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064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所属钢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操作步骤:在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安装竖向承重柱Ⅰ、竖向承重柱Ⅱ、竖向承重柱Ⅲ、竖向承重柱Ⅳ和竖向承重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幢“L”形大型公共建筑,上部结构采用钢筋(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为竖向承重结构、以索+钢桁架+钢框架作为水平承重结构的混合结构。因索本身的受力特点,只能受拉不能受压,因此斜拉索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及桥梁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较少。
[0003]在外观上,混合框架

斜拉索结构体系与斜拉桥相似。斜拉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而混合框架

斜拉索结构体系是将多层框架结构用拉索拉在混凝土核心筒上,可应用于会展、体育场馆、办公楼等建筑项目。
[0004]混合框架

斜拉索结构体系存在索张拉力大和张拉程序复杂的情况,该结构体系极易因上述技术问题影响施工精度,造成索体松弛,对结构使用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索张拉力大和张拉程序复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其具有施工精度高、结构稳定性好和安全可靠性强的特点。解决了索张拉力大和张拉程序复杂的问题。提高了拉索张拉施工效率,有效缩短了工期。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包括由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组成的L型混合框架,所述的区域Ⅰ和区域Ⅲ外侧边设有立面Ⅰ,所述的区域Ⅱ和区域Ⅲ外侧边设有立面Ⅱ,所述的立面Ⅰ包括竖向承重柱Ⅰ、竖向承重柱Ⅱ和竖向承重柱Ⅲ,所述的立面Ⅱ包括竖向承重柱Ⅲ、竖向承重柱Ⅳ和竖向承重柱


[0007]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Ⅰ与竖向承重柱Ⅱ间、竖向承重柱Ⅱ与竖向承重柱Ⅲ间、竖向承重柱Ⅲ与竖向承重柱Ⅳ间、竖向承重柱Ⅳ与竖向承重柱

间的中部至上部间均设有水平承重结构,上下相邻的水平承重结构间均设有若干钢柱。
[0008]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Ⅱ两侧与水平承重结构间分别设有长拉索Ⅱ、短拉索Ⅱ、短拉索Ⅲ和长拉索Ⅲ,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Ⅰ与长拉索Ⅱ间设有短拉索Ⅰ和长拉索Ⅰ,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Ⅲ与长拉索Ⅲ间设有短拉索Ⅳ。
[0009]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Ⅳ两侧与水平承重结构间分别设有长拉索

、短拉索

、长拉索

和长拉索

,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Ⅲ与长拉索

间设有短拉索

和长拉索

,所述的竖向承重柱

与长拉索

间设有短拉索

和长拉索


[0010]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第一步:在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安装竖向承重柱Ⅰ、竖向承重柱Ⅱ、竖向承重柱

、竖向承重柱Ⅳ和竖向承重柱


[0011]第二步:在竖向承重柱Ⅰ、竖向承重柱Ⅱ、竖向承重柱Ⅲ、竖向承重柱Ⅳ和竖向承重柱

间安装水平承重结构和钢柱,同时中间穿插安装短拉索Ⅰ、长拉索Ⅰ、长拉索Ⅱ、短拉索Ⅱ、短拉索Ⅲ、长拉索Ⅲ、短拉索Ⅳ、短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短拉索

、长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长拉索


[0012]第三步:第一组索短拉索Ⅰ、短拉索Ⅱ、短拉索Ⅲ、短拉索Ⅳ,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3小级张拉,每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3]第四步:第二组索长拉索Ⅰ、长拉索Ⅱ、长拉索Ⅲ,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6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4]第五步:第一组索短拉索Ⅰ、短拉索Ⅱ、短拉索Ⅲ、短拉索Ⅳ,进行二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100%,分2小级张拉,每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5]第六步:第二组索长拉索Ⅰ、长拉索Ⅱ、长拉索Ⅲ,进行二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100%,分2小级张拉,每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6]第七步:浇筑区域Ⅰ中楼板混凝土。
[0017]第八步:第三组索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3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8]第九步:第四组索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9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19]第十步:第三组索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进行二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100%,分2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20]第十一步:第四组索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进行二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100%,分2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
[0021]第十二步:浇筑区域Ⅱ和区域Ⅲ中楼板混凝土。
[0022]作为优选,在浇筑区域Ⅰ中楼板混凝土前,第二组索长拉索Ⅰ、长拉索Ⅱ、长拉索Ⅲ,进行三级张拉,超张拉力为103%;接着第一组索短拉索Ⅰ、短拉索Ⅱ、短拉索Ⅲ、短拉索Ⅳ,进行三级张拉,超张拉力为103%。
[0023]作为优选,在浇筑区域Ⅱ和区域Ⅲ中楼板混凝土前,第四组索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长拉索

