电压过零投入、电流过零切除的要求;均采用AC220V电压作为控制电源接入;有适用性强;适用于行业推广。适用于行业推广。适用于行业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无功滤波补偿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
技术介绍
[0002]无功补偿市场属于刚需市场,传统的投切元件都存在投切时产生的涌流、过压和分断电弧过大等问题;要提高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寿命和投切稳定性,必须彻底解决电容器投切时产生的涌流、过压和分断电弧过大等问题。利用可控硅实现电压过零投入、电流过零切除、开关无触点、反应速度快等特性,可实现电容器的投入无涌流、切除无过压、投切无电弧的快速动态补偿功能,因而较好地解决了电容器投切时产生的暂态冲击现象。然而市面上绝大部分产品对可控硅控制电源直接采用电网电压;电网电压存在电能质量诸多问题(电压过低、谐波干扰、冲击过大、频率波动频繁等),电网电压直接影响到可控硅开关的性能,导致产品出现寿命降低及投切不稳定等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以提高产品寿命,增加产品稳定性。
[000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包括:盒体、开关、可控硅模块、连接件和整流器;所述开关安装在所述盒体上,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盒体中,并向外延伸,且连接件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可控硅模块安装在所述盒体中;所述可控硅模块由不少于一块硅片组合叠加而成;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螺旋线圈、安全丝和第二螺旋线圈;所述安全丝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电连接,所述安全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线圈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整流器安装在所述盒体中,所述整流器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开关与所述整流器电连接,且所述整流器用于电流整流。
[0005]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模块包括第一放大硅片,所述第一放大硅片截面呈半弧状,所述第一放大硅片的顶点处,靠向连接件方向。实际运用中,通过该第一放大硅片,将电流放大,减少频率波动频繁。
[0006]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模块包括第二整流硅片,所述第二整流硅片安装在所述第一放大硅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整流硅片截面呈波浪状,且与第一放大硅片电连接。实际运用中,该设计减少了电流传导过程中的谐波干扰,增加了电流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可控硅模块包括第三移动硅片,所述第三移动硅片安装在所述第二整流硅片的上方, 所述第三移动硅片截面呈波浪状,并与第二整流硅片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移动硅片与第二整流硅片电连接。实际运用中,该设计,实现了避免了电流传导过程中的冲击过大,减少了对整流器的危害。
[0008]进一步的,所述盒体采用塑料制成,且盒体具有不少于一处的定位孔。实际运用中,该设计保证了能够稳定的安装在各个地方。
[000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的有益效果:
[0010](1)对进线电源进行隔离、滤波处理;彻底解决开关控制电源不受外部电网电压的影响;
[0011](2)可控硅控制电源增加变压回路;电压≤600V系统均能适用;
[0012](3)连接件采用直列异向螺旋结构,当电流通过第一螺旋线圈时,由于受到螺旋线圈的影响,将外部电流带来的磁场进行整向,且同时采用安全丝的设计,该安全丝为保险丝,减少电流波动大 ,烧坏装置的情况发生;并且还设计第二螺旋线圈,对第一螺旋线圈产生的磁场进行抵消减弱,减少电流磁场对可控硅模块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
[0017]盒体1、定位孔11、开关2、可控硅模块3、连接件4、第一螺旋线圈41、安全丝42、第二螺旋线圈43、整流器5、第一放大硅片31、第二整流硅片32、第三移动硅片33。
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至图2所示:
实施例
[0020]如图1
‑
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提供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以提高产品寿命,增加产品稳定性。
[002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2,包括:盒体1、开关2、可控硅模块3、连接件4和整流器5;所述开关2安装在所述盒体1上,所述连接件4安装在所述盒体1中,并向外延伸,且连接件4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可控硅模块3电连接;所述可控硅模块3安装在所述盒体1中;所述可控硅模块3由不少于一块硅片组合叠加而成;所述连接件4包括第一螺旋线圈41、安全丝42和第二螺旋线圈43;所述安全丝42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42电连接,所述安全丝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43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41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线圈43与所述可控硅模块3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41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43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整流器5安装在所述盒体1
中,所述整流器5与所述可控硅模块3电连接;所述开关2与所述整流器5电连接,且所述整流器5用于电流整流。对进线电源进行隔离、滤波处理;彻底解决开关2控制电源不受外部电网电压的影响;可控硅控制电源增加变压回路;电压≤600V系统均能适用。且该连接件4采用的是电极,实际材质为铜。连接件4采用直列异向螺旋结构,当电流通过第一螺旋线圈41时,由于受到螺旋线圈的影响,将外部电流带来的磁场进行整向,且同时采用安全丝42的设计,该安全丝42为保险丝,减少电流波动大 ,烧坏装置的情况发生;并且还设计第二螺旋线圈43,对第一螺旋线圈41产生的磁场进行抵消减弱,减少电流磁场对可控硅模块3的影响。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硅模块3包括第一放大硅片31,所述第一放大硅片31截面呈半弧状,所述第一放大硅片31的顶点处,靠向连接件4方向。实际运用中,通过该第一放大硅片31,将电流放大,减少频率波动频繁。
[00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硅模块3包括第二整流硅片32,所述第二整流硅片32安装在所述第一放大硅片31的一侧;所述第二整流硅片32截面呈波浪状,且与第一放大硅片31电连接。实际运用中,该设计减少了电流传导过程中的谐波干扰,增加了电流稳定性。
[00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硅模块3包括第三移动硅片33,所述第三移动硅片33安装在所述第二整流硅片32的上方, 所述第三移动硅片33截面呈波浪状,并与第二整流硅片32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移动硅片33与第二整流硅片32电连接。实际运用中,该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控制电源可控硅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开关、可控硅模块、连接件和整流器;所述开关安装在所述盒体上,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盒体中,并向外延伸,且连接件的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可控硅模块安装在所述盒体中;所述可控硅模块由不少于一块硅片组合叠加而成;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螺旋线圈、安全丝和第二螺旋线圈;所述安全丝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电连接,所述安全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线圈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线圈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整流器安装在所述盒体中,所述整流器与所述可控硅模块电连接;所述开关与所述整流器电连接,且所述整流器用于电流整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以文,张冰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西威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