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914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涉及再生橡胶软化剂供给技术领域,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单元,所述移动单元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定量出料单元,所述定量出料单元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的顶面,所述定量出料单元包括出料箱,所述出料箱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的顶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架与万向轮的配合,解决了装置工作需要位移的问题,达到了方便移动装置的效果,通过循环加热盘管内部的热量在控制单元的内部进行循环加热,达到了对煤焦油进行恒温加热的效果,通过进料机构的整体设计,解决了进料量无法控制的效果,达到了对进料量进行控制的效果。进行控制的效果。进行控制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再生橡胶软化剂供给
,具体涉及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煤焦油是一种黑色或褐色粘稠液体[1],又称为煤溚,气味与萘或芳香烃相似,主要是酚类、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的混合物,有致癌性,属于IARC第一类致癌物质。煤焦油主要用于分馏出各种酚类、芳香烃、烷类等,并可用于制造其他染料或药物。
[0003]目前公开号CN102627786A公开了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包括存放煤焦油的容器、输送泵和输送管道,所述容器内和所述输送管道外装设有加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煤焦油供给装置在煤焦油供给时,通过加热装置对容器内的煤焦油进行加热,使煤焦油始终保持液态,再由输送泵将液态的煤焦油抽出直接注入脱硫罐,在输送泵与脱硫罐之间的输送管道外同样装设加热装置使煤焦油在供给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为液态。
[0004]为了解决煤焦油供给的问题,现有技术是采用输送泵和输送管道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还会出现供给量无法控制的情况,进而导致材料过剩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单元,所述移动单元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
[0008]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定量出料单元,所述定量出料单元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的顶面。
[0009]所述定量出料单元包括出料箱,所述出料箱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的顶面,所述出料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动力块,所述出料箱的顶面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在出料箱的内部,所述滑动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所述出料箱的顶面活动连接有挡料球,所述出料箱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移动单元的顶面,所述底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架与万向轮的配合,达到了方便移动的效果。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制热箱,所述制热箱固定连接在移动单元的顶面,所述制热箱的一侧套接有进热管,所述进热管的一端连接处套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两端套接有循环加热盘管,所述循环加热盘管固定安装在控制单元的内部,所述循环加热盘管的表面套接有出热管,所述出热管套接在制热箱的内部。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循环加热盘管内部的热量在控制单元的内部进行循环加
热,达到了对煤焦油进行恒温加热的效果。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罐盖,所述罐盖固定安装在控制单元的顶面,所述罐盖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进料单元,所述进料单元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机构。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料机构的整体设计,达到了对进料量进行控制的效果。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料单元表面固定连接有流速表,所述罐盖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煤焦油泵,所述煤焦油泵的输出端套接有连接管,所述煤焦油泵的输出端套接有吸料管,所述吸料管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流速表的整体设计,达到了对进料量进行检测的效果,通过过滤网的设计,达到了对煤焦油内部的杂质进行过滤的效果。
[001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固定连接在进料单元的表面,所述连接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焊接有把手。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块与把手的配合,达到了移动把手随着滑块跟随移动的效果。
[002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簧箱,所述弹簧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凹块。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凹块与滑块的相互配合,到达了对于进料量流速控制的效果。
[002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23]1、本技术提供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通过支架与万向轮的配合,解决了装置工作需要位移的问题,达到了方便移动装置的效果,通过循环加热盘管内部的热量在控制单元的内部进行循环加热,达到了对煤焦油进行恒温加热的效果,通过进料机构的整体设计,解决了进料量无法控制的效果,达到了对进料量进行控制的效果。
[0024]2、本技术提供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通过流速表的整体设计,解决了进料量无法知晓的问题,达到了对进料量进行检测的效果,通过过滤网的设计,达到了对煤焦油内部的杂质进行过滤的效果,通过移动把手同时带动滑块进行前后移动,随之凹块与滑块的相互吻合,到达了对于进料量流速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进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定量出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移动单元;11、底板;12、万向轮;13、支架;2、加热单元;21、制热箱;22、进热管;23、三通管;24、循环加热盘管;25、出热管;3、控制单元;31、罐盖;32、进料单元;33、进料机构;331、连接箱;332、滑块;333、螺纹杆;334、把手;335、弹簧箱;336、活动柱;337、凹
块;34、流速表;35、煤焦油泵;36、连接管;37、吸料管;38、过滤网;39、定量出料单元;391、出料箱;392、动力块;393、连接杆;394、滑动板;395、推动块;396、挡料球;397、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单元1,移动单元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单元2,移动单元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3,控制单元3包括定量出料单元39,定量出料单元39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1的顶面,定量出料单元39包括出料箱391,出料箱391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1的顶面,出料箱39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动力块392,出料箱39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93,连接杆39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滑动板394,滑动板394滑动连接在出料箱391的内部,滑动板39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395,出料箱39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挡料球396,出料箱391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39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加热单元(2),所述移动单元(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3);所述控制单元(3)包括定量出料单元(39),所述定量出料单元(39)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1)的顶面;所述定量出料单元(39)包括出料箱(391),所述出料箱(391)设置在远离移动单元(1)的顶面,所述出料箱(39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动力块(392),所述出料箱(39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93),所述连接杆(39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滑动板(394),所述滑动板(394)滑动连接在出料箱(391)的内部,所述滑动板(39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395),所述出料箱(39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挡料球(396),所述出料箱(391)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39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1)包括底板(11),所述底板(11)固定安装在移动单元(1)的顶面,所述底板(1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2),所述底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焦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2)包括制热箱(21),所述制热箱(21)固定连接在移动单元(1)的顶面,所述制热箱(21)的一侧套接有进热管(22),所述进热管(22)的一端连接处套接有三通管(23),所述三通管(23)的两端套接有循环加热盘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斌米毅文罗圆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市榆阳区庆岩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