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780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包括控制芯片U1、MOS管Q1、二极管D1和拨码开关S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输入插接件JP1,二极管D1的阴极并联连接电阻R1、电阻R3和控制芯片U1的引脚3,电阻R1的另一端并联连接电容C1、电阻R4和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7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自由的实现升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以及降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PWM信号会根据设定的功率在U1模块内完成自动调节脉冲宽度,输出的电压电流稳定性好,性能优越。性能优越。性能优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功率变换器
,具体是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功率变换器是一种可以将某种电流转换为其他类型电流的电子设备。既有直流功率变换也有交流功率变换。功率变换器利用电表只对带有“钨丝”的发热的电阻性的用电器限定了瓦数的漏洞,而制作出来的产品。
[0003]现有技术的功率变换器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输出电压和电流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包括控制芯片U1、MOS管Q1、二极管D1和拨码开关S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输入插接件JP1,二极管D1的阴极并联连接电阻R1、电阻R3和控制芯片U1的引脚3,电阻R1的另一端并联连接电容C1、电阻R4和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7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MOS管Q1的漏极并联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电感L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MOS管Q2的源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7,控制芯片U1的引脚6连接电容C4、二极管ZD1的阴极、电阻R17、二极管D4的阴极和MOS管Q5的源极,二极管ZD1的阳极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18和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8和电阻R15,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拨码开关S1,拨码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5,MOS管Q5的漏极连接输出插接件JP2,MOS管Q2的漏极并联电阻R2、电容C3,电阻R2、电容C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和二极管D4的阳极并联在一起,MOS管Q2、电阻R2、电容C3接地。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4均为复合二极管,由两个二极管并联组成。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输入插接件JP1连接6

60V直流电压。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MOS管Q5的漏极还连接MOS管Q4的漏极,MOS管Q4的源极连接电瓶接口插座JP3。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自由的实现升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以及降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PWM信号会根据设定的功率在U1模块内完成自动调节脉冲宽度,输出的电压电流稳定性好,性能优越。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请参阅图1,实施例1: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包括控制芯片U1、MOS管Q1、二极管D1和拨码开关S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输入插接件JP1,二极管D1的阴极并联连接电阻R1、电阻R3和控制芯片U1的引脚3,电阻R1的另一端并联连接电容C1、电阻R4和MOS管Q1的源极,电容C1接地,控制芯片U1的引脚2、引脚3、引脚4通过电容C2接地,控制芯片U1的引脚1接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7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MOS管Q1的漏极并联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电感L1,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MOS管Q2的源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7,控制芯片U1的引脚6连接电容C4、二极管ZD1的阴极、电阻R17、二极管D4的阴极和MOS管Q5的源极,二极管ZD1的阳极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18和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8和电阻R15,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拨码开关S1,电阻R15、三极管Q3、拨码开关S1连接的一端接地,拨码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5,MOS管Q5的漏极连接输出插接件JP2,输入插接件JP1、输出插接件JP2接地,MOS管Q5的漏极还连接MOS管Q4的漏极,MOS管Q4的源极连接电瓶接口插座JP3,MOS管Q2的漏极并联电阻R2、电容C3,电阻R2、电容C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和二极管D4的阳极并联在一起,MOS管Q2、电阻R2、电容C3接地。
[001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4均为复合二极管,由两个二极管并联组成,输入插接件JP1连接6

60V直流电压,输入电流:0.25

2.75A(输入电流可编程);输入恒功率:功率可编程;输出电压(DC):默认值17V(输出电压可编程)。
[0016]工作原理如下:
[0017]输入插接件JP1,输出插接件JP2,电瓶接口插座JP3;编码开关S1编程设置输入电流;输入电流取样电阻R1,控制模块U1ET6206PS(完成输入电压输出电压检测比较;输入电流检测比较;Q1、Q2控制PWM信号脉冲宽度调节)
[0018]1.JP1输入电压低于JP2输出电压时,U1模块的第8引脚输出低电平,Q1导通;U1模块的第7引脚输出PWM信号控制Q2MOS开关,L1储能电感在Q2开关时产生反电动势升压通过肖特基二极管D3整流后输出,实现升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PWM信号会根据设定的功率在U1模块内完成自动调节脉冲宽度。
[0019]JP1输入电压高于JP2输出电压时,U1模块的第8引脚输出PWM信号控制Q1MOS开关;U1模块的第7引脚输出低电平Q2MOS关闭截止,L1储能电感在Q1开关时产生反电动势降压通过肖特基二极管D3整流后输出,实现降压完成功率转换功能。PWM信号会根据设定的功率在U1模块内完成自动调节脉冲宽度。
[002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压电流恒功率变换器,包括控制芯片U1、MOS管Q1、二极管D1和拨码开关S1,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输入插接件JP1,二极管D1的阴极并联连接电阻R1、电阻R3和控制芯片U1的引脚3,电阻R1的另一端并联连接电容C1、电阻R4和MOS管Q1的源极,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7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8,MOS管Q1的漏极并联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电感L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MOS管Q2的源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控制芯片U1的引脚7,控制芯片U1的引脚6连接电容C4、二极管ZD1的阴极、电阻R17、二极管D4的阴极和MOS管Q5的源极,二极管ZD1的阳极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18和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8和电阻R15,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翼翔谢宝发谢啟军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云腾动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