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8685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包括路侧斜底下水井、过滤沉沙井、过滤蓄水池和砂砾过滤笼,降雨时路面汇集的夹杂着枯叶等杂质的初期雨水流入路侧带的路侧斜底下水井,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沉沙井,随着汇水量增加,沉沙井里水面慢慢上升达到过滤板,透过过滤隔板进入过滤井,再通过过滤井侧面的透水圆孔塑料过滤板渗入至砂砾过滤笼进行过滤净化,再在重力影响下,通过钢筋支撑架流至蓄水池内存放,存放的雨水可通过砂砾过滤笼内置的引水管抽至地面,用于浇灌设施带绿化,也可以排水孔进入横向支管,接入市政排水管网中。整个系统不但能够提高道路蓄水能力、道路排水能力,而且能够净化初期雨水,原地灌溉植被。原地灌溉植被。原地灌溉植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循环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国内诸多城市在雨季频繁上演“一场暴雨就看海”的内涝现象,特别是汛期短时间强降雨时“大雨必涝”,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在暴雨内涝期间或过后,初期雨水夹杂着大量泥沙、枯叶等杂质进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中,发生沉淀、淤积,甚至造成管道堵塞,需要定期排查及时清淤。因此,这增加了市政养护部门的工作难度及劳动强度,已成为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0003]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横断面应该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横断面的中分带、设施带及绿化带等各板块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城市道路网的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得城市道路网在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充分解决初期雨水净化及利用的问题,增加城市道路雨季道路蓄水排涝能力,使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为针对上述问题的现有技术:
[0004]申请号为CN202223553181.X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水收集用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道路本体以及开设于道路本体内的排水井,所述排水井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格栅,排水井远离格栅的一端设置有蓄水箱,道路本体内开设有收集井,收集井的开口处设置有盖板,收集井内设置有收集箱;排水井内转动设置有过滤板,排水井靠近收集井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槽,过滤板的自由端伸入连通槽内,过滤板的自由端与连通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得掉落至过滤板的杂物更好地掉至收集箱内的弹性件;蓄水箱内设置有用于对蓄水箱内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的喷淋组件,其有效地减少了一部分较小的杂物通过格栅进入蓄水箱内从而影响对蓄水箱内蓄存的水进行循环利用的情况的效果。
[0005]申请号为CN202310471098.8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过滤系统,包括排水井;第一滤网,斜置于排水井的内部,用于滤水和引导杂物移动,第一滤网的左端与排水井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卸料通道;弧形引导板,一端与第一滤网的左端相连,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用于引导第一滤网滤下的水的流动;进入到排水井中的雨水和杂物大部分都落在了第一滤网上,在第一滤网的作用下,雨水在弧形引导板的引导下流向下水管,而杂物则沿着第一滤网滑落,落到第二滤网上,在第二滤网的作用下,能够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过滤下的雨水在斜坡面的引导下流向下水管,而杂物则沿着第二滤网滑落,并经由连通槽进入到收集井中,对杂物进行统一的收集。
[0006]申请号为CN202310438593.9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雨水收集系统,包括位于道路边缘的排水井和井盖,还包括:第一收集过滤腔,第一收集过滤腔设置在排水井的下方;第一雨水过滤件,第一雨水过滤件设置在第一收集过滤腔中用于初步过滤雨水中的杂
质;第二收集过滤腔,第二收集过滤腔设置在第一收集过滤腔的下方;第二雨水过滤件,第二雨水过滤件设置在第二收集过滤腔中用于再次过滤雨水中的杂质;储水箱,储水箱用于收集存放过滤后的雨水,其能够提高对雨水的过滤效果,从而有效利用雨水进行市政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包括路侧斜底下水井、过滤沉沙井、过滤蓄水池、砂砾过滤笼;过滤蓄水池包括下部的蓄水池和上部的过滤池,在城市道路路侧设施带下方设置蓄水池,蓄水池顶部设有一开口,开口向上延伸至地面形成过滤池,除开口外的蓄水池顶部均覆盖土层。过滤沉沙井包括上部的过滤井、下部的沉沙井、过滤隔板、井盖、第一进水口和封闭门,过滤隔板可拆卸安装在过滤井和沉沙井之间,沉沙井置于蓄水池内,过滤井置于过滤池内,井盖覆盖在过滤井顶部,过滤井与路垂直的两侧板为过滤板,过滤板外侧的过滤池内固定砂砾过滤笼,砂砾过滤笼紧靠过滤板设置,砂砾过滤笼底部设有钢筋支撑架,钢筋支撑架固定在蓄水池顶部开口处。靠近车行道的沉沙井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外侧的蓄水池对应位置设置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上可拆卸连接封闭门。砂砾过滤笼包括砂砾过滤笼本体和引水管,引水管竖直置于砂砾过滤笼本体内且其下部与蓄水池连通,上部伸出砂砾过滤笼,用于外接抽水设备,在车行道外侧且紧靠路侧设施带处挖设路侧斜底下水井,路侧斜底下水井底部出水口依次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一进水口连通。
