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2528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包括箱体、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通过两端配合安装的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圆柱齿轮,第二转轴上固定有和第一圆柱齿轮外啮合的第二圆柱齿轮,第二圆柱齿轮的外径大于第一圆柱齿轮的外径;获得方法是先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两个齿轮是否为满齿啮合,如果不是则判断出两个齿轮的中心距远端侧,然后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升高,再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两个齿轮的啮合趋势,根据啮合趋势判断是否继续升高轴承,直至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根据公式Δb=Δh*b/L计算出第一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
,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减速箱的箱体上加工轴承孔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箱体宽度过大或者轴承孔较小,只能从箱体的一侧加工同轴相对的两个轴承孔。当加工距离刀头较远的轴承孔时,刀具伸出长度较大,可能会由于刀具刚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刀具尖端产生向下变形,进而影响轴承孔的加工精度,例如同轴相对的两个轴承孔的同轴度、较远的轴承孔的圆柱度、轴承孔之间的平行度等。另外,无论是铸造加工出的箱体还是焊接加工出的箱体,加工完成后,在运输、装配、服役等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会导致箱体产生变形,进而对轴承孔的精度产生影响。尤其是大型减速箱的箱体,由于上述原因给轴承孔的精度造成影响后,基本无法对轴承孔进行修正,这样装配后会导致对应的齿轮副传动出现偏载的情况,如果偏载情况较为严重会给传动效率等带来很大影响,还会产生较大振动和噪声,也会极大地缩短齿轮的使用寿命。目前一般是通过对齿轮进行修形的方法来降低影响,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确定此种情况下齿轮修形量的方法,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工程师或工人师傅根据经验判断进行反复修形和试验。这样一方面会耗费较多的工艺时间,增加工艺成本,另一方面修形效果不是很理想,齿轮传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载,导致齿轮容易局部应力集中而快速磨损或疲劳失效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4]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包括箱体、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配合安装有轴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两端的轴承分别间隙配合安装在箱体的轴承孔中,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圆柱齿轮,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圆柱齿轮,第一圆柱齿轮和第二圆柱齿轮外啮合,第二圆柱齿轮的外径大于第一圆柱齿轮的外径,获得方法为;
[0005]S1,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第一圆柱齿轮和第二圆柱齿轮是否为满齿啮合,如果是满齿啮合则齿轮修形量为零;如果不是满齿啮合,则判断出两个齿轮的中心距远端侧和中心距近端侧,然后进行步骤S2;
[0006]S2,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升高一定高度,然后再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两个齿轮的啮合情况是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趋向满齿啮合、继续远离满齿啮合、还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如果是趋向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3,如果是继续远离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4,如果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5;
[0007]S3,逐次减小升高的高度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进行反复升高操作并反复进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直至两个齿轮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进行步骤S6,期间如果出现反向远离满齿啮合的情况则减小升高的高度重新
操作此次升高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
[0008]S4,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高度还原,然后逐次减小升高的高度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近端侧的轴承进行反复升高操作并反复进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直至两个齿轮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进行步骤S6,期间如果出现反向远离满齿啮合的情况则减小升高的高度重新操作此次升高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
[0009]S5,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高度还原,然后逐次减小升高的高度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进行反复升高操作并反复进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直至两个齿轮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进行步骤S6,期间如果出现反向远离满齿啮合的情况则减小升高的高度重新操作此次升高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
[0010]S6,根据公式Δb=Δh*b/L计算出第一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公式中的Δb为第一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b为第一圆柱齿轮的齿宽,L为第一转轴两端的轴承之间的跨距。
