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018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属于秸秆还田播种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上模具压头与上模具压头配合的下模具箱,上模具压头的连接杆上安装有上固定架,上固定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控制油缸,第一控制油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下固定板,下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喷胶管,与之相对应的,上模具压头上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导孔,喷胶管分别位于竖直导孔内,喷胶管的底部封闭且四周设置有多个喷胶口,下固定板上还安装有布胶管,布胶管用于与供胶设备相连接,喷胶管分别与布胶管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对秸秆进行挤压成型后还田使用,用于大田播种。用于大田播种。用于大田播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属于秸秆还田播种


技术介绍

[0002]秸秆还田播种是处理秸秆的最有效方式。秸秆还田播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分别为有秸秆整株覆盖后,然后在秸秆整株覆盖的条带之间形成播种条带进行播种,另一种是秸秆粉碎覆盖,将秸秆土壤混合,再进行播种。上述两种方式在春秋多风天气,秸秆粉碎覆盖的碎秸秆和秸秆整株覆盖的部分秸秆叶容易被风吹走,漫天飞扬,污染环境。而且秸秆整株覆盖和秸秆粉碎覆盖的秸秆在降雨时会截留吸收部分雨水,导致进入土壤中的雨水减少。
[0003]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目前,现有的秸秆还田播种采用秸秆破碎成型后,再覆盖在地面,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收集雨水还能够对土壤进行保湿,但是秸秆成型时缺少专用的成型设备,导致秸秆成型比较困难,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对秸秆进行挤压成型后还田使用,用于土壤保水和大田播种的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秸秆压型覆盖机具,包括:上模具压头与上模具压头配合的下模具箱, 所述上模具压头的连接杆上安装有上固定架,所述上固定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控制油缸,所述第一控制油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喷胶管,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具压头上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导孔,所述喷胶管分别位于竖直导孔内,所述喷胶管的底部封闭且四周设置有多个喷胶口,所述下固定板上还安装有布胶管,所述布胶管用于与供胶设备相连接,所述喷胶管分别与布胶管相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喷胶管的长度长短不一,且越靠近上模具压头中心位置的喷胶管长度越长。
[0007]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箱包括底座、成型框和升降底板,所述成型框的两侧分别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升降底板位于成型框的底部,且升降底板通过四根第二控制油缸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第二控制油缸的活塞杆和升降底板铰接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成型框的外沿四周设置有防护板,所述成型框的内沿四周设置有配合板,所述配合板的自由端下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成型框内部四周分别设置有脱模板,所述脱模板的顶部设置有与限位板配合的L型缺口,所述成型框的框壁上还安装有多个第三控制油缸,所述第三控制油缸水平设置,且活塞杆连接在脱模板上,所述上模具压头的大小与四个所述脱模板围成的成型空间相同。
