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0849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纳米颗粒组合物包括分别独立包装的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均为核壳结构,核壳结构包括内核、中间层和外层;在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中,内核的组成为载体材料负载的药物,中间层为阳离子材料层,纳米颗粒I外层为适配体;纳米颗粒II外层为配对DNA,用于与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特异性结合。纳米颗粒I可以通过适配体与靶细胞的高度亲和力首先作用于靶向病变区域,并向靶向病变区域实现药物的递送,同时为纳米颗粒II提供结合靶点,显著增加药物递送到疾病部位的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制药
,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层层累积技术(Layer by layer)制备纳米颗粒,通过多次交替沉积不同材料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调节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形状,表面特性等,为纳米颗粒制备常用的技术方法。
[0003]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用于靶向给药的技术:适配体作为一种能够与靶标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性高,亲和力强等特点,可与纳米颗粒通过层层累积的方式结合,携带纳米颗粒中药物进入靶器官,实现靶向给药。
[0004]尽管通过配体

受体相互作用靶向疾病部位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损伤区域的受体(靶点)数量有限,使得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结合至疾病部位的剂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不依赖靶点数量的情况下将足够的药物递送到病变区域仍然是适配体用作靶向治疗的一个挑战。
[0005]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纳米颗粒组合物包括分别独立包装的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均为核壳结构,核壳结构包括内核、中间层和外层;在纳米颗粒I中,内核的组成为载体材料负载的药物I,中间层为阳离子材料层,外层为适配体;在纳米颗粒II中,内核的组成为载体材料负载的药物II,中间层为阳离子材料层,外层为配对DNA,配对DNA用于与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特异性结合。
[0008]可选的,纳米颗粒I的粒径为200nm~500nm;纳米颗粒II的粒径为200nm~500nm。
[0009]可选的,载体材料采用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优选采用PEG、PLGA或壳聚糖;药物I和载体材料的重量比为1:1~50,药物II和载体材料的重量比为1:1~50。
[0010]可选的,阳离子材料采用聚乙烯亚胺或多聚

L

赖氨酸;中间层的厚度为100nm~250nm。
[0011]可选的,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的数量比为1:0.1~10,优选为1:1。
[0012]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分别制备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的内核;
[0014]S2、在两种内核的表面分别制备中间层;
[0015]S3、在两种中间层的表面分别制备适配体和配对DNA,获得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
II,并分别包装。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靶向制剂,包括分别独立包装的上述纳米颗粒组合物。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靶向给药方法,将上述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或上述靶向制剂进行交替给药。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9]本专利技术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可用于扩增的靶向给药,其中,适配体纳米颗粒I可以通过适配体与靶细胞的高度亲和力首先作用于靶向病变区域,并向靶向病变区域实现药物的递送,同时为配对DNA修饰纳米颗粒II提供结合靶点,从而实现了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靶向病变区域的自组装(self

assemble)。配对DNA修饰纳米颗粒II被用作匹配的二次靶向。通过交替给药两种匹配的纳米颗粒,尽管分子靶点有限,但可不断在疾病部位聚集,显著增加药物递送到疾病部位的能力。
[0020]本专利技术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提出了一种使用两种互补纳米颗粒用于放大给药的靶向递送策略,通过交替使用两种匹配的纳米颗粒,使药物持续累积在疾病部位释放。本专利技术的给药方法操作简单,耗时时间较短,合成条件较为温和,且生物相容性好。
[0021]本专利技术将上述纳米颗粒组合物、靶向制剂和靶向给药方法在乳腺癌治疗中进行了系统评价,在体内外对肿瘤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在创伤性脑损伤中进行了验证,展示了其广泛应用的潜力,提供了一种新型放大靶向药物传递的新方法。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纳米颗粒组合物中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自组装的示意图;
[0023]图2为纳米颗粒组合物中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细胞表面的自组装的示意图;
[0024]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的粒径对比图;
[0025]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的电位对比图;
[0026]图5为实施例1制备的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的电镜照片;
[0027]图6为配对或非配对的纳米颗粒共同孵育后的荧光成像照片;
[0028]图7为同种纳米颗粒共同孵育后红绿荧光共定位分析图;
[0029]图8为互补配对的两种纳米颗粒共同孵育后红绿荧光相互聚集的荧光共定位分析图;
[0030]图9为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靶细胞中特异性结合成像照片;
[0031]图10为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交替放大给药方法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照片;
[0032]图11为在肿瘤抑制实验中,在不同组给药处理第2天时,每组克隆的细胞数量分析;
[0033]图12为在肿瘤抑制实验中,在不同组给药处理第5天时,每组克隆的细胞数量分析;
[0034]图13为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BALB/c裸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内部切片成像照片;
[0035]图14为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小鼠脑损伤模型内部脑组织切片成像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根据适配体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同时对互补DNA序列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的特点,提出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可以用于扩增的靶向给药,具体包括了分别独立包装的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纳米颗粒I的表面包覆有适配体,纳米颗粒II的表面包覆有适配体特异性结合的配对DNA。其中,纳米颗粒I可以通过与受体的亲和力首先作用于靶向病变区域,并向靶向病变区域实现药物的递送,同时为纳米颗粒II提供结合靶点,从而实现了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在靶向病变区域的自组装(self

assemble)。纳米颗粒II被用作匹配的二次靶向,从而实现了扩增的靶向给药。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自组装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在细胞表面的自组装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0039]具体的,纳米颗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组合物包括分别独立包装的纳米颗粒I和纳米颗粒II;所述纳米颗粒I和所述纳米颗粒II均为核壳结构,所述核壳结构包括内核、中间层和外层;在所述纳米颗粒I中,所述内核的组成为载体材料负载的药物I,所述中间层为阳离子材料层,所述外层为适配体;在所述纳米颗粒II中,所述内核的组成为载体材料负载的药物II,所述中间层为阳离子材料层,所述外层为配对DNA,所述配对DNA用于与所述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I特异性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I的粒径为200nm~500nm,优选为350nm~500nm;所述纳米颗粒II的粒径为200nm~500nm,优选为350nm~5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材料采用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优选采用PEG、PLGA、PLA或壳聚糖;所述药物I和所述载体材料的重量比为1:1~50,所述药物II和所述载体材料的重量比为1:1~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材料采用聚乙烯亚胺、PLLA或多聚

L

赖氨酸;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100nm~25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I和所述纳米颗粒II的数量比为1:0.1~10,优选为1: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I和所述药物II为相同的药物或不同的药物;当为不同的药物时,所述药物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袁增强宋梦文黄一琛王翠邢晓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