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的节叉以及传动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076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沿着第一臂基部(111)以及第二臂基部(121)的外侧的两侧端缘分别形成有第一臂外侧缘倒角部(115)以及第二臂外侧缘倒角部(125)。由此,在第一节叉(1)中,能够缩小第一臂部(11)以及第二臂部(12)的旋转半径,能够实现第一节叉(1)以及使用第一节叉(1)的传动轴的布局性的提高。布局性的提高。布局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动轴的节叉以及传动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轴的节叉以及传动轴。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以往的传动轴的节叉的一个例子,例如已知有以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
[0003]该传动轴经由由万向节接头(
カルダンジョイント
)构成的万向节与车载的变速装置、差动装置的旋转轴连接。而且,该万向节以分别形成为分叉状的一对节叉即第一节叉和第二节叉隔着传动轴的旋转轴线对置的方式经由十字轴连结而构成。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448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所述以往的用于万向节的节叉(第一、第二节叉)中,臂部的径向外侧中的周向两侧缘部通过角部构成。即,该臂部的径向外侧面和连接该径向外侧面与径向内侧面的周向两侧面以大致直角连接。因此,该臂部的旋转半径变大,而可能与其他车载部件干涉。
[0009]此外,此时,作为减少所述臂部的旋转半径的方式,考虑缩短第一节叉以及第二节叉的各臂部间的距离,即第一节叉以及第二节叉中一方的臂外侧面与另一方的臂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然而,在这种进行节叉的尺寸缩小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设计用于锻造节叉的模具,难以实现节叉与传动轴的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010]在此,本专利技术鉴于所述以往的传动轴的节叉的技术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不缩短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的外侧面间距离地缩小第一、第二臂部的旋转半径的传动轴的节叉以及传动轴。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式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为,具有第一臂外侧缘倒角部,其在第一臂基部的径向的外侧沿着传动轴的旋转轴线的周向的两侧端缘延伸设置,并从所述第一臂基部的外侧朝向所述旋转轴线凹陷;第二臂外侧缘倒角部,其在第二臂基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向的两侧端缘延伸设置,并从所述第二臂基部的外侧向所述旋转轴线凹陷。
[001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不缩短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的外侧面间距离地缩小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的旋转半径。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传动轴的侧视图。
[0016]图2是从轴部侧观察图1所示的第一万向节的立体图。
[0017]图3是从轴部侧观察图1所示的第二万向节的立体图。
[0018]图4是从第二节叉侧观察图3所示的第二万向节的第一节叉的立体图。
[0019]图5是从图4的A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0020]图6是从图4的B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0021]图7是图3所示的十字轴的主视图。
[0022]图8是图5的C

C线剖面图。
[0023]图9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节叉的旋转半径与以往的节叉的旋转半径进行比较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节叉以及以往的节叉的第一臂部的俯视图。
[0024]图10是表示第一节叉的其他例的相当于图5的C

C线剖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传动轴的节叉以及传动轴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详细叙述。另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图1的左侧为“前”,以右侧为“后”进行说明,并且以沿着各图的旋转轴线Z的方向为“轴向”,以与旋转轴线Z正交的方向为“径向”,绕旋转轴线Z的方向为“周向”进行说明。
[0026](传动轴的构成)
[0027]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轴PS的外观的该传动轴的侧视图。
[0028]如图1所示,传动轴PS在配置于车辆的前方的旋转轴即未图示的第一旋转轴和配置于车辆的后方的旋转轴即未图示的第二旋转轴之间,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置。例如在FR(前发动机
·