[0009]优选的,所述升降底板的上方还安装有激振板,所述激振板的四角通过弹簧组件与升降底板相连接,所述激振板的底部安装有激振器,所述升降底板的中心设置有激振器放置孔,所述弹簧组件包括安装在升降底板上的弹簧柱及安装在弹簧柱上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底板、激振板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激振板和升降底板的四周均安装有密封胶片。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采用上下配合的压头和模具箱对秸秆进行挤压成型,同时成型过程中分层多次喷淋大豆蛋白胶粘剂,并利用激振器对秸秆和大豆蛋白胶粘剂进行震动,使大豆蛋白胶粘剂能够与秸秆充分混合,保证秸秆能够完全粘结在一起,进而提高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6]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秸秆压型覆盖机具,包括:上模具压头1与上模具压头配合的下模具箱2, 上模具压头1的连接杆上安装有上固定架3,上固定架3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控制油缸4,第一控制油缸4的活塞杆上安装有下固定板5,下固定板5上设置有多个喷胶管6,与之相对应的,上模具压头1上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导孔7,喷胶管6分别位于竖直导孔7内,喷胶管6的底部封闭且四周设置有多个喷胶口8,下固定板5上还安装有布胶管9,布胶管9用于与供胶设备相连接,喷胶管6分别与布胶管9相连接。
[0017]本专利技术中采用上模具压头1和下模具箱2配合,上模具压头通过挤压下模具箱内的秸秆实现秸秆的快速成型,同时上模具压头上设置多个喷胶管,喷胶管通过布胶管与供胶设备相连接,供胶设备采用射流输送的方式,利用压缩空气将大豆蛋白胶粘剂输送至喷胶管,并喷洒在下模具箱的秸秆上。第一控制油缸能够通过上固定板控制多个喷胶管上下移动,喷胶管6的长度长短不一,且越靠近上模具压头中心位置的喷胶管长度越长。喷胶管的长度不同能够保证喷胶的范围不同,进而能更大的覆盖整个下模具箱,保证秸秆上的大豆蛋白胶粘剂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喷胶管上下移动,用于与上模具压头的运动配合,上模具压头下压时,喷胶管收回。
[0018]其中,下模具箱2包括底座10、成型框11和升降底板12,成型框11的两侧分别通过支撑柱13固定在底座10上,升降底板12位于成型框11的底部,且升降底板12通过四根第二控制油缸14安装在底座10上,第二控制油缸14的活塞杆和升降底板12铰接连接。下模具箱采用组合式结构,成型框的底部安装可以升降的升降底板,通过升降底板的升降,实现成型后秸秆的分离、脱模。
[0019]成型框11的外沿四周设置有防护板15,成型框11的内沿四周设置有配合板16,配
合板16的自由端下部设置有限位板17,成型框11内部四周分别设置有脱模板18,脱模板18的顶部设置有与限位板配合的L型缺口19,成型框11的框壁上还安装有多个第三控制油缸20,第三控制油缸20水平设置,且活塞杆连接在脱模板18上,上模具压头1的大小与四个脱模板18围成的成型空间相同。考虑到秸秆脱模的问题,采用在成型框内安装可以活动的四块脱模板,脱模板移动,能够使成型后的秸秆快速脱模,同时脱模板上还能喷洒些脱模剂,便于快速脱模。
[0020]此外,升降底板12的上方还安装有激振板21,激振板21的四角通过弹簧组件与升降底板12相连接,激振板21的底部安装有激振器22,升降底板12的中心设置有激振器放置孔23,弹簧组件包括安装在升降底板上的弹簧柱24及安装在弹簧柱上的压缩弹簧25,压缩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底板12、激振板21连接。由于秸秆比较松软,在实际挤压时,为了能让大豆蛋白胶粘剂与秸秆充分接触,采用激振的方式,对秸秆进行震动,使大豆蛋白胶粘剂充分渗透至粉碎的秸秆内,进而保证挤压成型效果。激振板21和升降底板12的四周均安装有密封胶片28。密封胶片能够防止杂物进入激振板21和升降底板12的间隙。
[0021]具体在使用时,在秸秆被粉碎完成后,通过输送带将粉碎的秸秆输送至下模具箱内,先在下模具箱铺设一层,然后喷胶管伸出,对第一层秸秆进行喷胶,然后在其表面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包括:上模具压头与上模具压头配合的下模具箱,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压头的连接杆上安装有上固定架,所述上固定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控制油缸,所述第一控制油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喷胶管,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具压头上还设置有多个竖直导孔,所述喷胶管分别位于竖直导孔内,所述喷胶管的底部封闭且四周设置有多个喷胶口,所述下固定板上还安装有布胶管,所述布胶管用于与供胶设备相连接,所述喷胶管分别与布胶管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胶管的长度长短不一,且越靠近上模具压头中心位置的喷胶管长度越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秸秆还田播种的秸秆压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箱包括底座、成型框和升降底板,所述成型框的两侧分别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升降底板位于成型框的底部,且升降底板通过四根第二控制油缸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第二控制油缸的活塞杆和升降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娟王娟玲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