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249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3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架、乘员舱架以及后尾架,前舱架与乘员舱架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结构连接,第一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第一加强结构中设有X型加强梁,乘员舱架与后尾架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结构连接,第二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第二加强结构中设有分隔梁,分隔梁将第二加强结构分隔为层叠设置的上层抗扭环与下层抗扭环,下层抗扭环中设有倒V型加强梁。上述车身框架提高了车身框架的整体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框架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框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已成为汽车发展主要趋势,电动化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远远小于传统燃料,造成电池质量比较大,电池重量通常占到整车重量的20%

30%,由此也导致电动汽车比同级别的燃油汽车更重,因此电动汽车对于碰撞安全性设计要求也更高。同时为了有效降低整车能量消耗,提高整车续驶里程,电动汽车对于轻量化设计要求也需求更为迫切。如何提高对驾乘人员和电池包的有效防护,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0003]车身框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框架的整体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是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相关技术中,汽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但整体刚度以及抗载荷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车身框架的整体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问题,提供一种车身框架。
[0005]一种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架、乘员舱架以及后尾架,所述前舱架与乘员舱架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中设有X型加强梁,所述乘员舱架与后尾架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中设有分隔梁,所述分隔梁将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分隔为层叠设置的上层抗扭环与下层抗扭环,所述下层抗扭环中设有倒V型加强梁。
[0006]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第二交叉梁、第一加强柱以及第二加强柱;所述前围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A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副A柱连接;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相交设置并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一副A柱与所述第一交叉梁,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二副A柱与所述第二交叉梁,并且所述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08]所述第一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
[0009]所述X型加强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加强柱之间,所述X型加强梁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交叉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
第二交叉梁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架包括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并且所述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架还包括:
[0012]第一防撞杠,所述第一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防撞杠、第一副A柱、第一连接梁与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13]第二防撞杠,所述第二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防撞杠、第二副A柱、第二连接梁与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一减震立柱、第一减震纵梁、第一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一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一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立柱、所述第一减震纵梁、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梁的相交处;和/或,
[0015]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二减震立柱、第二减震纵梁、第二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二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二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立柱、所述第二减震纵梁、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梁的相交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乘员舱架包括车底架、A柱环、B柱环以及C柱环,其中车底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A柱环、所述B柱环以及所述C柱环沿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到所述第二加强结构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底架上,所述A柱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A柱前梁,所述A柱环与所述B柱环之间连接有上A柱梁;所述B柱环与所述C柱环之间连接有顶盖边梁;所述C柱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梁以及C柱斜撑梁。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环包括A柱横梁、第一A立柱,第二A立柱、第一A柱连接梁、第二A柱连接梁,所述第一A立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A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连接至所述第二交叉梁;所述第二A立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A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A柱连接梁连接至所述第一交叉
梁;所述A柱横梁、所述第一A立柱、所述第二A立柱、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所述第二A柱连接梁、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18]所述B柱环包括B柱横梁、第一B立柱、第二B立柱以及前椅后横梁,所述第一B立柱的一端与所述B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B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椅后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B立柱的一端与所述B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B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椅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B柱横梁、所述第一B立柱、所述第二B立柱以及所述前椅后横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0019]所述C柱环包括C柱横梁、第一C立柱、第二C立柱以及环形的底框,所述第一C立柱的一端与所述C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C立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柱以及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框;所述第二C立柱的一端与所述C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C立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支柱以及第四支柱,所述第三支柱与所述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架、乘员舱架以及后尾架,所述前舱架与所述乘员舱架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中设有X型加强梁,所述乘员舱架与所述后尾架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中设有分隔梁,所述分隔梁将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分隔为层叠设置的上层抗扭环与下层抗扭环,所述下层抗扭环中设有倒V型加强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第二交叉梁、第一加强柱以及第二加强柱;所述前围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A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副A柱连接;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相交设置并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一副A柱与所述第一交叉梁,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二副A柱与所述第二交叉梁,并且所述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X型加强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加强柱之间,所述X型加强梁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交叉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交叉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包括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并且所述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一防撞杠,所述第一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防撞杠、第一副A柱、第一连接梁与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第二防撞杠,所述第二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防撞杠、第二副A柱、第二连接梁与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一减震立柱、第一减震纵梁、第一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一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一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立柱、所述第一减震纵梁、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梁的相交处;和/
或,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二减震立柱、第二减震纵梁、第二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二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二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立柱、所述第二减震纵梁、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梁的相交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架包括车底架、A柱环、B柱环以及C柱环,其中所述车底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A柱环、所述B柱环以及所述C柱环沿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到所述第二加强结构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底架上,所述A柱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A柱前梁,所述A柱环与所述B柱环之间连接有上A柱梁;所述B柱环与所述C柱环之间连接有顶盖边梁;所述C柱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梁以及C柱斜撑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环包括A柱横梁、第一A立柱,第二A立柱、第一A柱连接梁以及第二A柱连接梁,所述第一A立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A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连接至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凯欣张琪涂小春曾俊伟范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