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375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器、软质吸管、用于连接吸引器管的第一连接头、以及用于连接吸痰管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后端、第二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前端,调节器设置在软质吸管上并靠近第二连接头,软质吸管与调节器的调节端接触配合;调节器的一端尺寸大于另一端尺寸并且与调节器的调节方向相匹配。这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吸管能够让医生在鼻中隔手术中更加及时、直接、方便地调节阻塞物流量大小。方便地调节阻塞物流量大小。方便地调节阻塞物流量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

技术介绍

[0002]在鼻中隔手术时,需要将患者鼻腔中的积血、脓肿等阻塞物吸取排出。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需要根据术中患者的情况实时微调吸力,在吸取鼻腔中积血、脓肿等阻塞物的同时,避免因吸力过大导致额外出血,影响主刀医生的视野。通常,吸取用的吸引设备放置在手术床一侧的设备台上,吸引器管从吸引设备处延伸至手术台上,主刀医生根据阻塞物的实时吸取情况,将吸力调整需求口头告知护士,再由手术台下的护士进行吸力微调。
[0003]但是,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从医生提出吸力调节需求,到护士根据需求微调吸力,医生再观察吸力调节后的阻塞物吸取情况,整个微调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医生与护士之间对于吸引设备的操作水平可能存在个体差距,一旦微调结果不符合医生的预期,还需要医生进一步反馈给护士重新进行微调,不仅延长微调时间,还影响手术进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这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能够让医生在鼻中隔手术中更加及时、直接、方便地调节阻塞物流量大小。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器、软质吸管、用于连接吸引设备吸管的第一连接头、以及用于连接吸痰管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后端、第二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前端,调节器设置在软质吸管上并靠近第二连接头,软质吸管与调节器的调节端接触配合;调节器的一端尺寸大于另一端尺寸并且与调节器的调节方向相匹配。
[0006]上述吸引器管连接在吸痰管与吸引器管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头连接吸引器吸管,以及通过第二连接头连接吸痰管;手术时吸引器管放置在手术台上,使主刀医生能够直观吸痰管中阻塞物的实时流出状态,并实时操作调节器以微调阻塞物流量大小,无需经过吸引设备调节,而且调节器设置在靠近第二连接头的地方,医生操作时更加方便顺手。而将调节器的一端尺寸大于另一端尺寸并且与调节方向相匹配,是让主刀医生能够目视调节器的某端大小即能够确定调节方向。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调节器包括外壳、调节座和调节滚轮,调节座设置在外壳中,调节座中设有沿前后方向的调节槽,调节槽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供所述软质吸管穿过的通孔,软质吸管沿前后方向穿过调节槽;调节滚轮设置在调节槽中,调节滚轮沿其轴向设有轮轴,轮轴的长度方向与调节槽的延伸方向垂直,调节槽的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的导向槽,轮轴两端处在相应的导向槽中;调节滚轮的下部轮边与软质吸管接触配合,
调节滚轮的上部露出在外壳外;导向槽与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自一端向另一端递增。
[0008]调节滚轮在其轮轴与导向槽的导向作用下前后滚动,调节滚轮的底部轮边与调节槽中的软质吸管接触配合,使得调节滚轮在滚动时前后滚压软质吸管;导向槽与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自一端向另一端递增,当调节滚轮处于导向槽与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较低的一端时,调节滚轮的底部与调节槽的槽底距离小,软质吸管受压变形大,进而使软质吸管的横截面变小,使得阻塞物的流量变小;相反,当调节滚轮处于导向槽与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较高的一端时,调节滚轮的底部与调节槽的槽底距离大,软质吸管受压变形小,进而使软质吸管的横截面变大,使得阻塞物的流量变大。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槽的前部设有前限位块,导向槽的后部设有后限位块。在导向槽的前部、后部分别设置前限位块和后限位块,对调节滚轮的调节幅度进行限制。
[0010]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槽的槽面沿前后方向设有若干凸部。凸部用于对前后滚动调节滚轮的幅度进行指示,手指滚动调节滚轮时经过凸部会得到触感反馈,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获知调节滚轮的滚动幅度。通常,凸部可以采用圆形凸点,或者采用平行的凸条;凸部可以等距设置,也可以根据软质吸管的尺寸变距设置。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为圆筒形,外壳的前端口半径大于后端口半径;所述导向槽与所述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自后向前递增。导向槽与调节槽的相对高度自前向后递增,即是说当调节滚轮处于调节槽前端时,软质吸管受到的压力较小,横截面较大,阻塞物的流量较大,因此外壳的前端口也相应地较大;而当调节滚轮处在调节槽后端的时候,软质吸管受到的压力较大,横截面较小,阻塞物的流量较小,因此外壳的后端口也相应地较小,医生只要目视外壳的形状,即能够快速地向相应方向调节滚轮,调节阻塞物的流量大小。
[0012]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前端口半径为后端口半径的1.5~2倍。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4]本技术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通过第一连接头连接吸引设备吸管、以及通过第二连接头连接吸痰管,手术时可调吸管放置在手术台上,使主刀医生能够直观吸痰管中阻塞物的实时流出状态,并实时操作调节器以微调阻塞物流量大小,无需经过吸引设备调节,而且调节器设置在靠近第二连接头的地方,医生操作时更加方便顺手。而将调节器的一端尺寸大于另一端尺寸并且与调节方向相匹配,让主刀医生能够目视调节器的某端大小即能够确定调节方向。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调节器去外壳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沿A

A的剖视图;
[0018]其中,各标示为:1

调节器,2

软质吸管,3

第一连接头,4

第二连接头;101

外壳,102

调节座,103

调节滚轮,104

调节槽,105

轮轴,106

导向槽,107

前限位块,108

后限位块,109

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0]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包括调节器1、软质吸管2、用于连接吸引器管的第一连接头3、以及用于连接吸痰管的第二连接头4,第一连接头3安装在软质吸管2的后端、第二连接头4安装在软质吸管2的前端,调节器1设置在软质吸管2上并靠近第二连接头4。
[0021]如图2和图3所示,调节器1包括外壳101、调节座102和调节滚轮103,外壳101为圆筒形,外壳101的前端口半径为后端口半径的1.5~2倍;调节座102设置在外壳101中,调节座102中设有沿前后方向的调节槽104,调节槽104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供软质吸管2穿过的通孔(图中未标示),软质吸管2沿前后方向穿过调节槽104;调节滚轮1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器、软质吸管、用于连接吸引设备吸管的第一连接头、以及用于连接吸痰管的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后端、第二连接头安装在软质吸管的前端,调节器设置在软质吸管上并靠近第二连接头,软质吸管与调节器的调节端接触配合;调节器的一端尺寸大于另一端尺寸并且与调节器的调节方向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鼻中隔手术的可调节吸引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外壳、调节座和调节滚轮,调节座设置在外壳中,调节座中设有沿前后方向的调节槽,调节槽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供所述软质吸管穿过的通孔,软质吸管沿前后方向穿过调节槽;调节滚轮设置在调节槽中,调节滚轮沿其轴向设有轮轴,轮轴的长度方向与调节槽的延伸方向垂直,调节槽的两侧均设有沿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琬虹郑晴亮曾紫珊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