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及前叉臂、叉车,其中该装置包括:底盘、撞舌、弹性件、转轴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其中所述底盘呈类下颚状;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底盘第一位置处;所述撞舌呈类U形状,其第一端经转轴件与底盘第二位置旋转连接,以围设在第一传感器前处;所述撞舌的第一端延伸有感应尾,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连接在撞舌第一端靠近感应尾处;所述底盘第三位置设有阻却部,以将感应尾与弹性件岔开形成弹性机构;所述第二传感器连接在底盘第四位置处,其感应面朝向感应尾。籍此以在紧凑的空间内,实现非接触式传感器与硬碰撞感应结构的协调设计,以此减小体型。型。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及前叉臂、叉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碰撞检测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及前叉臂、叉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自动叉车领域,为了防止插齿被撞坏,通常会在叉齿的前端安装一套检测装置。然而现有的智能叉车产品中,已知的叉尖碰撞检测结构通常都是针对单一功能设计,即只具备一种非接触式传感装置,或是只具备硬碰撞感应结构,如果要兼具这两种结构,则其内部的传感器需要与碰撞结构之间进行协调设计,因此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
[0003]例如,现有技术曾提出了《一种叉齿碰撞检测装置及自动搬运叉车》(中国专利申请号:202222831283.7)其中该装置包括:碰撞岛,连接座,弹性伸缩机构,侧挡件,第一导轨机构,触发机构,其中所述碰撞岛与连接座之间采用弹性伸缩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导轨机构横向设置在碰撞岛上,所述侧挡件与第一导轨机构的滑块连接以布设在碰撞岛侧方,所述触发机构设置在连接座上,其触发端伸入侧挡件沿所处第一导轨机构移动的途径处,所述侧挡件背靠触发端,以在经受侧挡件背部挤压而退缩时形成触发,籍此实现为叉齿提供前方及侧方的碰撞检测。
[0004]然而,此类现有技术虽然实现了内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与碰撞结构之间的协调设计,但整体方案的体型结构仍然偏大,整体不够紧凑,因此对叉车前叉臂的配装空间提出了一定的适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及前叉臂、叉车,以在紧凑的空间内,实现非接触式传感器与硬碰撞感应结构的协调设计,以此减小体型。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包括:底盘、撞舌、弹性件、转轴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其中所述底盘呈类下颚状;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底盘第一位置处;所述撞舌呈类U形状,其第一端经转轴件与底盘第二位置旋转连接,以围设在第一传感器前处;所述撞舌的第一端延伸有感应尾,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连接在撞舌第一端靠近感应尾处;所述底盘第三位置设有阻却部,以将感应尾与弹性件岔开形成弹性机构;所述第二传感器连接在底盘第四位置处,其感应面朝向感应尾。
[0007]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上位处撞舌的退缩位移轨迹上、且靠近第一传感器前部处,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盘上第五位置处设有第三限位部,以限制撞舌及其感应尾的退缩位移极限。
[0008]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呈片状,所述底盘的阻却部一侧呈坡状、头部呈弧形过度状,所述弹性件抵在阻却部的坡状侧。
[0009]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阻却部的坡状一侧上嵌有轴承件,以与弹性
件相抵,形成引导。
[0010]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还包括:轴套、轴销件、锁紧螺栓,其中所述转轴件底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轴套套接在转轴件外,以承载撞舌,所述锁紧螺栓穿过底盘底部,经连接孔与转轴件配接,所述轴销件与底盘侧部的螺孔配接,以从侧面抵住转轴件。
[0011]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还包括:水平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底盘第一位置处设有第一窗口,所述第一窗口内侧设有台阶状的连接部,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板,调节螺栓,垫圈,其中所述调节板经调节螺栓与连接部配接,以盖接在第一窗口处,所述垫圈套接在调节螺栓上,位处调节板与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传感器与调节板连接,使其感测面位处撞舌之上。
[0012]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单线激光传感器、平面激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传感器为接近开关。
[0013]在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还包括:调节支架,所述调节支架呈类L形状,其第一端设有腰孔,所述调节支架经螺栓与腰孔配接连接在底盘上,以调整调节支架在底盘第四位置处的连接方位,所述第二传感器与调节支架的第二端连接,以使其感应区朝向感应尾的退缩路径。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前叉臂,其包括:叉杆,碰撞感测装置,其中,所述碰撞感测装置为上述任一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中所述叉杆前端呈上颚状,所述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经底盘与叉杆前端配接,形成嘴部微张形态,以定义出感测窗,并允许撞舌于此伸/缩。
[00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叉车,其包括:上述前叉臂及车体,其中所述前叉臂设置在车体前侧。
[0016]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该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及前叉臂、叉车,采用巧妙的紧凑型设计方案,在极小空间内,同时实现了非接触式传感器与硬碰撞感应结构的协调设计,以此极大的减小了装置的体型,为后续在叉车的前叉臂上配装,留出了极大的设计与调整空间,并且由于该装置体型小巧,因此可普遍适用于改造现有的各类叉车的前叉臂,以形成产品功能升级,从而具有较高的实施及商业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至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中底盘阻却部设有轴承件的示例结构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中的底盘的第一窗口及其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9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前叉臂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底盘1,撞舌2,弹性件3,转轴件4,第一传感器5,第二传感器6,水平调节机构7,调节支架8,碰撞感测装置9,叉杆10,阻却部11,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3,第三限位部14,第一窗口15,连接部16,导柱17,感应尾21,轴套41、轴销件42、锁紧螺栓43,调节板71,调节螺栓72,垫圈73,感测窗81,轴承件1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撞舌、弹性件、转轴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其中所述底盘呈类下颚状;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底盘第一位置处;所述撞舌呈类U形状,其第一端经转轴件与底盘第二位置旋转连接,以围设在第一传感器前处;所述撞舌的第一端延伸有感应尾,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连接在撞舌第一端靠近感应尾处;所述底盘第三位置设有阻却部,以将感应尾与弹性件岔开形成弹性机构;所述第二传感器连接在底盘第四位置处,其感应面朝向感应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位处撞舌的退缩位移轨迹上、且靠近第一传感器前部处,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盘上第五位置处设有第三限位部,以限制撞舌及其感应尾的退缩位移极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呈片状,所述底盘的阻却部一侧呈坡状、头部呈弧形过度状,所述弹性件抵在阻却部的坡状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阻却部的坡状一侧上嵌有轴承件,以与弹性件相抵,形成引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闭型叉尖碰撞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套、轴销件、锁紧螺栓,其中所述转轴件底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轴套套接在转轴件外,以承载撞舌,所述锁紧螺栓穿过底盘底部,经连接孔与转轴件配接,所述轴销件与底盘侧部的螺孔配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锂,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仙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