,进行三级张拉,张拉力为103%;接着第三组索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短拉索

,进行二级张拉,张拉力为103%。
[0024]作为优选,所述的水平承重结构为钢梁、钢桁架、混凝土楼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
[0025]作为优选,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Ⅰ、竖向承重柱Ⅱ、竖向承重柱Ⅲ、竖向承重柱Ⅳ和竖向承重柱

为核心筒、后板墙,框架柱或剪力墙。
[0026]本专利技术能够达到如下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施工精度高、结构稳定性好和安全可靠性强的特点。解决了索张拉力大和张拉程序复杂的问题。提高了拉索张拉施工效率,有效缩短了工期。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L型混合框架式斜拉索结构包括由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组成的L型混合框架,所述的区域Ⅰ和区域Ⅲ外侧边设有立面Ⅰ,所述的区域Ⅱ和区域Ⅲ外侧边设有立面Ⅱ,所述的立面Ⅰ包括竖向承重柱Ⅰ(1)、竖向承重柱Ⅱ(2)和竖向承重柱Ⅲ(3),所述的立面Ⅱ包括竖向承重柱Ⅲ(3)、竖向承重柱Ⅳ(4)和竖向承重柱

(5);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Ⅰ(1)与竖向承重柱Ⅱ(2)间、竖向承重柱Ⅱ(2)与竖向承重柱Ⅲ(3)间、竖向承重柱Ⅲ(3)与竖向承重柱Ⅳ(4)间、竖向承重柱Ⅳ(4)与竖向承重柱

(5)间的中部至上部间均设有水平承重结构(6),上下相邻的水平承重结构(6)间均设有若干钢柱(7);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Ⅱ(2)两侧与水平承重结构(6)间分别设有长拉索Ⅱ(10)、短拉索Ⅱ(11)、短拉索Ⅲ(12)和长拉索Ⅲ(13),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Ⅰ(1)与长拉索Ⅱ(10)间设有短拉索Ⅰ(8)和长拉索Ⅰ(9),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Ⅲ(3)与长拉索Ⅲ(13)间设有短拉索Ⅳ(14);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Ⅳ(4)两侧与水平承重结构(6)间分别设有长拉索

(17)、短拉索

(18)、长拉索

(19)和长拉索

(20),所述的竖向承重柱Ⅲ(3)与长拉索

(17)间设有短拉索

(15)和长拉索

(16),所述的竖向承重柱

(5)与长拉索

(19)间设有短拉索

(21)和长拉索

(22);斜拉索结构体系张拉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第一步:在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Ⅲ安装竖向承重柱Ⅰ(1)、竖向承重柱Ⅱ(2)、竖向承重柱Ⅲ(3)、竖向承重柱Ⅳ(4)和竖向承重柱

(5);第二步:在竖向承重柱Ⅰ(1)、竖向承重柱Ⅱ(2)、竖向承重柱Ⅲ(3)、竖向承重柱Ⅳ(4)和竖向承重柱

(5)间安装水平承重结构(6)和钢柱(7),同时中间穿插安装短拉索Ⅰ(8)、长拉索Ⅰ(9)、长拉索Ⅱ(10)、短拉索Ⅱ(11)、短拉索Ⅲ(12)、长拉索Ⅲ(13)、短拉索Ⅳ(14)、短拉索

(15)、长拉索

(16)、长拉索

(17)、短拉索

(18)、长拉索

(19)、短拉索

(20)、短拉索

(21)、长拉索

(22);第三步:第一组索短拉索Ⅰ(8)、短拉索Ⅱ(11)、短拉索Ⅲ(12)、短拉索Ⅳ(14),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3小级张拉,每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第四步:第二组索长拉索Ⅰ(9)、长拉索Ⅱ(10)、长拉索Ⅲ(13),进行一级张拉,张拉力为目标索力70%,分6小级张拉,每级之间中间间隔20min;第五步:第一组索短拉索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观根王飞飞周金虎万敬新袁行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