[0009]具体地,所述过滤板为透水圆孔塑料过滤板。
[0010]具体地,钢筋支撑架为栅格状预埋φ10螺纹钢筋。
[0011]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路侧斜底下水井包括雨水篦子和斜底通道;在车行道外侧且紧靠路侧设施带处挖设斜底通道,斜底通道底部为向路侧设施带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斜底通道上部进水口固定雨水篦子,斜底通道靠近路侧设施带的侧壁底部开设出水口,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一进水口依次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井盖为渗水井盖。
[0013]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井盖为鹅卵石隐式井盖,包括“凸”型不锈钢笼体、鹅卵石、不锈钢面板和挂钩,鹅卵石填充在不锈钢笼体中,不锈钢面板固定在“凸”型不锈钢笼体两侧的凹槽内,不锈钢面板上设有挂钩,鹅卵石隐式井盖与常规道路标准段路缘石外露高度一致。
[0014]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蓄水池设置在常规城市道路路侧设施带下方且置于相邻两棵行道树树穴之间,蓄水池包括侧边蓄水池、中部蓄水池、第二进水口和排水孔,侧边蓄水池置于中间蓄水池两侧且从侧面与中间蓄水池连通,侧边蓄水池顶部覆盖土层,中间蓄水池顶部设有一开口,中间蓄水池开口向上延伸至地面形成过滤池,过滤井置于过滤池内,在过滤井两侧的过滤池形成砂砾过滤笼容置区,砂砾过滤笼紧靠过滤板外侧安置在容置区,靠近车行道的中部蓄水池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与第一进水口对应,远离第二进水口的蓄水池侧壁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通过雨水支管与市政排水管网连通。
[0015]具体地,蓄水池与过滤池一体成型,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过滤井与沉沙井一体
成型,由塑料材料制作而成。
[0016]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土层厚度具体根据路侧设施带内的植物根系深度确定。
[0017]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砂砾过滤笼本体包括钢筋网、砂砾,砂砾内置于钢筋网内构成砂砾过滤笼本体。
[0018]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砂砾过滤笼上表面以及井盖上表面均与路侧设施带中的路缘石上表面平齐。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0]1.提高道路蓄水能力:目前城市大面积地面硬化阻碍了雨水下渗,增大了地面径流量,导致大部分雨水无法下渗滞留,汇至市政管网,仅能通过路面地表进行排放,导致其排水泄洪能力不足,影响道路正常使用。本专利技术在汛期降雨季节可有效的通过这套过滤沉沙收集系统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侧斜底下水井、过滤沉沙井、过滤蓄水池、砂砾过滤笼;过滤蓄水池包括下部的蓄水池和上部的过滤池,在城市道路路侧设施带下方设置蓄水池,蓄水池顶部设有一开口,开口向上延伸至地面形成过滤池,除开口外的蓄水池顶部均覆盖土层,过滤沉沙井包括上部的过滤井、下部的沉沙井、过滤隔板、井盖、第一进水口和封闭门,过滤隔板可拆卸安装在过滤井和沉沙井之间,沉沙井置于蓄水池内,过滤井置于过滤池内,井盖覆盖在过滤井顶部,过滤井与路垂直的两侧板为过滤板,过滤板外侧的过滤池内固定砂砾过滤笼,砂砾过滤笼紧靠过滤板设置,砂砾过滤笼底部设有钢筋支撑架,钢筋支撑架固定在蓄水池顶部开口处,靠近车行道的沉沙井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外侧的蓄水池对应位置设置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上可拆卸连接封闭门,砂砾过滤笼包括砂砾过滤笼本体和引水管,引水管竖直置于砂砾过滤笼本体内且其下部与蓄水池连通,上部伸出砂砾过滤笼,用于外接抽水设备,在车行道外侧且紧靠路侧设施带处挖设路侧斜底下水井,路侧斜底下水井底部出水口依次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一进水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钢筋支撑架为栅格状预埋φ10螺纹钢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路侧斜底下水井包括雨水篦子和斜底通道;在车行道外侧且紧靠路侧设施带处挖设斜底通道,斜底通道底部为向路侧设施带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斜底通道上部进水口固定雨水篦子,斜底通道靠近路侧设施带的侧壁底部开设出水口,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和第一进水口依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运的道路雨水过滤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为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康孙凡浩叶晨张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