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8952 阅读:4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小麦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目的是种植带与集雨产流带配置比例合理、种植带行距适中、作业效率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机架、牵引架、施肥装置、播种装置、镇压装置、传动装置和覆膜装置;覆膜装置包括起垄构件、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起垄构件包括起垄铧、力臂、套管和调节阀;套管通过螺拴与机架固定,起垄铧装在力臂的最下端,力臂套在套管中,力臂上设有丝扣,调节阀装在力臂上方;套管外侧接一根拉杆,拉杆末端与覆土板横梁连接;拉杆上依次装有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挂膜构件包括小横梁、小力臂和挂膜塞;小横梁通过螺拴固定在拉杆上,小力臂套在小横梁的外侧并向下,挂膜塞固定在小力臂的末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麦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设备。
技术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在我国甘肃春小麦栽培区实施了水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技术,该技术可最大限度地保蓄天然降水,抑制土壤裸间蒸发,增加有效积温,改善春小麦生长发育需求的水热环境,为小麦应用塑膜开辟了新途径。但该项技术在冬小麦上的应用存在后期早衰等生理抗旱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塑膜难固定、苗穴错位等诸多问题。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山西省南部开展了膜际冬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展了膜际和膜上穴播混合栽培的技术研究,并研制了配套的播种机具,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膜际栽培技术由于种植带与集雨产流带(覆膜带)配置比例偏低、种植带中行距偏小,在多雨年型和一般降雨年型往往造成亩成穗数偏低,直接影响产量,常出现减产或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膜际和膜上穴播相混合的栽培技术由于膜上打孔播种,膜的降雨产流作用散失,膜上穴播小麦易早衰,而膜侧小麦的种植带则没有享受到降雨叠加的优异环境,同样出现减产或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种植带与集雨产流带配置比例合理、种植带行距适中、作业效率高、一次可完成覆膜、施肥、播种及镇压工序的小麦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 本专利技术包括机架、牵引架、覆膜装置、施肥装置、播种装置、镇压装置和传动装置;机架包括前、后支架,前支架包括前、后梁、覆土板横梁和侧梁;后支架包括前、中、后梁和侧梁。牵引架形似V字形,为三点式悬挂;其上端通过拉杆与前支架后梁焊接,两个下端焊接在前支架前梁上。覆膜装置包括起垄构件、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起垄构件包括起垄铧、力臂、套管和调节阀;套管通过螺拴与前支架前梁固定,起垄铧通过螺拴装在力臂的最下端,力臂套在套管中,力臂上设有丝扣,调节阀装在力臂上方,通过调节柄可调节起垄铧的入土深度,即起垄大小;套管外侧接一根拉杆,拉杆末端与覆土板横梁连接,覆土板横梁装在机架上;拉杆上依次装有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挂膜构件为L形,包括小横梁、小力臂和挂膜塞;小横梁通过螺拴固定在拉杆上,通过松动螺拴可调控覆膜幅度,小力臂套在小横梁的外侧向下,挂膜塞固定在小力臂的末端;压膜轮通过压膜力臂与拉杆相连,在压膜力臂与拉杆之间装有一个弹簧式压杆,以调节压实程度;弹簧式压杆与挂膜构件的小力臂间有一条链条连接;单圆盘式覆土板通过螺拴固定在覆土力臂下端,覆土力臂与覆土板横梁连接。 覆膜装置有2组,结构相同,平行对称,紧邻牵引架的后端设置;2组之间间隔约480mm,整个机架宽度约960mm。挂膜构件上配备500mm宽幅膜材料;起垄宽度为300mm,高约120-130mm。 施肥装置包括肥料箱、排肥器构件、输肥管和施肥圆盘开沟器;排肥器构件包括排肥盒、阻塞轮、卡箍、毛刷、排肥轮、排肥轴和排肥轴销;肥料箱通过两块竖板焊接在前后支架衔接处,排肥轴、排肥盒设在肥料箱内;排肥轴两端固定在两块竖立的竖板上,其它排肥器构件均装在排肥轴上;输肥管上端与排肥盒连接,下端与施肥圆盘开沟器连接;施肥圆盘开沟器通过螺拴固定在前支架后梁上。 施肥装置紧邻覆膜装置的后端,通过前支架后梁固定,共有4套施肥装置,4套装置平行对称设置。