[0011]本方案中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轴承之间通常采用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这样升高轴承就等于升高轴承所在的转轴的端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通过两端的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对于大型减速箱来说通常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或圆柱滚子轴承等。本方案中的齿轮接触斑点实验是传动机械领域常用的方法,即在第一圆柱齿轮或第二圆柱齿轮的啮合面上均匀涂刷颜料,一般采用红丹粉颜料,然后转动齿轮,根据啮合面上的接触斑点的分布状态、颜色深浅情况判断两个齿轮的啮合情况。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接触斑点在齿宽上的分布和颜色较为均匀,说明两个齿轮基本为满齿啮合,齿轮传动比较理想;二是接触斑点在齿宽方向上一端分布较多且颜色较深,另一端分布较少且颜色较浅甚至没有,说明两个齿轮的啮合面接触不均匀,齿轮传动存在偏载的情况。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不需要进行调整或者对齿轮进行修形,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可以判断出两个齿轮的中心距远端侧和中心距近端侧,接触斑点分布较多且颜色较深的一端为中心距近端侧,接触斑点分布较少且颜色较浅甚至没有的一端为中心距远端侧。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一般是对齿轮进行修形,但是目前没有较好的确定齿轮修形量的方法,只能根据经验进行反复修形和试验。
[0012]步骤S2中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升高一定高度,这里的一定高度可以参考轴承和轴承孔之间的间隙值或者参考两个转轴两端的轴承所在的轴承孔中线的平行度公差等参数来确定。步骤S2中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趋向满齿啮合、继续远离满齿啮合、还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这里的前一次判断包括判断出两个齿轮的中心距远端侧和中心距近端侧,因为都需要采用齿轮接触斑点实验且判断的依据相同。有了前一次的判断基础后,就可以判断出本次轴承升高后齿轮啮合情况的趋势,这个趋势只有三种情况,即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趋向满齿啮合、继续远离满齿啮合、还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趋向满齿啮合说明轴承的升高调整带来了较好的效果,偏载有所改善,但是轴承升高的高度不足,可以继续升高轴承直至达到满齿啮合的要求。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继续远离满齿啮合说明轴承的升高调整带来了相反的效果,应当升高另一端的轴承。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反向远离满齿啮合说明轴承的升高调整带来的效果超过了预期,即轴承升高的高度过大,应当重新设置升高的高度。对应这三种情况分别有相应的步骤S3、S4和S5,在实践经验中,大部分属于趋向满齿啮合的情况,极少出现继续远离满齿啮合。当两个
齿轮达到满齿啮合的要求后就可以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根据公式Δb=Δh*b/L计算出第一圆柱齿轮的齿轮修形量。
[0013]采用本方案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齿轮修形量,然后就可以依据所获得的齿轮修形量对第一圆柱齿轮进行修形。将升高的轴承的高度还原,并将第一圆柱齿轮修形后,两个齿轮就可以达到满齿啮合的要求。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本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齿轮修形量,这样经过一次修形后就可以达到满齿啮合的要求,从而节省工艺时间,降低工艺成本,使齿轮传动更加均衡稳定,齿轮的使用寿命更长。
[0014]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的获得方法中轴承的升高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修形量的获得方法,包括箱体、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配合安装有轴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两端的轴承分别间隙配合安装在箱体的轴承孔中,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圆柱齿轮,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圆柱齿轮,第一圆柱齿轮和第二圆柱齿轮外啮合,第二圆柱齿轮的外径大于第一圆柱齿轮的外径,其特征在于,获得方法为;S1,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第一圆柱齿轮和第二圆柱齿轮是否为满齿啮合,如果是满齿啮合则齿轮修形量为零;如果不是满齿啮合,则判断出两个齿轮的中心距远端侧和中心距近端侧,然后进行步骤S2;S2,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升高一定高度,然后再通过齿轮接触斑点实验判断两个齿轮的啮合情况是在前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趋向满齿啮合、继续远离满齿啮合、还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如果是趋向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3,如果是继续远离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4,如果是反向远离满齿啮合则进行步骤S5;S3,逐次减小升高的高度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进行反复升高操作并反复进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直至两个齿轮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进行步骤S6,期间如果出现反向远离满齿啮合的情况则减小升高的高度重新操作此次升高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S4,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远端侧的轴承高度还原,然后逐次减小升高的高度将第一转轴上位于中心距近端侧的轴承进行反复升高操作并反复进行齿轮接触斑点实验,直至两个齿轮达到满齿啮合,并获取轴承最终升高的总高度Δh,然后进行步骤S6,期间如果出现反向远离满齿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邵广军邢鹤琛康少博李亚康许俊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机所郑州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