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38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横梁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包括,主架机构,包括第一梁体、位于第一梁体一侧且与之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一端的柱梁、以及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末端的尾梁,第一抗扭机构,用于抗衡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之间的对扭,采用第一抗扭机构和第二抗扭机构可以加强横梁整体的强度,抵抗横梁因颠簸产生的对扭,解决横梁受到扭曲力会对与纵梁连接处造成撕裂破坏的问题,抗松动紧固机构对螺头和螺纹杆的端部进行限位卡合,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起到锁紧的作用,不会因为振动而导致螺纹杆松动影响横梁整体连接刚性的问题,减低了安全隐患的产生。减低了安全隐患的产生。减低了安全隐患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横梁的
,尤其涉及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横梁是汽车的主要部件,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
[0003]现有的非公路自卸车在矿区恶劣的环境运行时,由于矿区道路凹凸不平,对非公路自卸车车架造成了严重的考验,在极端的工况下会对车架造成对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车架横梁受到扭曲力会对与纵梁连接处造成撕裂破坏,关键部件的损坏对整车后期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
[0004]同时横梁结构多采用螺栓固定,而螺栓在剧烈颠簸环境下容易出现松动,进而容易因脱落导致横梁刚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6]鉴于上述现有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7]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包括,
[0009]主架机构,包括第一梁体、位于第一梁体一侧且与之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一端的柱梁、以及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末端的尾梁;
[0010]第一抗扭机构,共两组,呈对称固定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内侧,用于抗衡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之间的对扭;
[0011]抗松动紧固机构,设置若干组,用于组装第一抗扭机构和将第一抗扭机构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内侧。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抗扭机构包括呈“匚”字形结构的框架、等距固定于框架内侧呈“入”字形结构的第一抗扭件、对称固定于框架两端的安装座、开设于第一抗扭件三个端部的第一组装孔、开设于框架上下侧且对应第一组装孔位置处的第二组装孔、以及开设于安装座表面的安装孔。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抗松动紧固机构包括固定于第二组装孔和安装孔位置处的限制组件、固定于第一组装孔位置处以及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外侧且对应安装孔位置处的卡死组件、用于通过螺纹连接限制组件和卡死组件分别将框架与第一抗扭件以及安装座与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固定的栓柱组件。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制组件包
括第一筒体、开设于第一筒体一端的活动腔、开设于第一筒体内部且与活动腔连通的弹簧腔、设置于弹簧腔中的弹簧、活动插入活动腔中的活动环、活动设置于弹簧腔中且与延伸至弹簧腔中活动环一端固定连接的限位环、固定于活动环另一端的套环、设置于套环内侧的限位齿、以及开设于第一筒体轴心处的第一内螺纹。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弹簧腔的槽宽大于活动腔的槽宽,所述限位环的宽度与弹簧腔的槽宽适配。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死组件包括第二筒体、贯穿开设于第二筒体轴心处的第二内螺纹、设置于第二筒体一端的弹簧片、用于将弹簧片固定于第二筒体端部的连接块、以及等距设置于弹簧片内侧的扇形卡片。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弹簧片与扇形卡片均为合金弹簧钢,且弹簧片与扇形卡片通过冲压一体成型。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栓柱组件包括螺头、固定于螺头一端且螺纹连接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的螺纹杆、固定于螺纹杆一端的卡柱、以及等距开设于卡柱外侧的卡槽。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第二抗扭机构,所述第二抗扭机构包括加强组件以及将加强组件分别与第一梁体、第二梁体和尾梁固定的固定组件。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个呈上下分布的梁体、等距焊接固定于两个梁体之间呈“X”形的加强筋以及固定于两个梁体两端分别贴合第一梁体、第二梁体的三角端头;
[0021]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于两个梁体之间两端直角处且分别贴合第二梁体和尾梁以及第一梁体和尾梁的L型块、贯穿L型块、第二梁体、第二梁体、尾梁的螺栓、螺纹连接于螺栓上的螺母、贯穿开设于螺栓一端的穿孔、以及贯穿穿孔中的卡环。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第一抗扭机构和第二抗扭机构可以加强第一梁体、第二梁体以及尾梁的整体的强度,最大程度抵抗横梁因颠簸产生的对扭,解决横梁受到扭曲力会对与纵梁连接处造成撕裂破坏的问题,确保了整车后期的安全运行;
[0023]抗松动紧固机构对螺头和螺纹杆的端部进行限位卡合,可以在高强度振动环境下起到锁紧的作用,不会因为振动而导致螺纹杆松动影响横梁整体连接刚性的问题,最大程度确保了横梁的强度,减低了安全隐患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主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第一抗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第一抗扭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限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卡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栓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中第二抗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5]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36]再其次,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架机构(100),包括第一梁体(101)、位于第一梁体(101)一侧且与之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102)、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一端的柱梁(103)、以及焊接固定于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末端的尾梁(104);第一抗扭机构(200),共两组,呈对称固定于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内侧,用于抗衡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之间的对扭;抗松动紧固机构(300),设置若干组,用于组装第一抗扭机构(200)和将第一抗扭机构(200)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内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扭机构(200)包括呈“匚”字形结构的框架(201)、等距固定于框架(201)内侧呈“入”字形结构的第一抗扭件(202)、对称固定于框架(201)两端的安装座(203)、开设于第一抗扭件(202)三个端部的第一组装孔(204)、开设于框架(201)上下侧且对应第一组装孔(204)位置处的第二组装孔(205)、以及开设于安装座(203)表面的安装孔(206)。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松动紧固机构(300)包括固定于第二组装孔(205)和安装孔(206)位置处的限制组件(301)、固定于第一组装孔(204)位置处以及第一梁体(101)与第二梁体(102)外侧且对应安装孔(206)位置处的卡死组件(30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限制组件(301)和卡死组件(302)分别将框架(201)与第一抗扭件(202)以及安装座(203)与第一梁体(101)和第二梁体(102)固定的栓柱组件(30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公路自卸车抗扭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组件(301)包括第一筒体(301a)、开设于第一筒体(301a)一端的活动腔(301b)、开设于第一筒体(301a)内部且与活动腔(301b)连通的弹簧腔(301c)、设置于弹簧腔(301c)中的弹簧(301d)、活动插入活动腔(301b)中的活动环(301e)、活动设置于弹簧腔(301c)中且与延伸至弹簧腔(301c)中活动环(301e)一端固定连接的限位环(301f)、固定于活动环(301e)另一端的套环(301g)、设置于套环(301g)内侧的限位齿(301h)、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张波赵耀忠袁金祥王国财常宏虎张雷郑树坤吴洪阳刘强常宝玉王永凡杨位东马银生金德明王博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重型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