中间2套设在前支架后梁中部,二者相距320mm,两侧2套施肥装置设在前支架后梁两端,二者相距840mm(分别距两侧边约120mm),每套施肥装置配有1根输肥管和1个施肥圆盘开沟器,共4根输肥管和4个施肥圆盘开沟器。 播种装置包括种子箱、排种器构件、输种管、播种圆盘开沟器;排种器构件包括卡箍、排种轮、排种轴、排种舌、排种舌转轴、排种盒和排种轮调整销;种子箱与肥料箱焊接在一起,位于前后支架衔接处;排种轴两端固定在两块竖立的竖板上,其它排种器构件均固定在排种轴上;输种管上端与排种盒连接,下端与播种圆盘开沟器连接;播种圆盘开沟器通过连接板螺拴固定在后支架前梁上。播种圆盘开沟器上设有铲土刀和挡土板。铲土刀的作用是铲去圆盘开沟器上的泥土,挡土板的作用是挡住旋耕机旋起的土,避免扬土进入圆盘开沟器。 播种装置紧邻施肥装置的后端,播种装置共有前、后两组,每组4套,前一组装在后支架前梁上,两侧边处各有1套;中间2套中的1套距右侧边660mm,另1套距右侧边约900mm,二者相距240mm。后一组装在后支架中梁上,两侧边各有1套,中间2套中的1套距右侧边540mm,另1套距右侧边780mm,二者相距240mm。前支架后梁与后支架前梁相距约200mm,后支架前梁与后支架中梁相距约250mm,即前、后两组播种装置相距250mm。每套播种装置配有1根输种管和1个播种圆盘开沟器,共有8根输种管和8个播种圆盘开沟器。 镇压装置包括压辊、斜拉杆及弹簧式力臂。斜拉杆一端与后支架侧梁连接,压辊由三个圆柱状辊组成,只镇压种植带;压辊通过压辊轴及轴承装在斜拉杆上。弹簧式力臂一端通过销轴装在斜拉杆上,另一端装在后支架侧梁上。传动装置包括链轮和链条,链轮装在压辊轴上,链条连接在链轮与排肥轴、排种轴之间;以压辊为驱动轮带动排肥轴、排种轴完成施肥和下籽功能。 压辊有3个,位于整个设备的最后端。中间压辊长约470mm,两侧2个的长度均为220mm.中间1个与两侧2个之间的间距均为300mm。播种圆盘开沟器的直径约160mm,施肥圆盘开沟器直径120mm。 本专利技术适合于旱作麦田及扩浇地麦田使用。通过改变排种轮的工作尺度可实现播量大小变化,外露尺寸越小,则播种量越大,反之,播种量则越小。通过改变排肥轮的工作长度及毛刷位置来改变施肥量的大小,外露尺寸越小,则施肥量越大,反之,施肥量则越小;通过调节阀上下调节起垄铧,可以达到调节垄大小的目的,上移起垄铧则起垄较大,下移起垄铧则起垄较小。松动拉杆螺丝,左右移动挂膜装置的小横梁即可使达到覆膜幅度的调节。通过松动施肥圆盘盘开沟器联接板螺拴,上下移动开沟器铲柄,达到调节深浅之目的;左右移动开沟器距离达到调节行距之目的。 本专利技术根据田间微集水农艺节水栽培技术研制,解决了以往覆膜小麦类型机具在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配置合理,种植带的播种行距合理。作业效率高,一次可完成覆膜、施肥、播种及镇压工序。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经在山西晋南地区麦田试用,在各种年型均较露地栽培小麦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中1、起垄铧,2、力臂,3、套管,4、牵引架,5、调节阀,6、前支架前梁,7、连接板,8、小横梁,9、小力臂,10、链条,11、压膜力臂,12、拉杆,13、弹簧式压杆,14、覆土板横梁,15、前支架后梁,16、排肥轮,17、肥料箱,18、种子箱,19、排种轮,20、输肥管,21、输种管,22、后支架前梁,23、后支架中梁,25、挡土板,26、铲土刀,27、后支架后梁,28、弹簧式力臂,29、斜拉杆,30、压辊,31、播种圆盘开沟器,32、施肥圆盘开沟器,33、单圆盘式覆土板,34、压膜轮,35、挂膜塞,36、覆土力臂,37、链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机架包括前、后支架,前支架包括前支架前梁6、前支架后梁15、覆土板横梁和侧梁;后支架包括后支架前梁22、后支架中梁24、后支架后梁27和侧梁。覆膜装置包括起垄构件、挂膜构件、压膜轮34和单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包括机架、牵引架、施肥装置、播种装置、镇压装置和传动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覆膜装置;覆膜装置包括起垄构件、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起垄构件包括起垄铧、力臂、套管和调节阀;套管通过螺拴与机架固定,起垄铧通过螺拴装在力臂的最下端,力臂套在套管中,力臂上设有丝扣,调节阀装在力臂上方;套管外侧接一根拉杆,拉杆末端与覆土板横梁连接,覆土板横梁装在机架上;拉杆上依次装有挂膜构件、压膜轮和单圆盘式覆土板;挂膜构件为L形,包括小横梁、小力臂和挂膜塞;小横梁通过螺拴固定在拉杆上,小力臂套在小横梁的外侧并向下,挂膜塞固定在小力臂的末端;压膜轮通过压膜力臂与拉杆相连,在压膜力臂与拉杆之间还装有一个弹簧式压杆;弹簧式压杆与挂膜构件的小力臂间有一条链条连接;单圆盘式覆土板通过螺拴固定在覆土力臂下端,覆土力臂与覆土板横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娟玲崔欢虎马爱平亢秀丽靖华王裕智黄明镜黄学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