后驱动器)驱动方式的车辆中,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当于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从发动机、马达等驱动源传递转矩的变速装置(变速器)的输出轴,另外,所述第二旋转轴相当于配置于车辆的后方,向车辆的后轮传递转矩的差动装置(差速器)的输入轴。
[0029]即,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轴PS具有轴部在前后方向上一分为二的两部分构造,与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的第一轴部件S1和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的第二轴部件S2经由公知的等速接头即第三万向节J3,能够以旋转轴线Z为中心一体旋转地连接。另外,传动轴PS利用配置于第三万向节J3的附近的,经由公知的托架BKT相对于车身(未图示)悬架的中心轴承CB,能够旋转地被支承。
[0030]传动轴PS的前端部经由利用万向节接头构成的第一万向节J1,与所述未图示的第一旋转轴连接。同样,关于传动轴PS的后端部,经由通过万向节接头构成第二万向节J2,与所述未图示的第二旋转轴连接。
[0031](万向节的构成)
[0032]图2表示从轴部侧观察第一万向节J1的立体图,图3表示从轴部侧观察第二万向节J2的立体图。此外,由于第一万向节J1与第二万向节J2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仅详述第二万向节J2,关于与第一万向节J1中的第二万向节J2同样的构成,在图2中通过标注与第二万向节J2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具体的说明。
[0033]如图2所示,第一万向节J1具备:由与传动轴PS的第一轴部件S1(参照图1)连接的第一节叉1和与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的第二节叉2构成的一对节叉;夹设在该一对节叉(第一节叉1与第二节叉2)之间并将两者以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的十字轴(十字叉,日文:
スパイダ
)3。
[0034]如图3所示,第二万向节J2具备:由于传动轴PS的第二轴部件S2(参照图1)连接的第一节叉1和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的第二节叉2构成的一对节叉;夹设在该一对节叉(第一节叉1与第二节叉2)之间并将两者以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的十字轴(十字叉,日文:
スパイダ
)3。
[0035]第一节叉1具有:例如通过摩擦压接固定于传动轴PS的第二轴部件S2(参照图1)的作为固定部的筒状基部10;从筒状基部10的与第二节叉2对置的对置面沿着传动轴PS的旋转轴线Z向第二节叉2侧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一、第二臂部11、12。此外,筒状基部10和第一、第二臂部11、12例如通过铸造一体地形成。
[0036]第一、第二臂部11、12相对于旋转轴线Z线对称地设置。在第一、第二臂部11、12的前端侧,隔着旋转轴线Z对置的第一、第二臂贯通孔110、120沿着径向(径向线Y的方向)贯通形成。在第一、第二臂贯通孔110、120与十字轴3的两轴部31、33(参照图7)之间插入有圆筒状的滚针轴承4,利用该滚针轴承4,十字轴3的两轴部31、33(参照图7)能够转动地被支承。此外,滚针轴承4通过向第一、第二臂贯通孔110、120的外侧端部铆接以台阶状扩径形成的第一、第二锪孔部110a、120a的各台阶部110b、120b,在第一、第二臂贯通孔110、120中防脱而固定。此外,在图3中,为了图示便利,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传动轴的节叉,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其固定于旋转轴;作为一对臂部的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其从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即轴向延伸,隔着所述旋转轴线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径向上对置;十字轴,其轴支承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臂基部,其设于所述第一臂部以及所述第二臂部的基端侧;臂前端部,其在所述第一臂部以及所述第二臂部中设于比所述臂基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通过使所述径向的内侧部以凹状凹陷,相对于所述臂基部形成为相对较薄壁;臂外侧缘倒角部,其在所述第一臂部以及所述第二臂部中,设置在所述臂基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并且设置为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向的两侧端缘在所述轴向上延伸,从所述臂基部的外侧朝向所述旋转轴线凹陷。2.如权利请求1所述的传动轴的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外侧缘倒角部具有:切削面形成为平面状的C倒角状的臂外侧缘C倒角部;将所述臂外侧缘C倒角部与所述臂基部的所述周向的一侧面平滑地连接的R倒角状的臂外侧缘第一R倒角部;将所述臂外侧缘C倒角部与所述臂基部的所述周向的另一侧面平滑地连接的R倒角状的臂外侧缘第二R倒角部。3.如权利请求2所述的传动轴的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外侧缘第一R倒角部以及所述臂外侧缘第二R倒角部都由半径3mm的R倒角构成。4.如权利请求1所述的传动轴的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昌史石仓健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